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据《长城话古》一书载,县境古长城,系宣府与太原府的长城延伸线。根据历代王朝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此长城进行过多次续修。到明朝时补修延长连接而成,故称之谓“明长城”。这段长城是由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起,经兴和、阳高、丰镇、大同、凉城进入本县,到清水河和平鲁之间的丫角山老营堡止。</h3><h3>为了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明长城”的防御重点《明朝大同县72堡》为我们的探寻之路,探索着长城内外的烽火狼烟……</h3> <h3>明朝大同县72堡分布图</h3> <h3>云石堡鸟瞰图</h3> <h3>我们出发的第一站,东汉小板申汉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进入大门,开启我们长城内外的探索之旅</h3> <h3>前面有个护乌桓校尉汉墓遗址</h3> <h3>文物所长为我们讲诉着过去的历史以及1971年发现汉墓后的种种故事,让我们不禁想象着这位两千年前的乌桓校尉</h3> <h3>维护修缮用的瓦当</h3> <h3>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陶罐碎片</h3> <h3>西口第一镇的新店子大桥</h3> <h3>去往云石堡的路上随处可见的羊群</h3> <h3>浑河大桥,去往云石堡的必经之路</h3><h3>这座大桥可是当年庆子的爷爷👴带领大伙修建的,真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h3><h3><br></h3> <h3>云石堡 现在的右玉县丁家窑乡云石堡村即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云石堡。属大同左卫道威远路。大同兵备道驻扎左卫城,中路参将驻守威远城。</h3><div>云石堡位于右玉县城西南30公里处,属右玉县丁家窑乡管辖。北距长城1.5公里。</div><div>本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土筑,万历十年(1582年),因山高无水离边尚远不便市场,故改建于王石匠河并砖包,周850米,高13.6米,设守备官1员,所领兵士543名,马27匹,分边7.15公里,市场1处,边墩21座,火路墩14座。东门外有东关,名为“永安重关”。</div><div>东至威远20公里,南至威胡15公里,西至边墙1.5公里,北至铁山堡10公里。</div><div>当时,作战和互通贸易的对象为蒙古右翼的土默特部、哈喇慎部、永邵部以及河套地区的吉囊部。</div> <h3>对于历史来说,现实就是它期盼已久的未来,对于未来而言,现实都将成为它难以忘怀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如此地一脉相承,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让我深切认识到的确有必要让人们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认清现实。所以,我们出发……</h3> <h3>远眺云石堡,想象着古战场的情景,当年的蒙古铁骑是否也是像现在这样远眺着,准备对古堡发起进攻……</h3> <h3>倾听当地村民述说着这里的历史以及现实的近况</h3> <h3>昔日堡内威严的军营如今已是满满的耕地</h3> <h3>登上昔日的城楼</h3> <h3>岁月、风霜和雪雨的侵蚀,自然脱落、人为的拆除使得城砖、城垛和瞭望塔都已荡然无存,以及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城楼和角楼。</h3><h3>如今我们只能这样看着古堡,想象着它经历的风雨沧桑……</h3> <h3>城墙下的红色石条是产自当地的石料,城墙下一共为十三层,地上六层地下7层。</h3><h3>据说当年建堡时,工匠兵士一天食盐三担,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人在此修建云石堡。</h3> <h3> 1937年冬,日军一进入此地就相中了这座城堡,把老百姓全部赶出去,将城堡变成一座军营, 1943年撤走时一把火将堡中的房屋烧了个精光。八路军怕日军再次侵占,动员村民们将中间挖开。老百姓只能在堡子外面重建家园,那座曾经繁华的军堡也从此被废弃了。</h3><div>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云石堡震感强烈,因为房屋窑洞不坚固,倒塌了很多。从右玉县赶来查看灾情的当时的县委书记常禄看到堡上有如此多的大城砖,立即动员村民们就地取材,重新修房盖屋。</div> <h3>现存的明长城,虽然经过近六百年的洗礼,但我们依然能看出它当年的巍峨</h3> <h3>当年用于联络、警戒和屯兵的烽火台</h3><h3>依然矗立着,诉说着它的历史</h3> <h3>冰封的“王石匠河”仿佛诉说着当年的那些金戈铁马……</h3> <h3>如今的云石堡村</h3> <h3>夜幕降临,我们踏上归途</h3><h3>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出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