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北京,帝都,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么大一地儿,我却是过了三十几载,才来过两次,说起来不免汗颜。头一次是两个月前进京培训,这一次是赶在鸡年春节,带着太太孩子一道,进京过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初到北京,故宫不得不去。换乘地铁天安门东下车,随着人流排队安检,远远地就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安门作为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门前一条金水河,河上横跨五座精美的汉白玉制金水桥,此为“外金水桥”。中间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在古代只许皇帝一人通过,称为“御路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桥南东西两侧,各有两座9.57米高的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华表下方各有两对石狮端坐,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威风凛凛,霸气侧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进天安门,一路向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端门,意为正门。巨大的红色城楼平地而起,给人以威严之感。穿过端门,目光所极之处便是午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雁翅楼”,高低错落,威仪大方,整座建筑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现午门已成为进入故宫的检票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过了午门,则算是真正进入了紫禁城。眼前蜿蜒流淌着一条弓形的金水河,河面上五座造型秀美的“内金水桥”,与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门大殿相映衬,蔚为壮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太和门前一对铜狮,铸造于清乾隆年间,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两只铜狮蹲踞在宫殿大门两旁,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有威镇八方、邪恶畏惧之意。铜狮造型优美生动,就连须弥座的铜雕花纹,也繁缛细腻得无以复加,显示出清朝铸铜工艺的高超水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殿内厅堂宽阔,一根根红色立柱撑起整座大殿,气势磅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居故宫三大殿之首,是明清时期皇帝登基、举行盛大典礼、祭祀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殿门前一条雕刻着祥云腾龙图案的御道,只有皇帝才可以乘坐銮驾行走其上,以示真命天子之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殿内正中为一方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又称金銮宝座。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上悬乾隆御笔“建极绥猷”匾,意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参加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准备的地方,也是接受执事官员朝拜、奏事的地方。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亦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font></h3> 中和殿往北则是保和殿。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时期,皇帝会在每年除夕、正月十五,于保和殿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div>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建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殿内上方悬有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喻意君王建立政事应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font></h3> 故宫建筑屋脊上的走兽也很有特点,一般是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数量不同。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保和殿和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了九个;中和殿用七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h3> 这些小兽的排列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屋脊的顶端一般为骑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鱼(Xiá yú)、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háng shí),最后是鸱吻(Chī wěn)。这些小兽各有寓意,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脊处,使得古建筑越发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喻意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h3> <h3><font color="#010101"> 相传龙生九子,螭为九子之一。而螭特别喜水,螭首嘴大,肚能容水,因此就有螭首散水之说。所以在故宫几乎处处都能见到螭首造型的排水构件,相比较现代建筑的排水装置,华贵的不是一个事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置身于庄严恢宏的紫禁城内,近距离领略和感受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尊贵典雅和精致奢华,不由让人驻足,又仿佛时光穿越,只有按下快门,记录下眼前的这一瞬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乾清门,也是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过了这儿,就到了帝后的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的区域。在清代,此门也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font></h3>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正殿两头设有暖阁,明朝至清康熙年间的十六位皇帝,都以这里作为寝宫,并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成为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殿的正中有宝座,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匣内藏有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font></h3>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小于中和殿,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交泰殿在明代为皇后的寝宫,清代于此举行册封皇后和皇后诞辰典礼。<div> 殿中设有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嘉庆三年制造,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div><div>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方玉玺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div> <h3><font color="#010101"> 故宫珍宝馆作为特展项目之一,必定让您大开眼界。检票入闸,著名的九龙壁呈现眼前。九龙神态各异,翻腾自如。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有力,降龙温文尔雅,九龙腾飞,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余珍宝分设于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font></h3> 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二百余件。<div> 我国钟表,多由当时的清宫“造办处”和广州、苏州等到地制造。外国钟表,或是通商进口,或由外国赠送。其中以英国为多,亦有法国、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国产品。</div><div> 这些钟表,虽制造于二百多年前,但至今机械性能仍然完好,各种机械花、鸟、虫、蝶和水法等装置,仍能作出种种妙趣横生的表演。</div> <h3><font color="#010101"> 暖阳斜照,深红色的宫墙不再显得阴冷,飞檐走兽的影子投映其上,仿佛无时无刻都在守护着这座紫禁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红色宫墙上镶嵌的灰色砖雕,亦给这宫墙增添了一抹生机,相得益彰,甚是好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宫墙深处,偶遇故宫猫,黑纹白爪,懒洋洋地趴在那儿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见人走来,既不让路,也不躲闪,丝毫没有半点害怕的意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想想也对,您在这儿是主子,天天人来人往见惯了世面,咱顶多算个客,相逢是缘,走你不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穿过天一门,即进入紫禁城御花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御花园内,古树参天、奇石玉座、盆花桩景、亭台相照。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远眺四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紫禁城外围城墙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这些角楼造型奇特,玲珑多姿,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角楼以十字屋脊、三层重檐、多角交错相互构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高超技艺。黄色的琉璃瓦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衬着蓝天白云,越发显得庄重美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头想想,南京也曾有故宫,又称明故宫,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建造前后历时20余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其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以下图片来源于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将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此一城市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南京明故宫及城市规模可以想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进兵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朱棣迁都北上后,明故宫渐趋冷落,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自然损毁也很严重。此后,太平天国拆明故宫木石用来修建天王府,又与清军在此作战,使得明故宫再次遭受较大破坏。民国时期,明故宫旧址未能加以保护,反而拆除遗迹,建房修路,开垦农田。直到20世纪初,残余建筑也遭到毁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至今,我们也只能从仅存的城楼和一些建筑石础中,想像南京明故宫曾经的辉煌。沧桑百年,令人唏嘘。</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 • 故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赏!</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图文:小黑</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QQ:2046513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