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这么多年,你真的会学以致用?

仙草菌

<h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h3> <h3>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套路</h3> <h3>有天,我与一位朋友在他的办公室聊天,他的一位下属进来报告工作,他与下属讨论的半天,都纠结在用新方法还是旧方法的问题上。</h3><div>下属走后,他向我直摇头,说,改变旧有的习惯真难,下属们总是很抵抗,不愿意接受和尝试新的方法,弄得他很头痛。</div><div>他忽然来了一句:“要不,你帮我们的管理人员培训一下吧?!”还没等我推辞,他让秘书过来,要求通知下去,说下午的培训课改为我主讲。得,这叫赶鸭子上架啊,不干也不行了。</div><div>于是我只好临时凑合了个提纲,讲了讲打破就习惯与学习新东西的心得体会。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整理稿,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div><div>2</div><div>我认为,打破旧习惯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尝试新方法。</div><div>此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个新方法拿来能不能突破现状,而是至少你要有与过去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机会打破过去无法打破的瓶颈。</div><div>在尝试新方法的过程中,先不要过分去关注效果,不管是否产生效果,有不同的感受就达到了目的。</div><div>为什么?因为人还是个习惯性动物,无论多好的方法导入,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抵抗。</div><div>这种抵抗,不会受你自己的控制,会从潜意识里迸发出来,自动反应在你的行动中。</div><div>任何的新方法,都会对你固有的习惯和思维形成挑战,因此,用新方法的困难度和熟练度,比用旧方法高很多。</div><div>此时,用新方法本身就劳力费神,若你再去对比效果,还没等它真正产生呢,就已经被你否决了。</div><div>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新东西,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有耐心等到新方法形成习惯,产生实效呢,就已经将其放弃掉了。</div><div>3</div><div>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多学?</div><div>这里牵扯到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了。</div><div>想想看,以前,是一对一,一个新方法对一个旧方法,新对旧的冲击力不够,自然是新的容易败北。</div><div>但若你持续坚持不停用新方法,当10种、20种新方法与一种旧方法对抗的时候,不断出现的新方法所代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就会撼动你对旧方法的坚持。</div><div>而且,这些新方法即使最后都被你放弃了,总会有某个新方法中有效的细节会产生效果,被你自觉和不自觉地留下来。</div><div>当这些细细碎碎的小细节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的效果就会超过你的旧方法所产生的效果,逐渐会让你产生放弃旧方法的念头。</div><div>4</div><div>另外一个你应该多尝试的原因是:别人用起来有效的好方法,对你而言,未必也是有效的好方法。</div><div>所以,急于将一个你仅从表面认知,没有任何体会的方法全面导入,彻底放弃旧方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div><div>万一它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呢?那你改弦易辙的成本,可能远高过试试放弃的成本。</div><div>所以,还是要多试,因为不断的试,就是你不断感受的过程。</div><div>这就有点像你在iPad上下载APP,你下载的未必全部都留下来用,有些点开看看就删了,有些试了试,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和习惯,删了。</div><div>还有些,用的不错,但总觉得缺一些自己需要的功能,删了。</div><div>在这种不断试试、用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会如上所说,会修正你的思维模式和使用习惯,另外一方面,用着用着,就忽然会有惊喜出现。</div><div>比如某一款,无论是功能,还是界面设计,就是你想要的,就是你的菜,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符合你大部分或者所有的操作习惯。</div><div>这个APP,自然会是留在你的iPad上,不会被删掉的那一个。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div><div>5</div><div>但凡事皆有两面,如果我们学习新方法,都从容易的开始,难的都不去尝试下手,便会慢慢降低我们学习和接受挑战难度较大的方法的能力。</div><div>这犹如阅读中,一个只喜欢看漫画的人,初时觉得漫画好懂,所以从漫画入手,培养了阅读习惯,到后来,再让他去阅读以文字为主表达想法的书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产生阅读上的障碍,他可能读不下去,或者读不懂文字的意思。</div><div>我不是批评漫画就不是书,它当然可以承载很多重要的思想和信息,但显然,漫画很难提供像文字一样庞大的信息量和深度的内容。</div><div>这种在学习新方法的时候,适当地在“容易”中掺杂“不容易”的方式,犹如鲶鱼效应,会激活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鱼群,让它们开始活动,而不是一直沉睡。</div><div>能挑战和推动我们的思考能力,能使我们的技能持续提升的,其实大多是些与我们既有的东西发生抵抗,或者至少保持了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东西。惟其如此,你的思维、认知和体验,才会从懒惰和懒散中苏醒过来,保持一定的亢奋,从而处于激活状态,去接受相较于以前更加“高级”的东西。</div><div>对一个人而言,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和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懂的多,解决难题的能力就会增强。</div><div>不过,当知转换为行以后,则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能装载和瞬间调动应用的东西是是有选择性的,有取有舍,不能全部的知识都调动出来。</div><div>也就是说,解决同样,或者类似的一件难题的时候,我们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这犹如一个修自行车的人,只要运用几样工具就可以了,所以他不必在维修台面上摆上所有的工具,那样反而会变成累赘,妨碍他的动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div><div>6</div><div>我这样说,并不是指人在解决难题时的知识和工具应用的时候就像修自行车一样简单。</div><div>实际的操作过程要比修自行车要难和复杂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凡学来的东西,都要进行消化和重组,再创造,从而让它从“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要据为己有。</div><div>要想得心应手,就要经心经手,经心是思考,经手是实践,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趁心趁手的,也会产生不趁心趁手的。</div><div>怎么办?趁心趁手的,自然要保留下来,留在你的工具库中,不趁心趁手的,就要放弃掉,丢掉,忘掉。</div><div>这是个比学和用更为艰难的过程。</div><div>有些人不会学,不会用,自然没有东西可用;有些人,只会学,不会用,所以就变成了盛物的仓库,四脚书橱,看似他脑袋的书房里堆了很多东西,但东西是东西,他是他,关系最多如此而已,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化学反应,到头来,不知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甚至哪些是垃圾,他自己其实也不知道。</div><div>有些人学而能用,这自然是更上了一层,但精当与否,若不衡量和思考,就会变成未经挑选的工具柜,工具样样有价值,杀鸡却用宰牛刀,打蚊子用了大炮,错配了资源,有时候能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搞砸问题。</div><div>到了这个阶段,便到了弃的阶段,便到了弃的时候了。</div><div>7</div><div>这里要弃什么呢?弃掉过多的知识,弃掉会干扰你高效应用知识和工具的干扰因素。</div><div>但此弃,非彼弃也。</div><div>这里的弃,并非说全部忘却掉你已经学到的知识,而只指,在应用的过程中,你要再瞬间决定调用哪些,而放弃哪些。</div><div>但恰有些人,因为懂的多,而且,也可能都有效,就难以割舍,于是就全部搬出来展示一遍,用一下,炫耀一下,殊不知,这其实也是一种无知。</div><div>只不过,这是一种博学的无知,有时候,这种无知比那些干脆啥都不懂的无知,更具有破坏力,浪费更多的资源。</div><div>8</div><div>《庄子·养生主》中,有个屠户说过有这么一段话:</div><div>“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div><div>有人说了,这不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吗?对啦,知识技能的应用,就应该学习庖丁解牛的技术,在万千刃中取一刀,一刀应用精当,自然常用常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