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潼湖横跨惠州、东莞两市,原为“春夏一片汪洋,秋冬荒草茫茫”的季节湖。公元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二 军奉命先后组织第一二八师、一二四师、一二五师、一四二师、军直属团队和在潼湖锻炼的数千名大学生,“三战潼湖”。在惠州、东莞各 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把沉睡千年的潼湖草滩建设成为大型生产基地。建场二十五年来,在基地工作的广大官兵职工家属和人民 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基地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为部队和社会提供了大批农副产品。为弘扬基地创 业者和建设者的功绩,激励后人发扬潼湖精神,把基地建得更加美好,特建这座“潼湖军垦”雕像,以志纪念。</h1> <h1>2017年1月3日,我与战友叶日强、邓义伟驱车重返潼湖农场。我曾于1980年1981年这两年当兵时在潼湖农场工作生活,企望重新拾回当年的记忆。<br><br> 汽车行驶在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路两旁排着整齐的树木,眼前不时闪现一座座砖窑,一排排青砖,这些衬托着似乎没有了部队农场的感觉。<br> 在一处熟悉的路口,耸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五星和潼湖军垦四个大字,在最上面屹立着三位军人的雕塑。当年我们在农场的时候还没有这个雕像 。<br> 下车拍照留念。</h1> <h1><b>潼湖已不是当年的潼湖,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宝塔山上的那座宝塔。</b></h1> <h1><b> 2017年1月重回潼湖,如今的潼湖,已不见了田畴绿浪,已不是当年整齐划一的稻田,只见东一块西一块的鱼塘;都给浙江人承包去了!面对如此陌生的潼湖,我感到有些失落,无限惆怅: “当年流了我们那么多血汗的潼湖,到底在哪里?”</b></h1> <h1><b>提起在潼湖农场生活的情景,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寻找着当年不军不农的生活,那时候当兵辛苦,伙食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我们在潼湖,生活好、伙食好,有吃不完的鸡,鸭,鱼肉。<br></b><b> 在路途中,我们一直在寻找着当年的记忆,几十年前曾经经过的地方到现在已荡然无存,我们根本看不到原来的影子,大家只好一边走一边问路,我们看到了标有潼湖的路牌,接着看到陈江,陈江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非常小的镇,当时是叫公社。我早就记不得当年的路貌,现在来到这里更是觉得像“探险”,完全是一种新的体验。一路上叶日强充当指路人,还时不常与我们寻找最佳路线。为了勾起我们的回忆,放着宽敞的大道不走,走到原来的小道上…… </b></h1> <h1>去惠州潼湖农场,是为了寻找34年前的重游旧地梦。潼湖没有什么好看的景点,就是超级大农场和无比的烂路。在当年看似豆腐块整齐的田地,和较为现代化的灌溉水渠,让人大开眼界,在我看来现代化的大农场也就是这个样子了。</h1> <h1>八零年我从集训队回到潼湖,任二班长。这是当时的营房,我们一个排就住在这里。每天很少出操,下田劳动也是各自为战。田里水沟里,有很多的鱼,每天我们都抓到很多鱼,给自己加菜,炊事班也时常有好菜,生活喜气洋洋。</h1> <h1><b>我们连是参加自卫还击战后到的农场。听老兵说,战前(也就是78年的时候)我们本来要到潼湖农场的,因为参战78年潼湖农场没有部队。战后,我们团抽了三营,一营抽了一连到了潼湖农场。</b></h1> <h1><b>1980年12月4日,我完成了团教导队任教员任务回到潼湖,回到连队的这一天,连队正为欢送复元老兵会餐,我回来的正是时候。</b></h1><h1><b> 这是当年的连部营房,现在住着来这里经营的老百姓。</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