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郎岩位于古城道州西北三十余公里的乐福堂乡政府所在地。清光绪三年《道州志》记载:汉代中郎将张骞曾经到此,因而得名。经文史专家考证,实际上是汉代另一位中郎将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前往九嶷山祭舜时路经此地而得名。此岩洞分为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中间一层原有八根巨大的钟乳石柱,明嘉靖年道州知州钱达道留下了“八柱承天”四个大字。只可惜上世纪为六、七十年代为了在洞中修建电影院,石柱只残存了两根。幸好洞内有从北宋到明清的16方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让后人在领略自然景观的同时,依然能够享受一餐文化的盛宴。</h3> <h3> 该洞为管状洞穴,淋溶作用十分明显。好事者曾入洞探险,发现总长达2公里之长,最高处20-30米,最阔处达50米,石钟乳、石幔、碳酸钙结晶石梯田尤为壮观。</h3> <h3> 中郎岩岩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很多年前,一场大旱使得这块土地耕地干裂,颗粒无收,老百姓们欲哭无泪,便结伴前来中郎岩跪拜求雨,祈求上天普降雨水恩泽大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大雨浩浩荡荡而来,雨遂人愿,人们欢欣鼓舞,立此碑以谢天恩!</h3> <h3>烂柯处记</h3> <h3>明道州知州钱达道题刻“八柱承天"</h3> <h3>烂柯处</h3> <h3>岩洞深邃幽险,高约20米,长3公里,共三层。底层有溪自石隙中出,水清沏,可行小船;上层石幔、石乳凝结成八柱,几百年来,游客甚众,在石壁上题刻古人诗词碑记,但久经风雨腐蚀,已磨灭难辨。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