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最痛恨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b><b><br></b><b>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后被人理解为孩子的教育要趁早。到底是哪个脑残的教育专家提出这样的口号,现在已无从考证。</b><b><br></b><b>但是就因为这句话,让多少父母,可以自我安慰的掏钱祸害孩子的课余时间。</b><b><br></b><b>也正是这句话,让中国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b><b><br></b><b><br></b><b><br></b><b> 要赢在起跑线上就需要加强培养,要上最好的学校,要最好的老师,要一切都是最好的。但是这样做切记要顺从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有不要对孩子的希望太大,不要送孩子去学钢琴就希望他能成为郎朗,让孩子打篮球就希望他变成姚明。让孩子尽快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赢不赢在起跑线上没关系,只要能不断地跑,坚持跑,并且跑得快乐,跑得健康,跑得幸福,相信终有一天你孩子会超越别人。</b><b><br></b><b><br></b><b><br></b><b>如今呢,这一句口号成为商家的一个广告词,却让我们中国的家长们趋之若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压力。</b><b><br></b><b>其实,有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都不是天生就会本领的,小时候父母也没有特别对待他们,孩子除了靠天分之外,最主要靠的是努力。所以想让孩子有进步,不一定非要要从小就比别的孩子高、快、强,而最主要的是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明白如何做人,只要根基打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因为起跑好不一定决定比赛的输赢,享受跑步过程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b><b><br></b><b><br></b></h1><div><br></div> <h1><b>不要和别人比,人生起跑线什么的都是“浮云”,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b><b><br></b><b><br></b><b><br></b><b><br></b><b>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演算的公式,只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365天,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进步了一大截。</b><b><br></b><b><br></b><b>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硬要说人生的起跑线的话,我想“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如果有一对尊重孩子、善于引导孩子的父母,他/她何止赢了起跑线,简直赢了半辈子。</b><b><br></b><b><br></b><b><br></b><b>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场比赛,硬要说是一场比赛的话,那也只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马拉松,而绝不是短距离的冲刺赛。</b><b><br></b><b>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赢家”的故事!</b><b><br></b><b><br></b><b>他出生在中国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村,他的父母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他8岁之前不是在玩泥巴,就是在帮着父母干农活。</b><b><br></b><b>照现在的说法,他真的是妥妥的输在“起跑线”上的loser(失败者)。但是他说,他的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就算是街上捡来的废报纸,也会带回家给他看。他到现在都记得煤油灯下,母亲一边缝补衣服,一边陪着他读书的情景。</b><b><br></b><b>他说他的母亲时常告诉他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和别人比,你就只需要和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了!”</b><b><br></b><b><br></b><b>他说他就读的初中和高中基本上就没出过大学生,周围很多同学初中就辍学出去打工了,很多时候老师在上面上课,下面打牌的、聊天的同学就包围着他。</b><b><br></b><b><br></b><b>就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练就了一身在任何吵杂的环境下都能够静下来看书的本事。</b><b><br></b><b><br></b><b>事实的确如此,有一次,同学们一起到朋友家参加party,他说他有几页论文还没有看完,于是他真的就在满屋重金属摇滚的音乐声中,安静的把那几页论文看完了。</b><b><br></b><b>如今的他,已经是美国某个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带领着几十个博士生和博士后。</b><b><br></b><b>他常常和我自嘲式的开玩笑说,“我这么一个一开始输在起跑线上的loser,居然也有今天!”他说他最感激的人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教会他,“不要和别人比,人生起跑线什么的都是“浮云”,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b></h1> <h1><b><br></b><b><br></b><b>今天,还想和大家再分享一个看似一开始“赢在起跑线”上,最后却令人很惋惜的故事。</b><b><br></b><b><br></b><b>一个朋友的孩子, 从小非常聪明,她的父母在她身上寄托了所有未完成的理想和抱负。</b><b><br></b><b>因为家庭条件不错,从三岁开始父母就给她报各种补习班。她也非常的争气,各门成绩都很拔尖,这就是大家传说中“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winner(赢家)。</b><b><br></b><b><br></b><b>她的人生前半阶段走得可以说顺风顺水,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但是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家庭聚会上,遇到她。她看上去很不开心,表情很忧郁,向我吐露心声。</b><b><br></b><b>她说她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她的父母总是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虽然她已经非常的努力了,但是并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她的妈妈非常要强,对她很是苛刻。每次考试都必须是班上第一名,否则妈妈就会表现出一副很失望的样子,家里的氛围会一下子像是掉进了冰窟窿。</b><b><br></b><b>她对我说,你都不知道我身上有多大的压力,有时我都不知道我努力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我自己,还是为了我妈?我妈的人生信条就是“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都不能比别人落后了‘’。她经常拿谁谁家的孩子来激励我,一开始我也很受鼓舞,但是日积月累,我觉得自己都不像我自己了。我是我,别家的孩子是别家的孩子呀!</b><b><br></b><b><br></b><b>不出所料,虽然她很郁闷,但是她仍然很努力,最终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b><b><br></b><b><br></b><b>但是就在她大二的时候,我突然听说,她被学校勒令休学回家了。一细问才知道,虽然在当地她是最拔尖的那些个孩子,但是到了中国最好的大学,高手如云,她的成绩只能在班上排在中下等。这让她妈妈无法接受,不断地打电话,让她努力,努力,再努力!</b><b><br></b><b>她说她真的非常非常疲倦了,她甚至有一次在电话里和她妈妈大吼,<br></b><b>“这些年,你只关心我的成绩,你真的关心过我内心是怎么想的吗?我不喜欢我现在的专业,你偏让我选这个...”</b><b><br></b><b><br></b><b>“我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就是怕辜负你!其实我真的不在乎成绩如何,我只是怕让你失望而已!”</b><b><br></b><b>最后,医生诊断出她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被学校勒令休学治疗。</b><b><br></b><b><br></b><b>这个时候,她妈妈才恍然大悟,以为一直让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就是为她好的观念,其实是大错特错了。</b><b><br></b><b><br></b><b>细细想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其实是父母内心的“面子”、“攀比心”、“虚荣心”在作怪。</b><b><br></b><b><br></b><b><br></b></h1><div><br></div> <h1><b>孩子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冲突、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知孩子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不管你怎么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如果你的子女子完蛋,你的人生也就完蛋了,无颜见人。</b><b><br></b><b>我们看到深圳罗湖的家长下跪求女儿好好学习,更多的家长陷入到了一种集体的焦虑之中。过去我们把它称之为疯狂母亲,现在有一个名词“中国虎妈”,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力给孩子报班。</b><b><br></b><b><br></b><b>独生子女的时代,每个家长对子女的厚爱和希望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在帮助孩子还是在扼杀孩子?</b><b><br></b><b>为什么起跑线的竞争是不重要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是重要的,0.01秒就可以决出胜负,但是孩子的成长、人生的竞赛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大家都知道在马拉松比赛当中早一点、晚一点根本没有重要性,甚至在马拉松头几圈领跑的肯定跑不到终点,这个道路很简单的,因为对于一个长距离的比赛而言比赛不是你的快速的反应、起跑,你的耐力、你的节奏、你的指挥,这其实对整个全程的一个把握,笑到最后、笑到最好。</b><b><br></b><b>用马拉松比赛比喻教育本身也是有教育的缺陷的,因为教育不是竞技活动,教育不是训练、不是马戏团、不是杂技,跟这种需要长久、刻苦、高难度的训练才能达到某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是自然而然的生长,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它不可能有流水线的方式的拼装培养出什么人才来。</b></h1><h1><h1><b><br></b></h1><b>最近的一个故事:在去年的国际中学高中学的国际奥数比赛上中国首次丢失了团体冠军,其实我们看美国队这几个都长的中国脸,都是华人或者亚裔的。但是这仅仅就是你这个高中这一个阶段的成就,并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我们要问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从1985年参加奥林匹克的比赛,我们那么多的金牌得主,昔日神童今何在?神童的消失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不仅在数学领域,艺术界也是这样,我听很多的音乐学院的领导说,当年很多的神童成年后消失了。为什么?因为对这些人来说学习数学、学习钢琴、学习小提琴从来都不是他的兴趣,只不过是他父亲母亲的兴趣,是为了实现父母亲的虚荣心,当然他本身也有功利的追求为了高考加分,他获得了一个金牌上了清华、北大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真正的悲哀。</b></h1> <h1><b><br></b><b>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在起跑线上我们需要竞争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在儿童的幼年存在必要的教育的话,究竟是什么?</b><b><br></b><b>德国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德国人认为孩子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变成电脑储存器,不会主动地思考。</b><b><br></b><b>台湾去年通过了《补习教育法》修正案,规定未满6岁的孩童只能上有助于幼儿身体律动、艺术才能学习课程,禁止六色以下儿童上英语、珠心算、作文等强调记忆背诵或是严谨思考的脑力课程。台湾借鉴、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是很快的,我们拼命让他们做力所不能的、高难度的学习。</b><b><br></b><b>在幼儿园究竟要学习什么?德国的幼儿园有两份活动清单,一个是参观消防警察、参观邮局、参观市政府,去自由市场买东西,学习生活常识、生活技巧。儿童首先认识的是他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很多儿童到了小学的时候还不敢独自上街,不敢独自去马东西,欠他的钱不少也不敢要,就是懦弱不敢跟外界打交道。</b><b><br></b><b>还有一个家务清单,这个家务清单令我们中国的家长瞠目结舌。</b><b><br></b><b>三到四岁的孩子:擦灰尘、喂宠物、到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助妈妈铺床、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帮助家长把从超市买回来的菜拎进家、到信箱里取信件。四至五岁的孩子:擦桌子椅子、擦灰尘、独自铺床、吃完饭后把脏碗拿到水池边、妈妈做饭时在旁边帮忙、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浇花。五至六岁孩子:照顾宠物、拖地板或者用吸尘机扫地、倒垃圾、叠衣服并把衣服放进衣柜、秋天时帮助父母扫落叶、整理房间、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把洗干净的餐具放回橱柜。</b><b><br></b><b>在中国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自己吃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日本小学生到学校吃早饭,当学生各就各位以后,他们等待客人的到来,安静的等待,然后值日生给大家分牛奶,把包装纸、包装的绳分类处理,分别放置,垃圾分类的一种教育,不同的杯子放不同的东西。吃完饭以后自己收拾餐具送到指定的地方,轮流值班、擦桌子、打扫炊具。</b><b><br></b><b><br></b><b><br></b><b>我们来讨论一下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或者说成功指标?究竟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在今天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家长关注的分数、分数、分数、分数、考试、考试、考试,听话、听话、听话,基本上是在分数和考试和学校权威的这种束缚下家庭教育失去了自古以来曾经拥有的独特的功能,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长,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是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现状。</b><b><br></b><b>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个指标就是身体健康。在日本的学校他们对幼儿的健康非常的重视,冬天穿很少的衣服。德国的幼儿园也是这样子的,小孩要穿很少的衣服。他们说小孩是一种发电机,他本身有很强的能量,让他经受一些风雨,他很快就会变得非常结实。所以我们衡量家庭教育成功指标第一个你的孩子有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瘦瘦弱弱、多愁善感的孩子,还是一个身体健康、阳光自信的孩子?</b><b><br></b><b>第二个指标就是人格养成,预测一个孩子成年以后的潜力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乖不乖,最好的唯一的方法是看能不能和其他的同学合得来,甚至有威信、有号召力、有组织力。美国公布过历届总统的学习档案,可以得到一个基本档案,大多数总统都不是优秀学生,学业中等甚至偏下包括小布什,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具有领导才能,具有人气,从小就是孩子王,这点很重要。如果你这个孩子是郁郁寡欢、小肚鸡肠,跟这个合不来、跟那个不要好,那没有什么戏,走不远的。</b><b><br></b><b>指标三:与书为友。阅读奠基人生,这个也很重要。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被电子游戏所俘虏,他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去阅读和看书了,书籍作为人生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阶梯,它的古老的价值是众所周知的,过去有一句公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我们可以引用这句话: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如果能够从书籍当中培养自己的兴趣,能够自主学习、能够热爱学习,就成功了一半,不用特别担心。</b><b><br></b><b>那么第四个成功指标,就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特长。个性发展跟我们给孩子报很多特长班不是一回事,家长真正的使命就是要发现、发掘儿童的独特的自我。你跟另外一个人、跟大多数不同之处、独特之处,你自己最终想要做的事情、最喜欢做的事、最擅长做的事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这个自我实现是人生需求层次增高的一个层次。</b><b><br></b><b>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家长开始。</b></h1> <h1><b>许多大人毫不在意自己的状态,只关注孩子的状态。自己经常焦虑,却希望孩子面对压力能够淡定;自己从来不读书不学习,却希望孩子要热爱书本热爱学习;自己总是没耐心听孩子说话,却希望孩子要乖乖听自己的话;自己常乱发脾气,却希望孩子能讲道理。孩子就是他父母亲的一个拷贝,甚至说得极端一些孩子的所有问题就是他父母亲的问题,所以要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家长开始,你自己天天看电影、打麻将要求孩子要热爱学习这是不可能的。</b><b><br></b><b>陪伴才是爱!尽可能自己抚养孩子,不要把这个责任委托给老人、委托给老师、委托给学校,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今天留守儿童的困境第一个没有监护人母亲,第二个没有陪伴,他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无人诉说,教育就完全丧失了。</b></h1> <h1><b>家长们需要真实地认识关于成功的定义。中国家长的成功标准很单一的,上名校、高学历、留学、博士,认为这就是成功,实际上这不是成功。</b><b><br></b><b>家长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这是对我们家长真正的挑战,今天我们的家长都被起跑线上的竞争所忽悠,被分数所捆绑,我们今天要破除的是分数迷信。鲁迅在医学院的成绩基本上是个差生,平均65.5分,不光是鲁迅,郭沫若小学的成绩,也是不及格、语文56分。</b><b><br></b><b>另外一个要破除名校崇拜、学历崇拜。我们看看所有的熟面孔你们知道是哪一所名校毕业的吗?知道他的最高学历是什么吗?大多数都不太知道,也没人追究。各行各业的精英真正是学霸出身的非常非常少的,说得再难听一点那些学习不好的人更有可能成才。</b><b><br></b><b>另外就是要转变我们的价值观,破除望子成龙等旧观念,重新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给青年人一点空间,这点也特别重要。今天的家长对于年轻一代的捆绑、照顾、担心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造成了很多无能的下一代。很多大学生求职的时候还要父母亲陪同着,用人单位说凡是有家长陪同的一概不录取、不面试,不用说这样子的人首先就淘汰了,到了20多岁的时候还不敢独自去参加面试,还要家长陪着,丢人啊!可惜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都会遭到家长的反对,所以我是特别佩服能够在街头卖唱的这些年青人,他就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闯世界。</b><b><br></b><b>不要希望孩子是一个神童、巨匠、大家,当我们接受平凡的孩子的时候这个家庭教育的环境才是正常的。</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 <h1><b>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br></b><b> </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