父爱如山,大爱无疆----追忆父亲生平往事。

周顺顺

<h1> 清明追思</h1><h1> 今年清明是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往事如烟,思念无限,在追思中我不断地回忆起与父亲共同生活时的许多往事。父爱如山,大爱无疆,感谢父亲曾经给予了我们兄弟三人和他所关爱的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师生的大爱。父亲教育了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生活和工作,热爱亲人和身边所有的人;用一颗大爱之心去回报社会,尽力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我们才能无愧于已逝去的父亲。</h1><h1> 二0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定稿于南京</h1><p class="ql-block"><br></p> <h1>   悠悠天宇旷,浓浓父子情。</h1><h1> 父亲已于2016年10月12日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一生情系教育,热爱学校,关心学生,并为此奉献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遗愿,我们已将他老人家的全部遗产(313610.00元,大写:叁拾壹万叁仟陸佰壹拾元整),捐献给了他生前所热爱和工作过的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专项用于资助南溪一中高中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理想。父亲,您在天之灵就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吧!</h1><h1> 父亲,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1948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即投笔从戎,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1950年,随着二野大军进军西南,走入了四川。当时四川高县地区刚解放,急需干部,父亲就地转入高县文教科任副科长。1954年5月,父亲奉命调入了四川省南溪县第一中学校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从此与南溪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南溪一中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父亲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师,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用他工作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h1><p class="ql-block"><br></p> <h3>学生时代的父亲</h3> <h1> 我出生于1957年底,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我们兄弟三人,在我刚一岁时就将我和两个哥哥(二岁、三岁)送回了江苏老家爷爷、奶奶处寄养。父亲在我童年时代的印象中,就是一个邮差大叔形象,每月六日,邮差大叔送来了汇款单,爷爷、奶奶就会说,你爸爸汇款来了,快去邮局取。月月、年年如此,直到我十岁那年(1967年),我正在小巷口和小伙伴们玩耍,忽然听到奶奶的叫喊声,我立刻奔回了家,一眼就见到了坐了三天三夜车船,一脸疲惫的父亲和母亲,我一直不敢相认,在奶奶的再三催促下叫了一声爸爸、妈妈。父亲激动的一把拉住了我的小手,一直不放,这时我才仔细的看了看父亲,感觉比原来心中的邮差大叔要年轻、慈祥、和蔼多了,只见父亲眼中噙含着泪水,一脸愧疚的表情。</h1><p class="ql-block"><br></p> <h3>送回老家时留影</h3> <h3>童年时兄弟三人</h3> <h3>父子情深似海</h3> <h1>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也不再出去找小伙伴们玩了。外面人们游行,口号震天响,而我家小屋却充满了亲情和温情,屋中我们兄弟三人团团围绕着父亲、母亲有提不完的问题,而父亲、母亲紧紧地拉着我们兄弟三人的小手也有说不完的话。父亲告诉我们,他在工作之余,也十分想念我们,总感觉愧欠我们兄弟三人和爷爷、奶奶。因此,他每月近一百元的工资全部寄回南京,仅靠母亲三、四十元工资生活,同时,每月还要节约一点钱存起来,作为回来看望我们的路费。在那极度贫困的年代,为了我们,父亲、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艰难程度可想而知。</h1><h1> 而每次谈到南溪一中教师和学生时,父亲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我们:送走我们后,他是如何以校为家,带领全校师生养猪、种菜勤工俭学,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他又被当成走资派给打倒,每次批斗他时,总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出面保护他,使他免于挨打受辱,令他十分感动。1967年武斗打的最厉害的时候,红卫兵造反派头头,及时批准他回故乡看望我们,躲过了那场动乱。那次父、子短暂相聚,至今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h1><p class="ql-block"><br></p> <h3>文革中的父亲</h3> <h1>  1973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父亲十分牵挂我们,于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将我接到了他们身边读书,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了近六年,这六年,也是我最幸福的六年。父母在南溪小城,处处受人尊敬、爱戴,一次周日我和父母一起上集市买菜,一路全是熟人,当母亲在一农民手中选菜时,这人一下看见了母亲身后的父亲,便急忙拿出最好的菜,塞入我提的菜篮,且坚决不收钱。一问方知这农民是一回乡青年,当年在南溪一中读初中时,因家中极度贫困,寒冬腊月天赤着脚来上学,父亲见了曾送了他一双新胶鞋,虽已事过多年,如今说起往事,这位回乡青年仍激动不已,泪流满面。</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时 我与父母共同生活了六年,时间虽不短,但真正与父亲在一起相聚的时间却不多。当时,正值南溪一中拨乱反正,逐步走向正规的时候,父亲与全校教职工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即起床,赶往学校与住校学生一起做早操,等学生们朗读和早自习、晚自习时,父亲则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室里研究工作、备课和批改作业,以及给到教研室请教的学生答疑、解惑及解决问题。每晚十点以后,学校晚自习结束后方能回到家。而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直至1984年正式离休,离开了南溪一中。</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南溪一中多年形成的良好学风与高尚的师德,1977年恢复高考后,南溪一中应届生和往届生(复读班),升学人数像井喷一样爆发,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宜宾地区前列,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父亲与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诸多荣誉。1982年、1983年南溪一中分别被评为"南溪县文明礼貌先进单位"、"南溪县文教系统先进单位"。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南溪一中党支部被评为"宜宾地区优秀党支部"。父亲也多次被评为南溪县先进工作者,1982年又被评为四川省大、中学校优秀政工干部,1984年荣获了四川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h1><p><br></p> <h3>工作中的父亲</h3> <h1>  1983年母亲病逝后,父亲孤身一人在四川,一下老了许多。在我们兄弟三人一再要求下,父亲为了我们终于放下了心爱的工作,提前离休回到了南京。他人虽回到了故乡,但心却还留在了南溪一中。每年暑假高考成绩一公布,他都第一时间查阅南溪一中及宜宾地区的高考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给学校领导、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他还在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广泛搜集一些教育资料及高考模拟试卷寄回南溪一中,供学校领导和老师参考。我们知道父亲的心牵挂着南溪一中这个大家庭,他将爱永远留给了南溪一中师生。因此我们兄弟三人,一直支持父亲,每年回四川南溪一中看看,同时也支持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定份额的钱,定项资助两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至考上大学,然后再选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继续资助,直至2016年10月病逝。</h1><h1> 1993年我二哥因病去逝,父亲急忙从四川赶了回来,因悲伤,长期劳累,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救治了两个多月,回到家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宜宾市南溪一中----他心中十分挂念的大家庭。病中的父亲常跟我们讲许多南溪一中往事。他告诉我们,南溪县是一个农业县,人们生活很困难,尤其是农村,那些住校的农村学生,学习很刻苦,但生活十分艰难。高中阶段又是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国家补助少,而生活、学习等开支也最大,一般农村家庭无法负担,因此,我们能尽量节省一点,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圆梦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进而改变他们一家人的贫困命运。每当受捐助的学生来信和考上大学的报喜信,我都念给父亲听,他听后非常高兴,要求我代他回信,鼓励受捐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他多次说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有急需,我们都可以继续帮助,对于考上大学路途较远的学生,父亲还额外再捐助路费。</h1> <h3>部份受资助的学生来信</h3> <h1>  在共同生活中,我感到父亲一生节俭,对自己生活从无任何要求,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于连茶也从来不喝,能省则省,很少添置新衣,住房简陋也不让装修,以至父亲的老战友和老同事来南京看望他时都不理解。2001年父亲的一个老朋友来看望他,听说父亲自离休后每月都要资助南溪一中高中阶段两个贫困学生,十多年从未间断后,认真地劝说父亲"以前我们理解,但你现在都瘫痪了,也很需要钱,药费有时又不能全额报销,自己都节约的很,何必呢?"每次人们劝说,父亲都笑而不答。我们知道父亲心里装着南溪一中农村贫困学生,总想多省一点钱,尽量多帮助一些贫困学子。病中的父亲也常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小时候我没时间关心你们,想起来心里很愧疚,现在你们已全长大工作了,生活也很好,也不需要我再支持和帮助了,而四川南溪一中,农村的贫困学生很多,十分需要帮助,我在南溪一中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多年很了解,这些学生就像我现在的孩子一样,我应该尽力来帮助他们,不再留下遗憾了。我顿时感到您是我的父亲,更是南溪一中您所关爱过学生的父亲,父爱如山,大爱无疆,您的爱心已从小家延伸到大家,已从小爱升华到人间的大爱上来了。<br></h1><h1> 亲爱的父亲,安息吧,我们一定继承你的遗志,继续关心南溪一中的发展,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将你的爱心传承下去,直到永远……。</h1><h1> 周顺顺 二0一七年春节于南京</h1> <h3>离休回南京后的父亲</h3> <h1>  《读后感》清明前夕,我读到了周顺顺先生《父爱如山,大爱如疆一一追忆父亲生平往事》一文,深深地为之感动。我为这位父亲平凡的事迹和高尚的人格而感动!也为顺顺对自己父亲的眷眷之心和拳拳之情而感动! 感动之余,我自然想起我故去的父亲和老师。他们与顺顺的父亲是何等的相似啊!刻苦、执着、坚守、大爱,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正是这样的父亲,这样的老师,养育了我们,造就了下一代。父爱如山,大爱无疆。我们永远热爱和怀念亲爱的父亲!</h1><h1> &nbsp;章剑华</h1><h1>(注:章剑华先生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现任江苏省文联主席。)</h1> <h1>附件1:</h1><h1> 周必祥老校长遗体告别仪式上的悼词</h1><h3> 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h3><h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属:</h3><h3>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德高望重、深受宜宾市、南溪区各界人士尊敬和爱戴的教育界前辈周必祥老校长。</h3><h3> 2016年10月12日晚6时许,周必祥校长因病逝世,享年86岁。噩耗传来,晴天霹雳,高山低首,草木含悲。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深切哀悼这位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宜宾教育界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人民的好公仆。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敬重的老校长;我们心痛,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爱的长者;我们难舍,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h3><h3> 周必祥校长于1930年7月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的店员家庭,他幼年资质聪颖,勤奋好学,1942年至1948年在南京度过了他激扬文字的初高中青春岁月,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9至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任副班长、班长。1950年随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四川高县工作,1954年4月调南溪一中任副校长。从此,勤劳善良,性情忠直的他,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78年至1984年6年间,任南溪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南溪一中校长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振兴南溪一中,周校长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高度责任心,积极领导学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为南溪一中成为省重点中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此,南溪一中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1982年、1983年南溪一中分别被评为"南溪县文明礼貌先进单位"、"南溪县文教系统先进单位"。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南溪一中党支部被评为"宜宾地区优秀党支部"。</h3><h3> 周校长以他博大的教育情怀,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用一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和一股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寻求八方支援,为国家输送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周校长的学生,有的当了副省长、军队师级干部、县委书记、教授、博士,有的立了战功,有的成了工农业和科技战线的先进人物。</h3><h3>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周校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师、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他用他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1953年周校长被南溪县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78、1979年连续被评为"南溪县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选为"南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2年被评为"四川省大、中学校优秀政工干部"。周必祥校长是一位热爱教育、倾心教育、忠诚教育的教育专家,他以多姿多彩的教育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新邦的画卷。</h3><h3> 为了宜宾、南溪教育的振兴,周校长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他关爱的教育热土,他心中装着的始终是学校,手头忙碌的始终是工作。他是南溪高中教育之魂,南溪年年攀升的教学成绩,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才,都有他勤于管理、善于管理、精于管理的智慧结晶,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是一个好校长,爱校如家;他是一个好老师,爱生如子;他是一个大好人,正直善良。他以干事创业的胆识、担当大任的睿智、无坚不摧的勇气把南溪教育领航到宜宾、甚至全省的前列。</h3><h3>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校长情系教育、献身教育、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赤子情怀,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在离休后的20多年中,他常常牵挂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进步、关心学生的疾苦。20多年来,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划出一定金额,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完成学业、梦圆大学。资助贫困学生,一次两次不难,三次五次不难,但是,20多年来,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令人钦佩的高风亮节!</h3><h3> 敬爱的周校长,您虽然走了,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毕生努力所形成教育思想、精细管理的教育策略,留给了我们极为宝贵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您带领我们改变了南溪教育的面貌,您是我们心中不朽的教育丰碑。</h3><h3> 敬爱的周校长,我们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秉承您的优良传统,牢记您的谆谆教诲,继承您的崇高事业,为南溪一中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h3><h3>  我们衷心祈愿您长陌远行,清风浩荡,一路走好!</h3><h3> 安息吧,我们敬爱的周必祥老校长!</h3> <h3>附件2:</h3><h1> 申 请 书</h1><h3>尊敬的南溪一中校领导:</h3><h3> 我们是周必祥同志的儿子和二儿媳,家父已于2016年10月12日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情系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为此奉献了一生。遵照他老人家的遗愿,我们决定,将他老人家的遗产(235840.00元,大写:贰拾叁万伍仟捌佰肆拾元整),捐献给他生前所热爱的学校和学生,专项用于帮助南溪一中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理想。</h3><h3> 二十多年前,当他老人家离休离开了南溪一中以后,一直关心着南溪一中的发展,曾多次搜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和高考资料寄回学校。他情系一中,关心学生的疾苦,二十多年来,坚持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划出一定金额,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圆梦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老人家也曾多次资助农村的贫困学子学习和参加高考,从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h3><h3> 家父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实现他老人家的遗愿,也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心愿,请接受我们的捐赠吧!</h3><h3><br></h3><h3><br></h3><h3> 此致</h3><h3> </h3><h3> </h3><h3> 敬礼</h3><h3> </h3><h3> 捐赠人:周巍巍,许庆龄,周顺顺。</h3><h3> 2016年12月10日</h3> <h1>附件3:</h1><h1> 宜宾86岁老校长辞世 23万余元积蓄捐给贫困生</h1><h3>宜宾日报&nbsp;2016-12-16 23:03</h3><h3> "他去世后把积蓄都捐出来,对他这举动我不感到吃惊,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资助贫困生。我对他很了解,我感觉他在临终时会这么做。"12月16日,南溪一中的老师王福鸣谈起老校长周必祥去世后捐出20多万积蓄的感人事迹时这么说。</h3><h3>临终遗愿 把积蓄捐给学校</h3><h3> 周必祥是南溪一中的离休校长,今年10月12日晚6时许,86岁的他在南京病逝。周校长辞世后,儿子周巍巍和周顺顺遵从父亲的遗愿,把他23万余元的遗产捐给了南溪一中,并成立专项基金,资助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h3><h3>在周必祥去世后,他生前的很多学生都奔赴南京参加他的追悼会,曾受到他资助过的学生也表示,将会加入这个爱心基金,让更多孩子更好地上学。</h3><h3>"周校长情系教育、献身教育,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赤子情怀,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周必祥校长在任期间的学生、现任南溪一中副校长陈代勋在周校长追悼会上致悼词时,发出的肺腑之言概括了周校长一生的教育情怀。</h3><h3> 目前,南溪一中已经收到了周必祥生前的积蓄和抚恤金等共计235840元。据悉,该资金将会成立一个专项资金,阳光使用,针对南溪一中贫困生完成学业。今后,学校将会号召更多的校友参与该基金,让周老的精神延续。</h3><h3>情系教育 一生无怨无悔</h3><h3> 1950年,20岁的周必祥随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宜宾高县工作,1954年4月调南溪一中任副校长。从此,勤劳善良的他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78年至1984年6年间,周必祥担任南溪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他就开始不定期资助贫困生。1986年,周必祥离休到南京生活。自离休之日到病逝,周必祥每年除了要求财务直接扣除一部分离休金资助贫困生外,还会额外邮寄一些退休金给南溪一中,让学校资助更多的贫困生。</h3><h3>谈起周必祥老校长,南溪一中教师王福鸣就有掩不住的崇敬之情:"有一次我去南京看望周校长,看见他居住的条件并不好,住的是比较简陋的房子,家具也很陈旧。他就是这样一生省吃俭用,却把最后的积蓄都捐献了出来。"</h3><h3> 周必祥大儿子周巍巍说:"父亲对爷爷奶奶一直很孝顺。对亲戚家有什么困难,也喜欢帮忙。对他所教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父亲说他这一生无怨无悔,他对学校、学生以及家庭成员的照顾,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h3><h3>爱生如子 把工资捐给贫困生</h3><h3>据王福鸣介绍,在周必祥担任校长期间,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想要放弃学业,周必祥听说后,立刻找该学生谈话,并给他5元钱,解决了这名学生的燃眉之急,最终完成学业。"在那个年代,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5元钱够半个月的生活费。" 王福鸣说。</h3><h3> 周校长不仅在校期间资助贫困学生,在他离休后依然坚持捐助,吩咐学校财务室每月从他工资中扣除一部分资助两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保障其生活费。离休26年来,他资助贫困生从没间断。</h3><h3> 现就读于青海大学大三的学生刘谋淋是周必祥资助的学生之一。刘谋淋说,她读高中时,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很幸运的是得到了周必祥的资助,让她顺利地度过难关。"和周校长虽未谋面,但他是我心目中的恩人。他默默的资助是我学习上的动力。" 刘谋淋以高于重本线20多分的成绩考入大学,她希望有机会也能当一名教师,把周校长对学生的爱传递下去。</h3><h3> 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锦堂是周必祥教过的学生。王锦堂回忆:"周校长那时比我们这些学生只大几岁,他对工作很认真,特别关心学生的疾苦。他去世后把积蓄都捐给了学校,可以看出他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他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目前已经退休的王锦堂说,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也一直受周校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爱学生。</h3><h3>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王福鸣说,自己任教这么多年,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也得益于受周校长的影响。</h3><h3> 周校长一生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周必祥儿子周巍巍说:"父亲离休后,时常有学生来看看。特别是他五六十年代教的那些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很深。那时,他帮助过很多学生,一些贫困学生到宜宾去参加高考,没有车船费,父亲就拿钱给他们作车船费,鼓励学生去考试。在父亲退休后,每年过年,都有各地的学生打电话来给父亲拜年。"</h3><h3> 一位离休老校长的教育情怀</h3><h3>作者:李丽龙 来源:金江网 日期:2016/12/16 23:03:17</h3><h3> 以校为家 离休后牵挂学校发展</h3><h3> 据南溪一中的老教师罗小伦回忆:"当年,周校长每个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贫困生,一直坚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一直都爱校如家,以身作则,全身心都在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考虑。听说他辞世的消息,我也流泪了。南溪一中有现在的辉煌,离不开周校长的心血。"罗小伦说。</h3><h3> 据介绍,在周必祥担任南溪一中校长期间,他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2年南溪一中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自此,该校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h3><h3> 周必祥离休后,在南京定居的他依然放不下曾一手经营的学校。常常牵挂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进步、关心学生的疾苦。在1994年他身体不适后,不便再回南溪。有时还会搜集一些沿海和发达城市的教育资料,委托家人邮寄到南溪一中。</h3><h3>关爱教师 鼓励教师学习成长</h3><h3> "周校长是知识分子出生的老革命,他有一身正气,很正直。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有更高更长远的眼光,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王福鸣1981年到南溪一中任教,虽然和周必祥共事的时间不太长,但周校长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h3><h3>王福鸣当年专科毕业在南溪一中任教后,报名参加了省教院的进修考试。通知书到校后,周必祥专程把通知书送到他手上,并鼓励他进修,进一步提升自己。</h3> 南溪一中校长郎红说:"周必祥老校长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南溪一中人艰苦创业、回馈社会。周校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下一步,学校将发动老师们以周校长的生动典型事迹为主题开展感恩活动,融入到平常的德育教育活动中。" <h3><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m/sh/2016/12-15/8094782.shtml"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86岁离休老校长辞世 毕生积蓄23万余元捐给贫困生 </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