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h3><h3>有人说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看五百年的中国去北京;看一千年的中国去西安,于是,在丁酉新春的第一天,我坐上了去西安的飞机,短短四天的行程,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呢?</h3> <h3>民以食为天,到了西安首先得品尝美食,春节期间很多小吃店都歇业了,别无选择,钟鼓楼广场西侧的回民街走起。</h3><h3>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红边匾额,是陕西巡抚张楷重修此楼竣工后摹仿乾隆的"御笔"。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h3> <h3>回民街不只是一条街,是西安市中心回民聚集区内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等街道组成。</h3> <h3>这里是西安小吃的集中地,作为几百年历史的回民区,这里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穆斯林气息,能够吃到几乎所有的西安小吃。</h3> <h3>先来几串红柳枝烤串吧!味道真的很好哟!</h3> <h3>老酸奶。</h3> <h3>回民街的美食实在太多了,再来一碗牛肉泡馍尝尝鲜吧!</h3> <h3>刚扯好的琼锅糖。</h3> <h3>满街的美食小吃,好吃不贵,任君品尝。</h3> <h3>吃饱喝足,该登古城墙了。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公里,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处。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h3> <h3>古城墙-穿越古今的时间长廊。</h3> <h3>这边是古。</h3> <h3>这边是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哈哈。</h3> <h3>很喜欢这句话:"爱在花间,你在墙上"。在充满厚重历史的古城墙上漫步,人却陷入了沉思之中,我在想这城墙上的砖砖瓦瓦到底记载了多少前尘往事呢?</h3> <h3>埙,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六孔,是古代重要乐器之一。既然看到了,那就买一个带回家吧,虽然吹了半天也没吹出一个完整的音来。</h3> <h3>夜幕降临后的城墙美极了,更有古长安的感觉。</h3> <h3>正好遇到城墙新春灯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h3> <h3>巨龙腾飞。</h3> <h3>葡萄美酒夜光杯。</h3> <h3>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长安之夜,果然没有失望。</h3> <h3>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格式,总高36米,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h3> <h3>多年前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潼县晏寨公社有一个名叫西杨村的生产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极其普通的小村庄。1974年春耕时,西杨村生产队决定打一口井。1974年3月29日的这一天,村民的镐头挖出了他们口中的"瓦爷",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就这样被发现了。</h3> <h3>一号坑占地面积为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是一个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h3><h3>在俑坑的最东端,站立着三排横队,它是由204名身着战袍、手持弓弩的轻装步兵组成的前锋部队。在俑坑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列面外而立的士兵组成军阵的侧翼和后卫。俑坑的中间,由38路披甲执锐的步兵夹护着40余辆驷马战车组成威风凛凛、气势磅礴的军阵主体。陶俑形体高大,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陶马平均高1.7米,身长2米左右。</h3><h3>按陶俑排列的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清理完成可出土与真人真马相似的兵马俑6000余件,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军事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秦兵马俑的问世,实现了几千年纸上谈兵到原真性排兵布阵的飞跃,军事家们一致认为它是一本当之无愧的立体兵书。<br /></h3> <h3> 为了放置这千军万马,秦代的工程师们用心良苦,精心设计了一个半地下式土木结构的坑道建筑。首先挖一个大土坑,然后在这个大坑中用夯土打造了10道高3米宽3米的土墙,将大坑间隔为11个过洞。过洞底部用规整秦砖漫铺,十道隔墙的两侧都竖有立柱,每一米一根。为了受力均匀,柱下都铺有地垘,立柱的上端搭有枋木,枋木上再铺上粗壮的棚木,为了不往下边落土,还在棚木上铺盖了一层席子,再用一米厚的黄土封顶。在一号坑的四面各发现有五个斜坡门道,当年兵马俑都从这20个门道运入坑内,按照预先设计排兵布阵,最后用木柱和黄土将这20个门道封堵完毕,一个师的兵团就这样潜伏于地下。这个地下建筑省力省料省时,快捷又适用,是秦人的一个伟大创造。</h3> <h3>三号坑发现于1976年5月,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198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h3> <h3>三号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此坑未经焚烧,系自然坍塌,但坍塌前曾遭到人为的破坏,陶马、陶俑残破严重。从发掘情况来看,三号坑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遗迹1乘,兵器34件。经专家分析此坑应当是统帅一、二号坑军阵的指挥部,展示的是古代军幕的形象,称为幕府,或军幕、帷幄,或简称幕。 </h3><h3>从位置来看,三号坑位于一、二号坑后部,位置相对隐蔽、安全。三号坑从平面布局上分为北厢房、南厢房、车马房三个单元。各单元出土文物不尽相同,功能各异。北厢房出土有22件武士俑,另外发现残鹿角1件,动物朽骨一堆。南厢房从东向西分为廊房、甬道、正厅和便房。南厢房内有铠甲武士俑42件,身材魁梧高大,同北厢房陶俑一样,他们均相向排列。《尉缭子》中记载,"内向所以顾中也",证明这些武士们应该是警卫士兵。南厢房的正厅可能就是当时的议事厅。三号坑出土兵器大部分为铜殳,共发现30件。这是一种锤击性的武器,《诗经·卫风》中就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诗句。从兵器也可证明三号坑的武士俑是担任警卫的士兵。车马房主要出土战车1辆。这辆战车级别较高,髹漆彩绘,车上有华盖。战车上有陶俑4件,均戴长冠。秦代一般战车上有三名乘员,而这辆车古名为"驷乘车",其职责是负责传达军令,向敌军致战,也可能是指挥官的专用车。</h3> <h3>二号坑发现于1976年4月23日,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混合编列的军阵。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同年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h3> <h3>二号坑是一个曲尺形状的地下建筑(与一号坑的建筑方法相同),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坑的东、西、北三面共有11个斜坡门道。俑坑的建筑是依据不同兵种精心设计的,分为弩兵阵、战车阵、骑兵阵和车、步、骑混合。<br /></h3><h3>俑坑最东端是弩兵阵,由172件身着战袍的轻装立射俑和160件身穿铠甲的重装跪射俑组成。立射俑位于弩兵方阵外围长廊中(为阵表),跪射俑位于中间的四条过洞内(为阵心)。因为弩兵射击时,要求前无立兵;并且"临敌不过三发",因此,必须进行起伏交替、轮番射击以保证"矢如雨注"、"百发不暇止"。 </h3><h3>骑兵阵共有骑兵108骑,四马一组,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骑兵俑群,真实展现了秦始皇时代的骑兵形象。<br /></h3><h3>俑坑的中部,是由19辆战车、264件步兵和8骑骑兵组成的混合军阵。此阵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阵尾为骑兵。骑兵轻捷,放在阵尾作机动兵力,或作通信联络,或配合战车突袭敌军,以弥补车阵臃肿、行动不便之不足。<br /></h3><h3>战车方阵是二号坑中最大的一个阵,位于俑坑的南半部,八条过洞内整齐地排列着64乘战车,均是四马系驾的单辕双轮车,每辆车上有乘员三人,中间为御手,两手前伸作握辔状,车左、车右各有一个兵俑,一手持长兵器,一手作按车状。车上配有远射程的弓箭和近距离格斗用的长兵器,车后未配备步兵,说明此时战车已成为一支独立的兵种。<br /></h3><h3>二号坑四个小阵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曲尺形大阵,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反映了古代"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思想。二号坑是秦军的精华,囊括了冷兵器时代陆地作战的所有兵种,十分形象地再现了秦军雄厚的军事实力和灵活的战略思想。<br /></h3> <h3>跪射武士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共160件,与立射俑共同组成弩兵方阵,位于方阵阵心。跪射武士俑与秦俑坑中众多的陶俑相比形象独特,呈蹲跪状,高度在1.2米左右。他们头绾发髻,身穿战袍,外披铠甲,脚蹬方口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跪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弩状,表现出一个持弓弩的单兵操练动作。 在艺术处理上,这件跪射俑的发髻被巧妙地塑在头顶左侧,与秦俑坑中的武士们偏右侧的发髻不同,其在视觉上身体上下左右均衡对称,表现出高度的审美艺术效果。甚至发丝、发辫都做得一丝不苟,丝丝头发,清晰可见。甲衣的编缀符合实战要求,以腰部为界限,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腰部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背甲则相反;肩部甲片呈现下片压上片。这样一来,甲衣便于弯腰、转体和举臂,方便士兵活动。再看后部,鞋底外露处,清晰的绳痕针脚和因摩擦轻重在缝制时的疏密有致都表现得一目了然!再看底部,跪射俑臀部紧贴右足跟,身体的重量分布在右膝、左足和右足尖上,三个着力点呈等腰三角形,比较稳定,因此跪射俑没有踏板。射击时,左腿蹲曲,右膝跪地,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容易射中目标。同时,跪坐射击比直立姿态目标小,不易被敌人发现,是防守或埋伏时的一种理想射击姿态,也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写照。此外,我们还能看到铠甲上残留的红色彩绘,这是两千多年前工匠所描绘的颜色。秦代工匠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力求使静态的雕像给人以生命的动感,这一切都体现出秦俑雕塑风格的高度写实性,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至秦代已发展到成熟阶段。</h3><h3><br /></h3> <h3>中级军吏俑。</h3><h3>这件中级军吏俑出土于二号坑,头戴长冠,身穿交领右衽长襦,外披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没有背甲,下穿长裤,脚登翘尖履,左手作按剑状,右手半握,持物不明。中级军吏俑不但在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形体、气度上也有所差异,他们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神态气质上着重表现他们的恭谨、勇武与干练。</h3> <h3>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是目前兵马俑坑中出土级别最高的陶俑,现已发现9件。将军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卷尾鹖冠,身穿双层长襦,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他们均佩长剑,双手或下垂、或作按剑状。将军俑的形象,主要通过神态、衣着、魁梧的身材来表现,但又有个性的区别。如展出的这一件,额头上刻画出一道道皱纹,像是一位胸有成竹、久经沙场的老将,而有的将军俑,则是一把长须,温文尔雅,富有儒将风度。将军俑所穿的铠甲形制别致,前胸护甲下端呈三角形,长度达到腹部;后背甲较短,下端平直,长度只到腰部,嵌缀的甲片为特制的鱼鳞甲,并且塑有几朵花结。将军俑有的双肩有披膊,有的双肩没有披膊。秦自商鞅变法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以军功大小作为选拔任命各级将领的标准。在高级军吏俑所乘坐的战车上,考古人员常发现有铜甬钟和鼓的遗迹,这些都是古代作战的指挥器物,可见他们的职责是指挥作战。</h3> <h3>骑兵鞍马俑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他们的出土,为研究秦国骑兵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骑兵立于马的左前方,共116件,身高1.8米以上,一手牵马缰,一手握弓弩。骑兵的装束和步兵不同:他们头戴绘满梅花形散点式花纹的圆形小帽,帽两侧的带扣紧系于颌下,以防骑马奔跑时被风吹掉;衣襟短小;铠甲只到腰带以上,双肩无披膊;腰束革带;下穿连裆紧口长裤;足登短靴。古代骑乘的军马和骑士的选择都有一定的标准。《六韬·武骑士》中清楚地说明骑士选拔的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1.73米以上,身体健壮、轻捷等。秦俑坑中的骑兵身高都在1.8米以上,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完全符合当时的标准。 其次是鞍马。鞍马身长约2米,通高1.72米,体重约200公斤。从外形上看,它们马鬃齐整,马尾辫结,马背上塑有鞍。鞍虽为泥土烧制而成,但仍给人以皮革的质感。它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皮革,并点缀有鞍钉,起到防滑、耐磨的作用;下层为软垫,能减缓鞍与马之间的摩擦。整个鞍用扣带紧固在马背中央,并用一条革带攀于马臀,以防鞍向前滑动。过去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时期,秦俑坑骑兵鞍马俑的出现,生动地证明秦代已有了马鞍,只是缺少马蹬。马蹬是西晋时期才出现,所以秦代的骑兵要飞身跃上马匹,这也决定了鞍马不能过于高大。</h3> <h3>立射俑就是作站立射箭姿势的步兵俑。目前在兵马俑坑中共发现有173件,身高均在1.8米以上。除1件在一号坑第11号过洞内外,其余172件都分布在二号俑坑东部弩兵阵的阵表。立射俑属于轻装步兵俑,他们头绾发髻,身穿战袍,腰束革带,足穿短靴,装束轻便灵活。其右脚横立,左脚向前斜出半步,双脚略成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半举,右臂横曲胸前,手掌伸张,头和身体微微转向左侧,神情机敏凝视前方。</h3> <h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兵马俑已是如此壮观,秦始皇陵的地宫又该是怎样的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呢?也许五十年、也许一百年以后能解开吧?</h3><h3><br /></h3> <h3>华清宫景区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的发生地而享誉中外。</h3> <h3>梨园遗址前的梨树。</h3> <h3>星辰汤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汤池。因为汤池平面形状呈"北斗七星"造型而得名,在星象中,北斗七星的位置是最稳定的,以此象征皇权永固。汤池东南与水源直接相连,温泉以河流形式直接涌入汤池,水质最好流量最大。汤池两壁呈山川河流的弧形变化,有效地减缓了水流的冲力。星辰汤底部向下发掘,出土了秦汉文化层,内有大量木质建筑材料,经考证为秦始皇的"骊山汤"及汉武帝"汉离宫"的文化遗存。</h3> <h3>莲花汤,唐时也称"御汤九龙殿",建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是专供唐玄宗沐浴的汤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莲花既是佛教的象征,又是道教中的圣洁之物。据史书记载,唐代的莲花汤池壁上雕有鱼龙凫雁等图案。因为汤池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起伏,呈写意莲花状,又因唐时进水口上有双莲花出水口而得名。</h3> <h3>海棠汤也叫"芙蓉汤",建于天宝六年,是专供杨贵妃沐浴的汤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分为上下两层台式结构。汤池为24块青石打磨拼砌而成,汤池小巧玲珑,设计独特。海棠汤的莲花底座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因为汤池平面成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状,故得名"海棠汤"。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正是对杨贵妃在海棠汤沐浴的真实写照。</h3> <h3>尚食汤建于天宝6年(公元747年),经考古及史料记载推断,尚食汤是皇帝赏赐给等级较高的随行内侍官员的沐浴场所。唐代时,在尚食汤沐浴的人有殿中省的尚食、尚衣、尚撵、尚药、尚乘、尚舍等局官员。尚食汤为长方形,面积小,形制简单,四边有四组台阶,使用率最高。</h3> <h3>环园,总占地6000平方米,1878年由临潼县令沈家祯主持营建并提名。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2次来陕督战,都以环园为临时行辕。1936年12月12日,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h3> <h3>荷花阁是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时的启乘室。</h3> <h3>五间厅蒋介石居住过的卧室。</h3> <h3>蒋介石沐浴的汤池。</h3> <h3>周总理沐浴的汤池。看到总理曾在这里洗温泉,对总理的崇敬之心又增加了几分。</h3> <h3>骊山有温泉,世代皆砌石筑池,周设骊宫,秦设骊山汤,汉时扩为离宫,石榴入驻骊山宫苑,遍植临潼。这就是临潼特产之一-石榴,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的榴种如今已在中华大地遍植了。<br /></h3> <h3>"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誓言终究只是誓言,结局却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留给后人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h3> <h3>"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有时还是草木好啊,自顾自地开放,既不孤芳自赏,又得自由自在。</h3> <h3>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此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h3> <h3>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h3><h3><br /></h3> <h3>西周中期的五祀卫鼎,高36.5cm,口径34.3cm,重11.5kg,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出土。</h3> <h3>西汉的皇后之玺,高2cm,边长2.8cm,重33g,以和田羊脂玉雕成,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h3> <h3>金饼,西汉,每枚重227.6-254.4克,1999年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出土。</h3> <h3>西汉彩绘雁鱼铜灯,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h3> <h3>汉金怪兽,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高11.5厘米,长11厘米。</h3> <h3>西魏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高4.5厘米,宽4.35厘米,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印章,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h3> <h3>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公元618-907年),通高58cm,长41cm ,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h3> <h3>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唐,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h3> <h3>青釉提梁倒注壶,五代(公元907-960年),高18.3cm,腹径14.3cm,足径7.5cm,1968年彬县出土。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注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通高58cm ,口径9cm,底径13.3cm,重2.57kg,1981年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丛葬坑出土。</h3> <h3>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亡母文德皇后令在原隋代无漏寺旧址上修建慈恩寺,迄今已历1360余年。玄奘法师曾任这里的首任住持,并亲自督造了大雁塔。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br /></h3><h3>现在寺院的范围东西阔160米左右,南北长320米左右,共计93.072亩,该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法堂藏经楼、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东西两侧分别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大雁塔保管所等。</h3> <h3>为了贮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佛经和舍利,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得高宗资助,仿印度的建筑形式,修建了一座五层高的砖塔。武则天时,改建为七层,后通称大雁塔,以别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大雁塔为七层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64.7米,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基座高4.2米,每边长25.5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盘旋登上顶层。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均镌刻线条精美的佛像。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塔因寺而建,寺因塔而兴。</h3> <h3>大雁塔下的牡丹园。唐朝诗人裴士淹有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想必牡丹花开的时候还会重现这样的场景吧?</h3> <h3>三藏院正门前的民族脊梁照壁。"民族脊梁"一词出自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典型代表就是玄奘法师,这四个字是鲁迅先生对类似玄奘法师这样,为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人们的高度赞扬。</h3> <h3>慈恩寺门前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高大铜像。只见他身披袈裟,手执锡杖,气宇轩昂,迈着坚定的步伐,好像正奔波在西行取经的路途上。身后就是他当过首任住持的皇家寺院,他开创的慈恩祖庭,他主持过的译经道场,他创建的大雁古塔。</h3> <h3>走进一个城市,了解一段历史,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完成了今年的第一个小目标,也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以前学过的历史基本忘记了,而前路仍有太多的未知,让我对自己内心的浅薄和无知感到汗颜,激励我不能再虚度光阴,为了心中的理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