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102

林子

<h1>摄影:快乐198、林子</h1><h1>文字:林 子</h1> <h1>三线,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点也不过分,以至于在岁月流逝中,它依然毫不褪色。前几天看到刘洪浪拍回的照片,很激动。我把照片配上文字做成美篇,引起了众多庆光人的共鸣。</h1> <h1>曾经的三线人,如今的三线二代,甚至三线三代,不管他们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何种角落,但是,有一种"标签",早已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里,那个东西叫"岁月",永远抹不去的"三线岁月"。</h1> <h1>1989年,4403厂从仁寿搬迁到新都。只是转眼,28年过去了,我竟然再也没有踏足过曾经的土地,虽然听很多回去过的人讲过,那里如今怎么怎么样。而我却总能找到一堆借口,渐渐地,日子里总觉得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如今,仅仅是几十张照片,不知在哪里刹那间拨动了心底的心弦,一种声音,在不断的说,要回去看看,一定要。</h1> <h1>昨天,我们几个同学相约趁着春节假期重回102。回山里的渴望写在我们脸上,那种期望,一看就知,是为圆一个梦想。</h1> <h1>一路上,话题围绕的就是对于以前生活在102的回忆。在我们的记忆中,仁寿的天很蓝,水很清,那时,有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篮球场,篮球场的露天电影,有叽叽喳喳疯玩着度过的童年,有懵懂青涩的青年。我们一路述说里,似乎我们最珍贵的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102。</h1> <h1>过了宝飞,我们几个都激动起来,哪个拐角有桥,哪个路口是向建斌的家……仿佛我们昨天才走过这里。说真的,宝飞的变化还不算大,毕竟28年过去了,山里还是山里,如果在城市,很多东西恐怕早已片瓦不留了,你永远斗不过开发商。老工厂,老建筑在城市里正加速的消失,突然感到一些庆幸,这里还保留着众多历史的痕迹,因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h1> <h1>最激动的是到了三岔路口,子弟校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几乎一起尖叫起来。是先到学校看看还是先去厂区?最迫切的是想去以前的家里看看,那里怎么样了?谁在住啊?房子还在吗?</h1> <h1>厂子弟学校。当年我在这里完成了小学5年级下期、初中、高中的学业,整整六年半时光。</h1> <h1>走了六年半的上学路——11号宿舍到小学部…</h1> <h1>上学路上新修的楼房。</h1> <h1>上学的这段路及周围是变化最大的地方,原来的瓦窑无影无踪。倒是新修了一扇大门。</h1> <h1>据现在住学校的婆婆说,大门是她子女回来修的,子女都在教育系统工作,留下她一个人守着这废弃的学校。</h1> <h1>初中部的操场,二十八年后再见恍如隔世……</h1> <h1>初中部到高中部楼梯旁边的一小段老围墙居然保存完好,还是那种原汁原味的青砖,高中一年级上期,我为了捡陈丽踢出墙外的鞋子,居然翻越过它。</h1> <h1>高中部,当年我就在一楼右边的教室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h1> <h1>小学部原先宽广无边的操场好像缩去了一大半,杂草丛生,一派荒凉。当年的50米跑道、课堂上就念叨着的乒乓台荡然无存,再也找不到它们的痕迹,那种记忆,真的随时间渐行渐远。我的最后一期小学生活就在二楼最右边的教室度过……</h1> <h1>小学部操场当年表演节目的大舞台也淹没在一片杂草丛中。</h1> <h1>小学到中学的115级石梯,如今却杂草丛生。</h1> <h1>走在这冬日的石梯,看杂草凌乱地铺满一地,厚厚的,是一种怀念!</h1> <h1>都说建筑是无声的生命,老三线厂的任何建筑,能保存下来的都是上天的恩赐,你能看到的任何一处,都显得那么沧桑。(厂招待所)</h1> <h1>尽管有些破旧,但它记载的是一段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青春岁月,若干年后,故地重游,你绝不会嫌它的老,你只会感激万分,你会慢慢的寻找,在记忆里慢慢的对比,会有不断的惊喜,惊喜它的不变,离开时,你是如此的心满意足,精神上,你回来过,哪怕只有一次,此生不憾。</h1> <h1>匆匆那年,我们随父母来到这里支援三线建设,我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彼此间成了玩伴、同学,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住在这样的通走廊楼房,串门、打闹、嬉戏……(9号、10号宿舍宿舍)</h1> <h1>8号宿舍…</h1> <h1>我几乎是一路飞奔到灯光球场七号宿舍,终于仰望到四楼那间熟悉的房屋,急切跑向楼梯口,冲向以前住过的房前,整整十分钟,我就站在那里,我就这样默默的注视着,百感交集,这间屋子我住了8年……</h1> <h1>灯光球场不算大,旧址依然。(6号宿舍)</h1> <h1>七号宿舍楼梯口的电影放映室保存完好,它可谓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乐园。</h1> <h1>工厂搬迁后,过去的职工宿舍现在还有当地农民在住。(9号宿舍)</h1> <h1>这里曾经是李慧家的门口,与今天的住房相比,差距太大了!站在自家门口留个影吧!</h1> <h1>故地重游,就是没有了当年的气势!(2号宿舍)</h1> <h1>破败的3、5号宿舍岌岌可危,两幢楼虽然已破败不堪,但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h1> <h1>虽然楼房面目全非,可还是怀念当年的单身宿舍。</h1> <h1>还有些当年的回忆。(单身宿舍)</h1> <h1>相对于我们有点远的4号宿舍。记得去过几次,好像是考试后去高中语文老师邓瑞明家看分数…</h1> <h1>还是4号宿舍…</h1> <h1>4403厂搬迁前几年修建的12、13号宿舍……</h1> <h1>幼儿园。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都呆过的地方……</h1> <h1>一号宿舍走廊上"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依稀可见。据现在居住的主人说,这幢楼是他买下的。</h1> <h1>看到地里鲜活的蔬菜,好像又回到当年,不谙世事的小姐妹。忍不住也要镐一把😏</h1> <h1>穿过这个山洞右边就是我们的无线电车间、一号车间、办公大楼,左边是玻璃车间。二十八年后再走进这儿,我有些惊悚,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凄凉。</h1> <h1>来到我们第一份工作的地方——无线电车间,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变成这样?</h1> <h1>无线电车间电力定量器组,如今成了住家户的客厅。</h1> <h1>如今已人去楼空的无线电车间共用天线组,房屋破败不堪,门窗已被拆除。</h1> <h1>1号车间,也是重要车间,当时的军工产品保密重点部位。</h1> <h1>当年的办公楼,物是人非。当年花果飘香的厂区花园,现在除了当地农民种的青菜,就是蓬草丛生,到处碎砖破瓦。<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 <h1>工零车间</h1> <h1>机修车间大门</h1> <h1>机修车间全景</h1> <h1>设计所、818车间</h1> <h1>一号门。上班的必经之地……</h1> <h1>二号门</h1> <h1>三号门</h1> <h1>四号门,现在挂上养猪场的牌子……</h1> <h1>这应该是动力车间吧?我能够想象当年工间休息时,那些身影,端一杯茶,点一枝烟,或许是大家在一起的嘻嘻哈哈……</h1> <h1>吃水堰塘及右边的水处理厂房。全厂的水、电、气、设备保障部门,生产、生活都依靠它来维护。</h1> <h1>金属库房,当年我们领用劳保用品、工具的地方。</h1> <h1>墙上的标语依稀可见,马路边却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菜。</h1> <h1>小车库,旁边是供应科的办公室,初中时候不上晚自习的晚上,我和妹妹、周雪经常背上背包去她爸爸办公室做作业,作业做完后车库和供应科之间那片桃林就是我们的乐园,几乎每次都满载而归😏</h1> <h1>车库。当年,职工的出出进进也靠工厂的汽车。记得在80年代初期,春节职工家属回老家都全靠解放牌大货车。车厢里用几根粗棕绳隔为几排,人在上面站着,拉着绳子,扶着墙板,一路风尘…</h1> <h1>厂职工医院。虽然不能与大城市的三甲相比,但,职工医院麻雀虽小却肝胆齐全,全厂数千名职工家属的医疗保健可全靠它了,当然也要为当地老乡服务。还有,4403厂的第二代子弟们恐怕大都是在职工医院出生的吧?</h1> <h1>留给我们印象的还有看病不排队而且花钱不多,也很方便。医生护士也是本厂职工,都认识,和蔼可亲。如今的职工医院及周围早已空无一人,断墙残壁,一直静默在此。</h1> <h1>曾经辉煌的4403厂,它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用镜头回忆过去,每一栋厂房,每一个家属区,我们走过,都百感交集……</h1> <h1>而今:父辈们老了,军工厂也慌废了,我们也步入不惑之年……</h1> <h1>二十八年以后再回102,能够来拍这个工厂的细节,我惊叹人工轰轰烈烈之后残静的美感,那些色彩总是去除人为的自然留痕,那种冷静,寂寞到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我做一个旁观者就好了,我喜欢这样看一个年代的波澜起伏。</h1> <h1>重访旧址,一路感慨,那些陈年往事无止境地在心中蔓延开来。这里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用镜头定格一段曾经的记忆。</h1> <h1>愿这篇琐忆成为我在这个冬日里回访旧址的一个珍贵回忆,告慰我们三线子弟曾经的青春年少。于我而言,正如《24城记》里诉说的&quot;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自豪一生!&quot;</h1> <h1>谢谢欣赏!</h1>

宿舍

车间

我们

当年

三线

职工

曾经

如今

故地重游

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