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与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h3><h3> 怀着对神秘、美丽的摩洛哥的向往,农历中国年还没过完,我们就开启了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四国之旅,迈开了2017年旅行之步。</h3> <h3> 卡萨布兰卡是我们入境的第一个城市。‘’从海上眺望这座城市,上下碧蓝无垠的天空和海水,中间夹着一条高高低低的白色轮廓线。‘’这是许多地方能看见的对卡萨布兰卡的描绘。我们看到的却是:</h3> <h3> 穆罕穆德六世——当今摩洛哥的国王。飞机降落卡萨布兰卡进入机场大厅,国王巨幅画像夺人视线。</h3><h3> 这是矗立在景区的国王像。</h3> <h3> 王室的‘’全家福‘’。中间是国王,左边第一位是美丽非凡的王妃,下排两个孩子是王子与公主,其余的是国王的姐妹和兄弟。</h3> <h3> 年青时,国王还是蛮帅气的,现在也臃肿了。不论是国王还是平民,有些事上帝还是一视同仁的。</h3> <h3> 端庄、美丽、睿智的王妃拉拉.萨尔玛。78年生于摩洛哥非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親是教师,三岁丧母,由祖母带大。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出落得落落大方品貌双全。</h3> <h3> 少女时的萨尔玛,是个学霸,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理工女。</h3> <h3> 国王与王妃的爱情故事是摩洛哥王国不可或缺的一段佳话,一抹独特的风景。</h3><h3><br></h3> <h3> 他俩是在一场企业年会的舞会上认识的,当时还是王子的国王对萨尔玛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后,向萨尔玛求婚。</h3><h3> 萨尔玛自认为没有能力承受和其他女人分享丈夫的痛苦,只能接受一夫一妻制,于是拒绝了国王的求婚,倘若国王真心要娶她,那就只能废除摩洛哥王室传承多年的一夫多妻制。</h3> <h3> 国王为迎娶自已心爱的人,放弃三宫六院;排除重臣与传统的阻力,向全国颁布修改宪法,令摩洛国实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小说中出现的桥段,在摩洛哥真实上演。这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h3><h3>他们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新婚庆典,并从全国各阶层选出300对新婚夫妇,与国王举行“集体婚礼”。在摩洛哥这个传统穆斯林国家,国王和百姓同庆新婚是史无前例的,喜庆的气氛令举国上下一片欢腾。</h3><h3>看,国王与王妃拥着他们的王子与公主多么美滿!</h3> <h3>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 ,是全国的经济中心。</h3><h3> 集中了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80%;商业也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港口设备现代化,是非洲第二大商港,为重要的渔港、铁路、公路、航空交通枢纽。</h3> <h3> 卡萨布兰卡得名于西班牙语Casablanca,意为‘’白色的房子‘’。</h3><h3>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也译为<北非谍影>)和贝蒂.希金斯的那首名曲更是让这座白色之城闻名世界。</h3><h3> 由于这个名字实在响亮,知道城市原名‘’达尔贝达‘’的人反倒不多了。</h3> <h3> 这是里克咖啡馆。根据电影《卡萨布兰卡》复制,是由一位美国老太太开设的。</h3><h3> 低垂的棕榈树,拱型走廊,白色外墙,衬托出怀旧复古的意境;馆内可体会到法式的浪漫和十足的小资情调,室内的电视机上滚动放映着电影《卡萨布兰卡》。这使我想起国内庐山顶上的电影院,每天放映电影《庐山恋》,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h3><h3> 其实《卡萨布兰卡》并未在此取景,电影里的里克咖啡馆也纯属虚构,不过这么大的IP自然不能浪费,现在里克咖啡馆已是名噪一方的大牌景观了。</h3><div><br></div><div><br></div> <h3>这是咖啡馆的背面。进馆要预约,进去拍照一定要买东西,否则服务员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咖啡馆,不是博物馆。</h3> <h3> 这是它的开放时间,是不是透着颓废慵懒的气息。</h3> <h3> 刚下车,我被他惊到了。才下岗的奥巴马在这儿干啥?求职还是旅游?走近看疑是奥巴马的弟兄。当我们想进去时,他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因为我们没有预约。导游姑娘甜甜地用阿拉伯语向他恳求让我们看一眼室内他也不肯通融。</h3><h3> 这我才看清,他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咖啡馆门童。</h3> <h3> 卡萨布兰卡迈阿密海滨大道,一排紧密相连又各自为阵的咖啡馆、酒吧、娱乐设施延绵在海边。细沙海滩、天然泳场可望而不可及,各家商家把持着各自的入口,如非消费不得入内,好煞风景。</h3> <h3> 两位店家的女工在行贴脸礼,很是亲热。</h3> <h3> 卖气球的穆斯林女子抛头露面只为生计。她的微笑和手中的五彩气球增添了海滨大道的美丽。</h3> <h3> 可爱的女娃娃撒腿在道上欢跑,她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这条滿载着她童年欢乐的海滨大道。</h3> <h3> 海滨大道上的一家子。一份报纸一家人同阅,你依着我,我傍着你。</h3><h3> 海风不忍扰了他们,海浪只怕吵了他们。我也不敢惊动他们,偷偷地拍下他们的幸福,与大家分享。</h3> <h3> 沿途走来,这海滨大道只能说一般,没有规划好,没有开发好。</h3><h3> 我没去过美国的迈阿密,不知那儿的海滨大道是怎样的模样。好好的本国风景资源不知为什么要用外国地名命名,是否地球人都崇洋媚外。</h3> <h3> 在卡萨布兰卡我们还参观了法国殖民时期的总督府。</h3> <h3> 威严耸立的法式教堂和绿树掩映下的阿拉伯清真寺,不同的文化在哈桑二世广场上交相辉映。</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h3><h3> 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h3><h3> 高耸的方塔是宣礼塔,塔尖有一个激光投影仪,天空中绿色的光束对着神圣的麦加。</h3><h3>宣礼塔为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用于召唤穆斯林礼拜,宣礼。</h3> <h3> 清真寺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为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祖先自海上来。当海浪涌来时,清真寺如一艘航船在海涛中劈波斩浪,甚是壮观。</h3> <h3> 梦幻般的阿拉伯建筑艺术,它的风姿让人着迷。</h3> <h3> 二十五扇门是钛合金做的,为防止海水腐蚀。</h3> <h3> 清真寺与佛教寺院和基督教堂不同,它没有座位,没有画像,没有雕塑。它的色彩以绿、白二色为主,显现着清真寺特有的清丽。 </h3><h3> 伊斯兰教教规明确规定:伊斯兰教崇拜独一无二的,无形无像的最高主宰安拉。</h3> <h3> 祷告期间非穆斯林是不允许进入清真寺的。我们来的真是时候,有幸入内参观,只是需脱帽、脱鞋,妇女还需纱巾包头。这是唯一一个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h3><h3> 大殿宏伟壮观,灯光辉煌,宁静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且神秘的感觉。</h3> <h3> 大殿地面大理石铺就,在水晶灯光的照射下折射出明镜般的光泽。四沿铺着地毯,一尘不染。我们手提着装鞋子的塑料袋,赤着脚,悄无声息地走着,看着。缕缕暖意从脚底传来,寺里装了地暖了!真是讲究。</h3> <h3>清真寺的穹顶</h3> <h3> 穆斯林男女有别,上一层是专供妇女做祷告的地方。</h3> <h3> 大厅上方的木雕是巨大的活动屋顶,只要按动电钮,屋顶就会在几分钟内自动东西走向伸缩,关启,有效地调节寺内空气和温度,以适应不同季节的需求。</h3> <h3>木质雕花顶棚精美无比。</h3> <h3> 石材在这儿有了生命,熠熠生辉。</h3> <h3> 地下两层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沐浴净身的场所。</h3> <h3> 穆斯林在礼拜之前必须沐浴。</h3><h3> 沐浴分大净和小净,在无水的情况下用土净。大净:漱口、呛鼻、洗全身;小净:洗脸、洗手至两肘、摩头、洗脚至两踝。</h3><h3> 每逢聚礼、会礼、朝觐受戒以及洗亡人前必须大净。每日不同时段的五次礼拜前要做小净。<br></h3> <h3> 传说这是一位女神洗澡的地方,她飞走后再没有人在此沐浴。</h3> <h3> 守寺门的穆斯林。征得他同意后,我拍下了他腼腆的笑容。</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已成为摩洛哥的骄傲,现代伊斯兰教建筑的瑰宝,卡萨布兰卡的新地标。</h3> <h3> 我们来到了拉巴特——摩洛哥首都,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她是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共享的一份遗产,是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深度对话的产物。</h3><h3> 可能是我们走的匆忙,她的现代都市的容貌真的模糊。曾是罗马帝国域外行省的拉巴特,处处可见古罗马时期辉煌的建筑遗址,尽显当时完善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h3><h3><br></h3> <h3> 拉巴特皇宫迄今已有22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皇宫不可以靠近,不可以长时间驻足张望,更不可以拍照。</h3><h3> 这是远距离摄下的外墙一角。</h3> <h3> 皇宫广场四周有古炮,中央是一个圆形喷水池,摩洛哥国王在广场上迎接世界各国来访的元首。</h3> <h3> 中国游客在研究广场周围的古炮,看看和中国厦门胡山里炮台的古炮有啥不同,看看是否是Made in china.</h3> <h3>拉巴特皇宫的清真寺。</h3> <h3> 图中半截方塔即有名的哈桑塔。</h3><h3> 历史背景:穆瓦希德王朝雅各布.曼苏尔时期,摩洛哥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囊括整个北非和半个西班牙。为炫耀功绩,曼苏尔决定在当时的首都马拉喀什、拉巴特、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修建三座清真寺,并且设计了一模一样的三座宣礼塔。马拉喀什和塞维利亚两地的寺、塔顺利完工,拉巴特由于最初设计为世界之最而导致工期缓慢,曼苏尔去世时只建成一半。随之而来的穆瓦希德王朝衰落,致使工程不了了之。祸不单行,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殃及这烂尾建筑惨遭破坏。设计中的世界之最只剩下了半截哈桑塔(宣礼塔)和300多根高高低低的顶梁柱及周边的残墙断壁。</h3><h3> 如今,当时修建的三座清真寺三座宣礼塔只有马拉喀什的库图比亚清真寺和宣礼塔完好地保存着。西班牙人收复塞维利亚后,塞维利亚的清真寺被重建为世界第三的塞维利亚大教堂,但吉拉尔达宣礼塔被保存了下来。</h3> <h3> 穆罕默德五世皇陵庄严雄伟,风格典雅,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融汇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风格及装饰艺术。<br></h3><h3> 穆罕默德五世于1956年领导摩洛哥独立,1961年去世。</h3> <h3> 建在巨型清真寺遗址上的穆罕默德五世皇陵与哈桑塔两两相望。古代卫士装束的年轻卫兵把守着四个门口和室内的四个角,每两小时换一次班。走进皇陵不能说话以免打扰穆罕穆德五世安眠。靠墙坐着一位诵经人,在陵墓中每天诵读《古兰经》,每两小时换一次人。</h3> <h3> 图上的白色建筑是皇家博物馆,是介绍历代国王的。</h3> <h3> 清真寺遗址的残墙。墙上的洞看得出是人工凿的,大家问这是干啥用的?导游说了几种可能:为鸽子做窝,通风,搭脚手架……,最后也不知道干啥用。</h3> <h3> 古代卫士装束的骑兵守着清真寺遗址的门。</h3> <h3> 一位穆斯林老妇与守陵卫兵合影,她气宇轩昂站得比卫兵还挺拔,是想为已故国王站会儿岗吗?虔诚可爱的老太太!</h3> <h3> 两位女青年穿着时尚,露着如花的脸庞,有说有笑地昂首阔步行走在广场上。摩洛哥自从出了萨尔玛王妃,妇女地位提高了。</h3> <h3> 乌达亚城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h3> <h3> 城堡内花园为伊斯梅尔国王于17世纪所建,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h3> <h3>残破不堪的物件疑是打水的。</h3> <h3>城堡外的断墙。</h3> <h3> 博物馆前的广场,背景中浅米黄色的建筑即为博物馆。</h3> <h3> 博物馆内列展着历代珠宝乐器、民族服饰、红铜及土陶器皿。没有讲解员,我在古老的艺术品间彳亍。</h3> <h3> 博物馆的花园里,工人剪下了硕大的一串香蕉,大伙争着与香蕉合影。植物的花、叶、果实是我的最爱,顾不得绑着腰托我也来一张。后面的工人见我有点拎不动,想来帮忙,瞬间成了我,香蕉,他,三个的合影。</h3> <h3> 城堡是旅游景点,窄窄的巷子里摆着地摊,古老的城堡平添了几分色彩。</h3> <h3> 高空平台是古代空中市场的遗迹,大家在平台的栏墙上拍照留影,背靠大西洋好不舒坦。</h3> <h3> 离开首都拉巴特我们向摩洛哥四大古都之一的梅克内斯前进。</h3><h3> 梅克内斯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还因为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拉伊.伊斯梅尔麾下有一支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军团,他们作战骁勇,所向披靡,而被摩洛哥人誉为黑色皇城。</h3> <h3> 这是300多年前由穆拉伊.伊斯梅尔君主建造的摩洛哥皇家马厩粮仓。</h3><h3> 传说,穆拉伊.伊斯梅尔个人英勇善战,酷爱马匹,在王宫里养了500匹战马,每天他都要去马厩巡视,他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和规模宏大的粮仓。皇家马厩粮仓由二十多个相互连通的拱穹式谷仓构成。当时用于存放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据说可囤放十五年的用粮和12000匹马。</h3> <h3> 1755年在里斯本大地震余波中马厩遭毁,粮仓遭损,从此渐渐荒废。</h3> <h3> 目前,粮仓部分保存尚可。据说,每年九月在马厩旁边的广场上会举行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和骑术爱好者慕名前来观看。</h3><h3> 目睹皇家马厩粮仓,想到文革时我国的‘’深挖洞广积粮‘’。我们这一代那时挖的洞是否也可以作为历史古迹保存那么几个,让后人也去申个遗,日后作为历史景点,赚点钱呢?!哈哈……</h3> <h3> 辞别皇家马厩粮仓,我们一行马不停蹄赶赴摩洛哥另一个古老皇城——非斯。车窗外景色怡人,持久飞行的疲惫已被两晚的睡眠驱散,只觉得天特别蓝,草特别绿,花特别鲜。</h3> <h3> 非斯是摩洛哥四座皇城中古老的一座,视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米其林旅游指南这样描述:‘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你就去非斯吧。’非斯承载着摩洛哥的过去和现在。</h3><h3> 图中所摄是镶滿蓝色瓷砖的城门——布鲁日蓝门。</h3> <h3> 非斯分古城,旧城和现代新城。照片是现代新城的掠影,它的新只是相对古城和旧城而言,至于现代嘛,真没感觉出来。看上去像7、80年代中国的县城。</h3> <h3>非斯古城,建于789年,是现存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城市和最大的无车古城。走进蓝门就是入了大型迷宫,扎进百转千回的小巷,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你就已经迷路了。我们步步跟紧‘’地保‘’——当地的领路人,一步都不敢拉下。</h3> <h3> 非斯古城里有多少条小巷?说不清,有说5000多条,有说9000多条。巷子最宽的能容两头驮着货物的牲口擦肩而过,最窄处连人都要侧着身过。</h3> <h3> 看,来了辆装着修缮材料的小推车,大家就避之不及面壁而立,踊堵盛况较杭州高峰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 这里没有交警,没有红绿灯,有的只是侧身相让,各行其道。</h3> <h3> 进了古城,抬头只见一线天,满眼皆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斑斑驳驳的黄墙,密密麻麻的店铺,林林总总的商品。</h3> <h3> ‘’帕通!帕通!‘’(让路!)冷不防身后冲出一头驮货毛驴,或是扛着、托着一板大饼健步如飞的少年。仿佛走进了《一千零一夜》,想着是不是会飘来一张飞毯。</h3> <h3> 非斯的陶瓷砖和马赛克砖,是非斯的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这些设计、制作、工艺、材料都遵循着古老的传承,现代非斯人,甚至整个摩洛哥依然把这些当作他们的瑰宝。</h3><h3> 这里只见到了马赛克砖的桌面。</h3> <h3> 几块漂亮的瓷砖画,工人在现场操作。</h3> <h3> 各类干果蜜饯,甜香扑鼻。</h3> <h3> 大马士革工艺:在铜器上镶嵌金银线,在非斯找到了。</h3><h3><br></h3> <h3>土法织物色彩明快鲜艳。</h3> <h3> 织就的一块阿拉伯头巾,好大噢!</h3> <h3> 我们四个被非斯人裹起了头巾做模特,活脱脱恐怖组织特别行动小组日闯纺织作坊。</h3> <h3> 卡鲁因清真寺,是摩洛哥乃至北非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未建之前它是摩洛哥最大的清真寺,非斯在伊斯兰世界的突出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h3><h3> 清真寺可同时容纳2万人做礼拜。还有一个比牛津大学还年长300年的世界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该校成为独立的伊斯兰大学。</h3><h3> 学生招收本国和非洲各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青年,经费由政府拨款。</h3><h3>导游说现在已没有学生。</h3> <h3> 卡鲁因清真寺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我们在门口拍了几张,守门的见了,赶紧过来关门,没拍全,也没拍正。可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h3> <h3>瞬间紧闭的卡鲁因清真寺大门。</h3> <h3> 古兰经学院建于857年,是摩洛哥传统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以背诵《古兰经》为主,作为正式的宗教教育机构得到社会的重视。</h3><h3> 哈桑二世国王提出并实施了"古兰经学校改革‘’方案。从此,古兰经学校从只教学《古兰经》的教学机构,成为教授阅读,书写和数学的教育机构。</h3> <h3> 院内装饰精致无比,美妙绝伦。前面卡鲁因清真寺不得入内的遗憾,在这里得到了渲泄。旅友们,手机相机只只开机,前面后面皆成画面,所以照片特别多。</h3> <h3> 穿着黑斗篷的是我们的‘’地保‘’,带路人,看着有点像童话里的巫婆。</h3> <h3> 千年古城非斯,如今也面临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古朴的民居也许会翻修成连锁酒店,店铺也许会卖起和其他景点大同小异的纪念品,手工作坊也许会被自动化机器取代……。</h3><h3> 有人把非斯喻为睡美人,我但愿她不要醒来,因为睡美人只有睡着才是美人。</h3><h3><br></h3><h3> ( 待续 )</h3> <h3>行走在2017(一)</h3><h3><br></h3><h3>2017.02.01——02.0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