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知多少——传奇三毛

Annexie(安妮)

<h3>在春节的热热闹闹中,我盯着手机读完了朱云乔的《撒哈拉的眼泪——三毛传》。</h3> <h3>据百度百科介绍,本书的作者朱云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的美女作家,畅销书作家,企业高管,《职来职往》招聘达人,一个迷恋美好的灵犀女子。</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主要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从三毛的父辈写起,用唯美的文笔将三毛传奇的一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span><br></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序言里,她这样描写三毛:</span></div><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u><i><b><font color="#010101">也许世上真有这样一处桃园,但在那段如诗岁月里,它仅出现在一人的梦中。做着这场梦的人拥有世间最纯净、清透的双眼。她有一头乌黑长发,一副柔弱身躯,一双时常赤着的双足,和一颗永远明净无尘,又多情易感的心。</font></b></i></u></h3><h3><u><i><b><font color="#ed2308"><br></font></b></i></u></h3><h3><u><i><b style=""><font color="#010101">她还有一个如童话般的名字——三毛。</font></b></i></u></h3><h3><u><font color="#57a7ff"><br></font></u></h3><h3><u><i><b><font color="#010101">若说女人如诗,那她一定是毫无韵律却让人反复斟酌的那首诗。她不属于任何一种体裁,所有平仄八股在她面前都苍白无色。诗人吟咏青山碧水,泣诉人间悲苦,却难以用言语尽述她的哀愁喜乐。若说女人如画,那她必然是幅抽象的山水图,她拥有最贴近自然的灵气,一颗从未蒙尘的心,偏偏这样一颗心又叫人无从捉摸。她这样的图画,既透着毕加索的灵气,又饱含顾恺之的神韵。</font></b></i></u></h3><div><u><i><b><font color="#ed2308"><br></font></b></i></u></div><h3><b><font color="#010101">……</font></b></h3> <h3>三毛曾经是无数国人心中的偶像。梦中的橄榄树和遥远的撒哈拉,是我们这代人青春时期共同的记忆和梦想。</h3><h3><br></h3><div>读过三毛无数的作品,我知道三毛少年时期曾患严重的自闭症,三毛爱逃学爱拾荒,三毛的未婚夫猝死在三毛的怀里,三毛的大胡子荷西要三毛等他六年,荷西在某次潜水时不幸离世,后来,三毛在医院用长筒袜自缢身亡……但是,对于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前因后果,我却有些混乱。</div><div><br></div><div>现在,请跟我一起,走近三毛坎坷传奇而又让人感慨万千的一生。</div> <h3>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浙江定海岱山岛小沙乡人,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后到上海,教书为生。抗战时期到重庆,仍以法律为业。<br></h3><h3><br></h3><h3>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后不久,就和陈嗣庆结婚。缪进兰一度做过小学教师,后来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h3><h3><br></h3><h3>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于陪都重庆的黄角桠。三毛的父亲给她起名“陈懋平”。“懋”是辈分排字,“平”是父辈期待和平。三岁学写字时,三毛嫌“懋”字笔划繁琐,自作主张改名为“陈平”。三毛上有一位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受益于三毛的改名,姐姐弟弟的名字中“懋”字也都省去了。</h3> <h3>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陈嗣庆一家迁到南京,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住在鼓楼头条巷四号,一幢宽敞的西式宅院里。陈嗣庆一家和三毛的大伯一家合住。他们在南京共住了三年。</h3><h3><br></h3><h3>在南京,三毛度过了非常快乐的童年时光。陈家大院的二楼有一间专门为孩子们开辟的书房。在这间书房,年幼的三毛读了她生平第一本书——漫画家张乐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记》。之后,小三毛还读了《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等童话书。就在儿时,就是这里,三毛开始了孜孜不倦的阅读之旅。</h3> <h3><font color="#010101">二十六年后,在撒哈拉沙漠,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笔名:三毛,就是为了纪念她读过的第一本书《三毛流浪记》。后来,她还找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张乐平,并拜其为义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49年,政局突变,她家和大伯一家随着国民政府官员一起经上海坐船去到台湾。</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三毛的父亲和伯父,把家安在台北建国北路朱厝(cuo)仑,一幢日本式房子里。在起身去台湾之前,他们将家中的积蓄和值钱的家当全部当了出去,换了飞速贬值的金圆券给流失掉了。初到台北,陈父没能立即开业做律师。家中这种贫寒的状况,直到三毛念完小学才有所改善。</font></div> <h3>到台湾后不久,那时三毛刚刚六岁,尚不到入学的年龄,但她的母亲已经期望她早日成才,硬是说动了老师,把三毛送进了学校。</h3><h3><br></h3><div>因为三毛自小读过许多的书籍,小小年纪作文水平便在全班数一数二。有一次,老师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以后想做个怎样的人。</div><div><br></div><div>这次,三毛的作文让老师大跌眼镜:“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div> <h3>这并不是孩提时代的童言稚语,三毛的拾荒爱好一直持续到她成年,持续到她与荷西的沙漠生活中。<br></h3><div><br></div><div>幼年的三毛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因为三毛的爱好与众不同:比如,喜欢去坟场趴在坟头玩泥巴,喜欢从头到尾看人宰羊,等等。</div><div><br></div><div>除拾荒以外,三毛最钟爱的就是书籍。幼年时期,三毛便读过许多的童话故事。小学时期的三毛已经表现出了文学上的出类拔萃。</div> <h3>在三毛的生活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她的阅读范围很广,从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等中国作家的文章,到美国作家劳拉•英格尔的美国西部移民生活故事书,再到大部头小说《三剑客》、《基督山恩仇录》、《唐吉可德》、《飘》、《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西方名著,还有中国的长篇小说《风萧萧》、《红楼梦》、《水浒传》,甚至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等。可以说,阅读是三毛青少年时期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h3><div><br></div><div>在三毛13岁上初二的时候,因为偏科,数学成绩较差,被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毛笔在脸上画黑眼圈。其实老师体罚学生在当时台湾的学校是家常便饭,而三毛却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div> <h3>她开始逃学,避开所有人,包括父母。无奈,三毛父母为她办理了休学。在漫长的独处时光里,阅读成为了三毛忘记孤独和苦痛的最大慰藉。她休学后,躲在墓园,躲在家里,躲在图书馆,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儒林外史》《阅微堂笔记》《人间词话》等。<br></h3><div><br></div><div>毋庸置疑,青少年时期大量广泛的阅读奠定了三毛日后成为知名作家的文学基础。</div> <h3>在自闭休学期间,三毛试图割腕自杀,好在她的父母及时发现并送院救治——左手腕被缝了二十八针。此后,她的父母一直想各种办法帮助她走出来:请心理医生为她诊治,请家庭教师教她美术。在美术老师顾福生(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公子)的鼓励和帮助下,三毛开始了文学创作。</h3><h3><br></h3><h3>1962年12月,三毛的处女作——散文《惑》,在《现代文学》杂志刊出。三毛激动万分地将杂志抱回家,她高兴地告诉父母,自己的作品发表了。她的父母如释重负,写作这个爱好,终于帮他们的爱女扫除了自闭的阴霾。</h3> <h3>那一年,三毛不到20岁。之后,三毛又先后发表了许多作品,如:《月河》、《极乐鸟》《雨季不再来》、《安东尼,我的安东尼》等等,均以真名陈平发表。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三毛苦闷在家和尚未走出雨季的大学时期。1976年,结成小说集《雨季不再来》。三毛这一时期的作品被称为雨季文学时期。<br></h3> <h3>三毛重新开启了新生活。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写信给台北华冈文化学院的张其昀院长,申请去该院做一个选读生。顺利通过审核后,三毛选择了哲学系。三毛说:“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br></h3><h3><br></h3><h3>不管怎样,休学七年后,豆蔻年华的三毛终于又回到了学校。</h3> <h3>和其他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正值青春年少的三毛开始恋爱了。她的初恋对象是华冈文学院戏剧系二年级的男生,一个英俊挺拔富有才气的男人,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名字叫做梁光明。当时他拥有一个笔名叫舒凡,已经是文学界的名人。许多年以后,他成为了台湾的知名作家。<br></h3><div><br></div><div>三毛暗恋他几个月以后,大胆出击,总算赢得了梁才子的“芳心”。可惜,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理由是三毛想结婚,而梁光明执着于事业。</div> <h3>1967年,三毛24岁。和梁光明分手后,她启程去西班牙的马德里进修哲学。她为自己起了英文名Echo。希腊神话中,Echo是一个美丽的森林女神。</h3> <h3>西班牙,是一个与三毛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在那里,三毛遇到了她的生命中最爱的男人——荷西•马利安•葛罗。<br></h3> <h3>荷西,1949年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哈恩省。他的父亲叫以撒,母亲与圣母同名,叫玛利亚。以撒在故乡哈恩省安达露西亚有大片的橄榄树林,收入颇丰。玛利亚给以撒一共生了八个孩子。荷西行七,上有两哥四姐,下有一个妹妹。<br></h3><h3><br></h3><div>三毛和荷西第一次相遇是三毛到达西班牙的第一个圣诞节,在三毛的一位中国朋友家里。午夜时分,三毛和朋友邻居们互祝干杯的时候,楼上跑下来一个祝平安的男孩。他并不知道,当时自己已经在三毛的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v> <h3>后来,三毛曾经提起过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h3><div><br></div><div>荷西当时对三毛一见钟情。于是,如所有热情大方的西班牙小伙子一样,他开始了对三毛热烈的追求。</div> <h3>可是因为刚刚失恋不久,三毛并没有把这个比她小六岁正读高三的大男孩放在心上。三毛只是把荷西当作谈得来的好朋友一样去交往。</h3><div><br></div><div>荷西毕竟只是一个高中生,他还不具备成立家庭的能力。他恳求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二年兵役。之后就把她娶过来。</div><div><br></div><div>对于荷西的恳求,三毛却不敢当真:“荷西,你才十八岁,我比你大得多,希望你不要再作这个梦了,从今天起,不要再来找我……因为六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不会等你六年。”</div> <h3>与荷西分开之后,三毛又辗转经历了许多场恋情。在异国土地上,她的爱情之花一次又一次地绽放着。在西班牙,在德国,在美国,每一次辗转求学都有美丽的爱情陪伴着她,可惜,缘份未到,三毛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对方。</h3><div><br></div><div>这五年的异国生涯,虽然并未让三毛收获一份满意的爱情,却让她同时熟练掌握了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辗转中,三毛又回到故乡台北,当上了大学母校——华冈文化学院的德语老师。</div> <h3>在台北,三毛开始了一场正常的恋爱。对方是一个45岁的德国人,他在台北的一所大学教书。一日,他在星空下问三毛:“我们结婚好吗?”三毛回答:“好。”<br></h3><h3><br></h3><div>不幸的是,就在她与那位德国教师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前几日,那位教师忽然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的怀里。</div><div><br></div><div>于是,三毛又一次选择了自杀。她用死亡来抗拒上天对她的不公。幸运的是,她又一次被抢救过来了。</div><div><br></div><div>三毛这次在台北只待了一年多。而这时候,三毛和那个西班牙的大男孩荷西,已经分开六年时光了。那六年之约,三毛并未当回事,但荷西却始终将这单方的约定记在心上。</div> <h3>1973年,三毛30岁。带着失去未婚夫的悲伤,她坐上了飞往西班牙的飞机。这一次,三毛在马德里找到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教授英文。与此同时,在军营里,那个深爱着三毛的荷西,正在服着他最后一个月的兵役。</h3> <h3>兵役结束,荷西便顺利找到了三毛。一日,荷西邀请三毛到他家里去。当三毛走进他的卧室后,发现整面的墙上都贴满了她的被放大的黑白照片。那时正是黄昏,照片被罩在金黄色的夕阳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柔情调。<br></h3><div><br></div><div>那一瞬间,这整个墙面上的照片冲击着三毛的内心。六年了,六年的时光里,她经历了太多太多,而这个已经长成为大男人的荷西,却依旧如故在爱着她。她被深深地感动了!</div> <h3>可是三毛却并不急于结婚,因为她还有一个梦想未能实现。她要去撒哈拉沙漠当一个女探险家。只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三毛无意间翻了一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书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与西班牙只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h3><h3><br></h3><h3>与三毛刚好相反,荷西的愿望属于海洋。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条帆船,同时希望三毛同他一起,前往爱琴海。可是三毛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撒哈拉沙漠了。</h3><h3><br></h3><div>荷西对三毛的爱恋胜过他的一切理想。他不声不响地申请了一份去撒哈拉沙漠的工作。他悄悄地收拾行李,并比情人更早地到达了那里。</div> <h3>1973年2月,荷西来到了西属撒哈拉的首府阿尤恩,并在城外一家磷矿公司从事工程工作,住在公司的单身宿舍。为了迎接他的“女子探险家”,他还在阿尤恩租好了房子。<br></h3> <h3>1973年7月,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三毛与荷西公证结婚。荷西送给新娘子的礼物是他历尽艰辛在沙漠中淘来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三毛当然是欣喜若狂。</h3><h3><br></h3><div>撒哈拉,这是一个承载着三毛的爱与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她创作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作品,度过了一段让人羡慕而又无法理解、简单幸福而又异常艰苦的人生。</div> <h3>1974年5月,三毛写了沙漠中的第一篇作品——《中国饭店》,并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投稿。该作品十天后便发表于撒哈拉沙漠《联合日报》航空版。<br></h3><h3><br></h3><h3>《中国饭店》发表后,三毛正式进入了她人生中第二个文学创作时期——沙漠文学时期。</h3><h3><br></h3><h3>1976年,三毛在撒哈拉创作的十多篇作品集结成书,取名《撒哈拉的故事》,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后,该书不断再版,共出了三十七版。它是三毛的第一部文学集子,也是她众多文集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本。三毛成为了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h3> <h3>如果三毛和荷西能够像童话故事一样: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只可惜,天不遂人愿!</h3><h3><br></h3><div>1975年10月,由于撒哈拉的当地居民沙哈拉威人与殖民者摩洛哥人发生战争,三毛和荷西必须离开那里。<br></div><div><br></div><div>离开了撒哈拉后的三毛,并没有回到马德里,而是来到了西班牙在北非的另一块殖民地——大西洋中的大加纳利群岛。这个地方与撒哈拉只有一水之隔。</div><div><br></div><div>在大加纳利岛的第一年或许是三毛一生中最贫困的一年。先是一场让三毛的身体状况急速下滑的车祸,接着又是荷西的失业。</div> <h3>1977年底,荷西在丹娜丽芙岛上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终于让愁苦许久的荷西重新拥有了笑容,他的任务是做一片人造海滩来作为旅游景点。荷西很喜欢这份工作,它不仅让荷西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还给了荷西好的心情。一年之后,荷西的美丽的人造海滩建成了,他将一个普通的小岛变得浪漫而多情,如诗如画。</h3> <h3>建造海滩任务完成之后,荷西来到拉帕尔玛岛工作。一年前,荷西和三毛曾经去那里旅游观光。这个岛屿十分美丽,宛若人间桃源。然而,三毛对这个岛屿总有种不祥的预感。三毛原以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会先于荷西离开人世,万万没想到,先走的人却是荷西。</h3> <h3>1979年的秋天,三毛的父母要来欧洲旅行,顺便来西班牙看看女儿女婿。三毛先是到马德里迎接父母,带着父母在西班牙游览一番之后,带他们飞到拉帕尔玛岛。</h3><h3><br></h3><div>陈嗣庆夫妇在这里第一次见到荷西。荷西经常骑着摩托车带他们参观岛上的风光。在岛上滞留了一个月之后,陈嗣庆夫妇打算到英国旅游。三毛也告别荷西,陪同他们一起坐上了开往英国的飞机。</div><h3><br></h3><h3>然而,和三毛仅仅分别几天之后,1979年9月30日,荷西如同往常一样潜入海底去抓鱼,却再也没能浮出水面。那一年,荷西30岁,三毛36岁。</h3> <h3>荷西就这样走了。陈嗣庆夫妇知道,三毛如果留在这里,必然会走上自杀之路。于是,等待三毛办理完荷西的安葬事宜之后,三毛的父母劝说三毛和他们一起回到了台湾。可是,回到台湾的三毛,还是终日沉浸在自杀的念头之中。</h3><h3><br></h3><h3>这一次,是台湾知名女作家琼瑶将三毛从自杀的漩涡中暂时拯救了出来。琼瑶邀请三毛去她的家里做客,和三毛谈了七个多小时,要求三毛亲口向母亲承诺绝不自杀。三毛哭着答应了。</h3><h3><br></h3><h3>“ 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尽管最终三毛食言了,但是为了父母,她毕竟多活了十多年。</h3> <h3>1980年,三毛开始前往东南亚和香港旅游。一年后,三毛决定结束流浪生活,回到台北定居。又应母校校长张其昀先生的邀请,去母校任教。可是,三毛对这种生活很快厌倦了。</h3> <h3>1984年,因健康关系,三毛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h3><h3><br></h3><h3>1987年,台湾准许部分居民回大陆探亲。三毛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著名的老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不久,三毛见到了当时已经80岁的张乐平先生,并亲切地称呼他为“爸爸”。</h3><h3><br></h3><h3>后来,三毛再次来到大陆,这次是专程来旅游,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在乌鲁木齐,三毛还去拜访了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h3> <h3>荷西去世后,三毛迎来了她的第三个创作高峰期。因为荷西走了,三毛心无所依,她只能再次回归到文字创作中。这个时期的作品,被称为都市玉冰文学时期。</h3><h3><br></h3><div>在那段时间里,三毛通过皇冠出版社出版了十二部作品集:1981年《梦里花落知多少》,1982年《背影》,1982年《万水千山走遍》,1983年《送你一匹马》,1985年《倾城》、1985年《谈心》,1985年《随想》,1987年《我的宝贝》,1988年《闹学记》。此外还有三本翻译作品:1982年出版的《兰屿之歌》、1984年出版的《清泉之歌》、1984年出版的《刹那时光》。另有1990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div> <h3>在这个创作时期,三毛的新作不断,邀约不断。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淡忘失去爱人的伤痛。可实际情况是,三毛一直都没有放弃自杀的念头。</h3><h3><br></h3><h3>在荷西离世十二年之后,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自缢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病房浴室,这一次,她成功了。那一年,三毛48岁。</h3><h3><br></h3><h3>三毛去世后,各路媒体纷纷猜测她的自杀原因。我宁愿相信她是因为过度思念荷西而离开人世的。</h3> <h3>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一个英俊潇洒的大胡子男人,牵着一个披散黑发的女子的手,两人说说笑笑,赤脚行走在漫漫黄沙中,空中隐隐约约传来一首好听的歌:</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要问我从哪里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故乡在远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什么流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浪远方 流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宽阔的草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浪远方 流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 还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要问我从哪里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故乡在远方</div> <h3>注:三毛的所有照片均来源于网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1> <h3>三毛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背影》。这是一篇书写父爱和母爱的散文,文章的整体笼罩着一种悲伤的基调。荷西去世以后,三毛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完全忽视了她的父母也会心痛。每每读到最后,我总是忍不住泪湿眼眶。较之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我认为,本文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cocri18"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美文摘录)三毛的《背影》</a></h3> <h3>喜欢三毛的朋友还可以点击以下链接,在线阅读三毛的最受欢迎的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h3><h3><a href="http://www.fox2008.cn/ebook/smzpj/01ml.htm"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三毛《撒哈拉的故事》</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