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柴桥三楼”(1999年拍摄)</h3><h3> 据刘宝年考证,王海滨证实:很久以前,柴桥一位富商建起当地最高的三层楼房,后来富商去了上海,再后来此楼被充公并划归东海舰队工程二处使用。林宁华说:他在二处时,盖楼的富商从新加坡回柴桥探亲。朱政委还陪他到三楼转了一圈。</h3><h3> 因当年柴桥只有这一栋三层楼,因此老百姓都称二处为“三楼”。有战友说:家书地址写“浙江柴桥三楼”也能收到。好记、好找、不泄密,要不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邮递员也够神的!<br></h3> <h3>“柴桥三楼”(2011年拍摄)</h3><h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h3><h3>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h3><h3>佩戴红帽徽红领章,身穿灰军装,虽土气但很精神!</h3><h3>肩扛53式步骑枪、铁把冲锋枪,虽落后但也能保家卫国!</h3><h3>大锤、斧刨、钢筋勾随身带,<br></h3><h3>振动机、搅拌机、风钻机连轴转,</h3><h3>打桩船、钻机船、辅助船不输“洋海军”,</h3><h3>打山洞、盖房子、建码头不逊“呢子服”。<br></h3><h3>大灶、施工灶、港湾灶,有鱼有肉还挺香!</h3><h3>出操、队列、上课、班务会,啥都有,</h3><h3>口号、点名、唱歌、看电影,样样全。</h3><h3>年轻真好,不怕苦、不觉累,瞪眼往前冲,<br></h3><h3>年代真棒,不送礼、不请客,照样能提干。</h3><h3>转眼过去数十载,从军经历记脑海,</h3><h3>部队情、战友谊、历历在目永不忘。</h3><div><br></div><h3>柴桥三楼微信群,二处战友大舞台,</h3><h3>聊天通话发照片,夕阳生活比蜜甜!</h3> <h3>二处机关办公楼兼宿舍</h3> <h3>二处首长办公室兼宿舍楼~1999</h3><h3>这可是朱老总,颜副处长的“老窝”!</h3> <h3>机关礼堂兼食堂~1999</h3><h3>记得那时机关伙食挺不错!在里面看电影更是难得的消遣!</h3> <h3>机关招待所~1999</h3><h3>彤代华刚调到二处,我们临时借住在这里。</h3> <h3>机关小车班~1999</h3><div>大家一定记得小车司机陈敢吧。开车,尤其是开小车可是了不起啊!偶尔搭乘处首长的车更是难得!</div> <h3>卫生队门诊小楼~1999</h3><h3>彤代华工作的地方</h3> <h3>家属宿舍一区~1999</h3><h3>住在这里的都是科以上干部。</h3> <h3>家属宿舍三区~1999</h3><h3>我们曾在该楼居住过。没有卫生间,接天水喝。条件虽差,但毕竟是我们结婚后第一个家。周围战友常来光顾,简单的午餐肉、炒鸭蛋、皮蛋就把弟兄们打发了!在那个年代这也是大餐啊!</h3> <h3>1999年沈玉茂陪我回三楼。遇到担任二处总工的原码头连战友包银根,预制队战友石清秀以及王腊宝。包银根设宴热情招待我们,其乐融融!</h3> <h3>在宁波与老战友合影</h3><h3>左起:陈桂才、司爱民、邱士金、沈玉茂、刘存华、魏统忠</h3> <h3>在宁波,陈桂才安排与老战友聚餐</h3><h3>前排:迟承运、黄政委、李壮观、司爱民</h3><h3>后排:张平绥、陈桂才、魏统忠</h3> <h3>到沈玉茂家作客~1999</h3> <h3>预制队的全家福</h3><h3>据战友们回忆:</h3><h3>陈火庆、杨世英、丁阿根、沙承元、钱生耀等先后担任过队长;</h3><h3>陈金桥(副指导员)、王永良,孙凤仁等先后担任过指导员;</h3><h3>技术员:陶锡祥、王隆钰等;</h3><h3>司务长:章洪春、朱盛宏、陈炳章等;</h3><div>排长:张德山、方水根、陈根涛、石清秀、刘金余、蒋金才、李壮观、方伯昌、钱叶舟、季登权等;</div><h3>文书:郑春元、方瑞丽、张平绥、张其凌等</h3><h3>通信员:牛临生、薛财春、朱林华、金则镜等;</h3><h3>理发员:朱林华、袁忠林等;</h3><h3>保管员:陈孝炮、葛东亭、季登权、姚观富、高友钦等;</h3><h3>卫生员:孙邦星、贾富强、程桂新、胡静泉、王兆芹等。</h3> <h3>预制队趸船船台~1999</h3><div>1969年,全军紧急战备,预制队全年无休还加班加点,开创一年建造13条趸船记录!</div> <h3>二处穿山码头~1999</h3><h3>记得当年老百姓用机帆船为预制队运沙子,肩挑两只筐,跨过长长的跳板,把沙子堆成小山。不禁感叹浙江人真是能干啊!</h3> <h3>预制队、码头连营房原址正在建设大榭跨海大桥~1999</h3><h3>这里是我部队生活的起点。69年3月1日,我来到穿山预制队,两年后调往机关工务科。78年底我随码头连从王家塘撤回穿山,79年初调到筑港营。如今预制队营房连同山上的烈士墓都不见了,只有码头连的房子还矗立桥下。虽有些伤感,但也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欣慰!</h3> <h3>大榭跨海大桥</h3><h3>大榭跨海大桥为国内首创首座公路、铁路建于同一平面的跨海大桥。1997年开工,于2001年4月27日通车。总投资4.5亿元。</h3> <h3>筑港营营部~1999</h3><div>79年初我调到筑港营,叶小春担任营长。小机关,小团队,上下挺和谐。</div> <h3>筑港营部东南侧是著名的穿山碶(由王安石主持修建的,距今600余年了)~1999</h3><h3>每到泄洪,大鱼跳跃出闸,激动人心啊!我们就盼这天改善伙食呢!</h3> <h3>重返柴桥~2011</h3><div> 柴桥曾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小宁波”。</div><div> 柴桥的历史开端,与王安石在当地治水密不可分。宋庆历七年(1047),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为了减轻百姓常受海潮侵蚀之苦,便在当地修筑了有名的穿山碶。并疏浚了当时称为“芦花港”的现柴桥芦江,使其成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内河。其后,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迁徙到芦江两岸居住。当那里变为一个热闹市镇的时候,于是芦江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木桥,据说是由当时一个因卖柴而发迹的柴姓商人出资建造的,因此取名“柴家桥”。</div><div> 此后,这座木桥又被改建成条石桥,后又由柴桥乡绅沃汝明牵头出资把其改建为石拱桥,以纪念其父监察御史沃頖之功绩。“柴家桥”也更名为“进士桥”,并沿用了300多年,直到清道光八年(1828),这座“进士桥”才正式改名为“柴桥”。</div><div> 建国前的柴桥是一座台阶式的石拱桥。在设计上,柴桥令过桥的路人感到温馨的是,桥头石柱顶上装有四盏风雨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风雨灯就会被点亮,为过往路人带来一片亮光。解放后,柴桥被改建成宽阔的斜坡水泥桥,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div> <h3>二处大门原来对着柴桥中学,现改在芦河边了~2011</h3> <h3>机关办公楼更漂亮了~2011</h3><h3>近年部队有钱了,老营区都进行了翻建。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房破破烂烂!现在这些兵幸福啊!</h3> <h3>原来的礼堂拆了,翻建了新楼房~2011</h3> <h3>2011年去宁波</h3><h3>上图:解军为我们接风。</h3><h3>下图:沈玉茂、叶佩云设宴,李壮观作陪。</h3> <h3>司爱民、刘思兰为我们接风。</h3> <h3>从大榭岛遥望穿山预制队</h3> <h3>在大榭跨海大桥俯瞰穿山预制队</h3> <h3>2011年途经上海看望滕全克夫妇和王海滨。</h3> <h3>1976年6月~1977年底,二处为王家塘四八一九工厂建设的固定码头。</h3><h3> 我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即参加王家塘码头建设。这是海军第一次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的码头。舰后和处里非常重视,经常派人下来蹲点。颜副处长隔三差五来工地指导工作,和大家一起劳动,甚至穿着短裤下海清理石头。那时的处领导可都是“老八路啊”!</h3> <h3>1978年,码头连又为四八一九工厂修建了两座浮码头。年底胜利返回穿山驻地。</h3> <h3>二处钻机船</h3><h3>1979年3月,二处成立钻机船领导小组,我也在其中。6月,唐金宝工程师带领打桩船部分老师傅,将一艘旧趸船加长加宽并安装一台石油钻机,船上各种设备也是东拼西凑,仅用三个月便自行设计建造了海军第一艘钻机船!我们很骄傲和自豪!</h3> <h3>1979年10月,新建的钻机船开赴郭巨崎头,为海军承建第一座90米长试验浮码头。我负责技术工作,在工地官兵的奋战下,1981年10月崎头码头竣工。11月工指杨主任亲自为码头剪彩。</h3> <h3>1976年二处去北京顺义接兵人员在天安门合影。</h3> <h3>1978年二处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合影。</h3><h3>尽管很多人的名字已不能叫出,但那熟悉的面孔记在心里!</h3> <h3>1978年出席积代会代表合影</h3> <h3>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昔日的战友!</h3> <h3>预制队11班战友于圣林(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小生、张平绥</h3> <h3>预制队老乡胡静泉、洪世全、付信国、张平绥合影</h3><div> 1969年,我们从瓦房店入伍的90名新兵在北京窦店海军农场训练。新兵连结束后,原本分到海司管理局。因其中多数人在文革中反对大连海军工程学院的“红色造反团”。没有站在海军“李、王、张”首长一边,故被发配到东海舰队。其中15人转到二处,我们4人分配到预制队。</div> <h3>柴桥竹林打靶</h3><div> 斜躺在前面的东鲁和全克最酷!有点俄罗斯(老毛子)军人的风范!</div><div> 薛洪利在济南病重时,我去看过他。一晃当年的帅小伙去世近10年了。</div> <h3>庐山合影</h3><h3> 1979年罗世庭、钱叶舟、小沈和我去江西考察钻机船,途经庐山。</h3> <h3>原码头连指导员何振明文笔极佳、口才极棒、球技极好,转业后英年早逝。可惜啊!</h3> <h3>欢送郑浩去上海工地工作</h3><h3> 郑浩后来调到海军后勤部营房部器材处工作。2000年因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我和小彤到北京送其最后一程,很多战友都参加了郑浩追悼会。</h3> <h3>2003年回济南和战友合影</h3><h3>前排左起张森林、張和新、张平绥、曲连壁、張俊平;</h3><h3>后排左起羨秋盛(已去世)、张博銓、孙乐光、原衍岑(已去世)、马金林、陈广法。</h3> <h3>回济南和张俊平全家合影</h3> <h3>2003年去北京看望顺义老兵</h3><h3>左起冯秀森、侯宝明、张平绥、王文华、陈立明</h3> <h3>郑浩、袁东鲁、穆宏远来大连</h3> <h3>沈玉茂回大连,张平绥去宁波。</h3> <h3>刘宝年来大连,张平绥去丹东</h3> <h3>我和夫人祖籍都是河北,但从未回过老家。从小都随父母“南征北战”,第一故乡更是难以说清。但老部队驻地宁波是我们第二故乡,却是肯定的!如今离开那里已35年,但依旧难忘柴桥,难忘“三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