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历史印记——乐福堂乡古桥

道平奕

<h3> 乐福堂乡清代曾称进贤乡,以进贤命名可谓不俗,概应古时乡里多忠良之士,学子文人、举人进士频出,衣食足而知礼仪而得此名吧。乐福堂的古桥,不少,但不密集,却也不稀疏。境内月头源河、龙溪河、洑水河、山涧相互交错,组成了特有的水系,山水镶嵌,好一派南国乡村景观。乐福堂的古桥多为石桥,大有石拱桥,小有各式石梁桥,犹如棋子落在棋盘上,点缀着这方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建桥铺路,在古代是积善行德的好事,乡村的桥梁道路大多由地方乡绅士子捐资而建,特别是在宋朝南渡后,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南方开始大量修建桥梁道路,桥梁建造开始呈现高超的水平。</h3><h3> 这些古桥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站在古桥上恍如时空倒转,伴着潺潺的流水,像是古筝的弦音,那般静谧、秀雅。斑驳的青苔石面,那被烟雨打湿的印痕,像是古桥的生命一般,虽是岁月无痕,却是无尽沧桑。这些古桥最为完整有价值的是位于乐福堂乡大莲塘村的南宋皋陶桥,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它也是道县目前发现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石拱桥。双孔石拱桥,桥高7米,长38米,宽6米。桥西岸建有凉亭一处为皋陶亭,内有清代重修桥亭碑记。据光绪三年道州志载:“在州西35里进贤乡,宋嘉定间建……”。流经此地的洑水河支流乐福堂河上,横跨河岸东西的皋陶古桥西岸有凉亭一座,4根石柱上刻满了捐款重修桥亭,做善事者的名字。这已经是清嘉庆年间的事了。皋陶是虞舜时代执掌司法的最高审判官,传说是皋陶首创了监狱。他设的监狱没有牢房,就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把犯人放在里面反省,外面只用两只狗看守,所以“狱”字左右各有一只“犬”。所以就有“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的典故了。这里的每一座古桥都应有一个故事,正等待去考证去发现,正所谓一桥一景,一桥一故事。</h3><h3> 风雨古桥,能够唤起你我宁静而悠远的记忆,小桥、流水、人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碧漫古桥聆旧梦,水墨江南忆水声”正如品读前人的审美和建筑理念,感悟他们的信仰和崇尚。而今,新一代的桥梁建设者们,秉承前人的智慧,在新世纪里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令我辈骄傲自豪的“中国跨度”。</h3><div>(文章:蒋奕,摄影:杨雄心 蒋奕)</div> <h3>大莲塘村建于南宋皋陶桥</h3> <h3>宋代是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桥梁长度空前,而且桥梁品种多样,造桥技术日臻完善。在宋代,由于经济发达,江河湖泊繁多,桥梁建筑技术呈现出高超的水平。</h3> <h3>随着宋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建筑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宋代建筑方式日渐系统化、模块化,建筑物渐渐出现自由多变的组合,显示出成熟的风格并拥有更专业的外形。同时,宋代建筑还具有领先世界水平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控制系统。</h3> <h3>我国传统社会由木桥向石桥的过渡在南宋完成,石墩石梁桥已成为主导形制。桥墩建造中的"伐型基础"、"养砺固基"和"睡木沉基"技术,桥梁架设中的伸臂梁技术,以及浮桥的联结和伸缩技术均是在南宋时期成熟和定型的。</h3><div><br></div> <h3>宋代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拱桥是在墩台之间以拱形构件承重,拱形构件十分耐压。拱桥建造技术在宋代有了较大发展,较为著名的有重建于南宋绍定五年的宝带桥,湖南江永县的步瀛桥和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上的长乐桥等。‘<br></h3> <h3>皋陶亭</h3> <h3>重修皋陶桥碑记</h3> <h3>杨柳塘村田家棚清代古桥</h3> <h3>车龙村古桥</h3> <h3>塘埤村明代古桥</h3> <h3>塘埤村田间石梁桥</h3> <h3>中村坊村下周家清代古桥</h3> <h3>车龙村明未中郎桥</h3> <h3>车龙书房地中郎桥</h3> <h3>车龙石梁桥</h3> <h3>清乾隆年间重建车龙莫帝中郎祠</h3> <h3>甘塘坪村古桥</h3> <h3>富头村古石梁桥</h3> <h3>大莲塘村与周塘交界石梁桥</h3> <h3>杨柳塘上绞里古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