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真心感悟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

云天雾地

<h3>  重返西江,源于几个很朴实的理由:第一,一年忙碌下来,家人都累了,不想拖着她们东奔西跑、颠颠簸簸,只想找个有景观、有特色、有自然、吃住方便的地方住几天,逛逛景、溜溜弯、发发呆。第二,大城市每逢春节就都成了空城,又禁鞭限炮的,冷清寡淡。而苗族本来是有自己的苗年的,现如今与汉族习俗互通,再加上旅游开发的需要,也过上了春节,很想体验一下两个民族年节文化相融的味道。第三,还惦记着两年多前在这里喝过的老婆婆的酸汤和吃过的糍粑;还有上次没有逛完的寨子;没有认真领略的苗绣、蜡染;没有走进去的深山峡谷。</h3><h3> 从凯里火车站出发,原来是经由一条在山谷中蜿蜒曲折的国道行车进入苗寨北门。这条国道沿途错落分布着不少零零落落的苗寨,溪水穿流,谷底幽深,一路风景也是相当不错的。想让司机再走国道,可是因为已是除夕中午,人家想赶早收工,回家准备除夕年夜(看样子苗乡也越来越重视春节了),就走了才开通一年多的凯雷高速,不到四十分钟就从西门进入苗寨。</h3><h3> 西门入寨,也就是观景台方向,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对面那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青瓦木墙的千户苗寨,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觉得侧翼延伸建造了一些外观差不多的吊脚楼。而观景台这边,却密密匝匝的建满了房屋,基本都是酒店客栈、商铺摊点等旅游服务设施。看样子苗寨的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h3><h3> 在客栈安顿好后,我们下到寨子里,在白水河边的游方街上找寻以前那个老婆婆的饮食摊,却发现这里有些变化了,以前临街有些摊点全部没有了,街面更加整洁了。于是就寻了一家大的餐馆,依旧是冲着酸汤而来,虽然味道还行,却无法找回老婆婆那家酸汤的醇厚味道--即便后面几天一直在各家餐饮店家窜尝。糍粑等其它小吃亦如此。</h3><h3> 除夕,从全国各地来此旅游的人就络绎不绝。古街、游方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入夜,白水河畔流光溢彩,风雨桥上灯笼高悬,酒店餐馆里人们推杯换盏……但是我的镜头不想太多记录这些千篇一律的、商业化的画面。</h3><h3> 不少人对于旅游景区的商业化颇有诟病,其实说来也无可厚非。商业化可以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使你出游在外,玩好吃好住好。西江的商业化也仅限于寨子下的几条商业街,而苗民的居住地和劳作空间并没有受到挤压。苗族同胞依然居住在自己古老或翻修的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里,生产在淙淙白水河畔与苍莽大山之中;老人们还在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苗语,姑娘小伙儿还在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你仍然能欣赏到精美的苗绣、蜡染;听到手工制作银饰的叮叮声;感受到苗鼓砰砰的节奏;闻到弥漫在空气中浓浓的酸汤气息;感觉到捶打制作苗王酥、糍粑的力量;看到梯田的曲线和清澈的流水……有了这些,就有了道不尽的西江故事。</h3><h3> </h3><h3><br></h3> <h3> 春节气氛</h3><h3> 苗乡的风雨桥挂上了大红灯笼,又恰逢中央电视台在千户苗寨同步直播春节联欢活动,时不时炸响的鞭炮预示着除夕夜的火树银花,疏离多年的年味在两个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中找寻回来了!</h3> <h3>  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吹着芦笙,跳着舞蹈,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迎接鸡年的到来。</h3> <h3>春晚之前和零点前后燃放烟花的美丽场面</h3> <h3> 苗寨全景</h3> <h3>  日渐西落,苗寨的灯火亮起,从观景台眺望,景致迷人。这两张照片是2014年夏天黄昏后所拍。</h3> <h3>  天气预报春节期间就没有好天气,昨日到达时阴沉沉的,预报初一也是阴天,可未曾想早上风起云涌,乱云飞渡。昨夜欢庆疲惫后大多数人们还未起床出门,燃放烟花爆竹后的满天烟尘居然消散得无影无踪,空气依然是干净清透。云朵与太阳就在天空中在风的作用下玩起了游戏,不停变幻的光影投射在静谧苗寨的屋顶、树梢、街道、田地、河面,平添了一份神秘感。</h3> <h3>  居民和游客还未出门,景区的环卫工人在街道上清理昨夜灿烂后的残留。早晨的阳光斜射在树梢上,黄褐色与几点红色构成温暖人心的色调。</h3> <h3>  午后的阳光洋洋洒洒地照耀着层层叠叠的苗寨,大树、田地、房屋、巷道都沐浴在这温暖之中。群山环抱之中,苗民建房和开垦梯田选择在白水河右岸的山体。夏日日晒,此面背阴,可以避免灼日炙烤;冬季日暖,此面向阳,从日出后即可享受难得的温阳。而白水河左岸多为后来建作客栈商铺所用。</h3> <h3>  今冬温度偏高,苗寨高处的玉兰花已经绽放,迎接新春。</h3> <h3>  在苗寨高处的狭窄田埂上,对行遇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们都退回请对方先过,而老人执意让出道路叫我先走,敬意由生,道过谢后留下老人沐浴在阳光里的温暖背影。</h3> <h3>  贵州山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初一本就出人意料的天晴了,初二又不出意外的小雨转阴。早晨阴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整个苗寨的青色与山峦融为一体,笼罩在缥缈的轻纱之中,晨雾中几户苗家升起袅袅炊烟,呈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幅天然的“水墨西江”。</h3> <h3> 走进田园</h3><h3> 出苗寨一号风雨桥向东,就进入苗寨的农作区。从出寨的一片平地稻田绵延到前方山坡梯田,是世世代代西江苗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在这片难得的土地上辛勤开垦,播种希望,收获成果。春夏季节,这片土地郁郁葱葱;秋收季节,又是一片金黄;冬季,农获已归仓,枯黄的稻茬遗留在田间,稻田里还养着稻花鱼。趁着初一难得的晴天,走过平地,沿着石板台阶登上山坡,顶着山风,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回望,视野开阔,脚下梯田埂描画出一条条优美的曲线,环绕着山下的苗寨,别有一番风景。</h3> <h3>下面图片前三张为2014年夏季拍摄</h3> <h3>  当地村民将马匹牵上山来,拴在田间吃草休息晒太阳。主人离开时马儿还在不舍地嘶鸣着。</h3> <h3>马鬃在风中飘荡</h3> <h3>你只要动作轻柔些,马儿不害怕陌生人,很享受你对它的抚摸。</h3> <h3>  收割完稻谷的梯田里遗留着枯黄的稻茬,有的田里滋长着浮萍,有的田里水面如镜,有的田里种着青菜,再加上光影或明或暗,这多彩的梯田也是别有一番美景。</h3> <h3> 深入峡谷</h3><h3> 出寨向东,沿着白水河上行,就逐渐进入一条峡谷,清澈的溪流顺谷而下,谷中的各种鹅卵石和两边青山上的松树,都是苗民建造房屋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h3> <h3>  峡谷的下方正在准备施工建造一座水库,造福一方人民。</h3> <h3>  经过这座石桥再往前上山就进入前往雷公山方向的原始森林。听说森林里有野猪、熊等等野兽,我孤身一人过桥后略行一程就返回,不敢再往深处走了。</h3> <h3> 走进苗寨</h3><h3> 苗族同胞在无三尺平地的山坡上建造家园,利用峡谷里的鹅卵石砌垒地基,用深山上的树木搭梁拼墙,用青石板铺道修阶,修建出生活功能齐全的房屋。在寨子中拾级而上,盘旋曲行。有的路宽,可以行马驴驮载物资;有的巷窄,仅容一人通行。时常走着走着,就感觉前方无路可行,近前细看却有小道回肠,整个寨子就像一座迷宫。即便如此,每个巷道中总可以在某个时间投射进温暖的阳光。</h3> <h3>  寨子里的不少房屋由村民或者转租给外地人从事旅游经营,希望这些经营活动能够充分保持和融合苗族生活文化特色,不要搞变了味道就好。</h3> <h3>  嘎歌古道是西江古街上一处集中展示苗族非遗文化的U型街道。</h3> <h3> 苗族文化</h3><h3>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而我对苗绣情有独钟。苗绣是苗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构图丰富,针法多样,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族女孩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寨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妇女刺绣的场景。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苗绣也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今手工苗绣的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不菲,一些精品更为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对苗族人民劳动成果的尊重,对苗族文化特色和艺术造诣的承认。</h3><div> 当然,除了苗绣,还有银饰、蜡染、服装、歌舞等等诸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表。</div> <h3>从市场上选来的三种不同针法的手工苗绣。</h3> <h3>苗族妇女服装上的精美绣饰。</h3> <h3>苗族原生态歌舞表演</h3> <h3>  苗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悲情民族,远祖蚩尤战败后辗转迁徙至云贵湘等边疆地区繁衍生息。几千年来,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文化的传承基本都是由老者以歌咏形式口口相传。</h3> <h3>  余秋雨先生的“以美丽回答一切”总结了西江千户苗寨,你可以登高远眺,深入寨中,走进田园,深切地感受属于这个民族的、属于我们国家的美丽风景和灿烂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