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晨睁开惺忪的睡眼,习惯性拿手机看看时间,顺便刷一眼朋友圈,然后看到我哥分享的一个节目。什么样的节目能让他有那样的感悟啊,索性就点开看看。</h3><h3>看了一下节目评价 是这样描述的:</h3><h3>在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档朴素得有些突兀的节目完成了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之任务,不以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为目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h3><h3>相比于即时消费的娱乐综艺,最终几乎都走向同质化竞争的困境,《见字如面》成功避开了市场红海。事实上,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不是小众的,面向大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更广且黏性更强。《见字如面》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行业注入一股清流,让日益胶着的竞争局面有了新的可能性。另一层面上,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职,传承本国文化,讲好本国故事。</h3> <h3> 看完了节目,自己也忽然感慨万千。节目中从古自今的悲欢离合,亲情、友情、爱情在一封封书信中娓娓道来,就像我哥说的:"仿佛能嗅到那沁人心脾的墨香 ,看回到那些急切的展开信纸 ,阅读远方友人来信的日子 ,见字如面,真是见字如面。"很好的一档节目。</h3><h3> 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从座机到手机,从电子邮件到短信息,传统的白纸黑字的书信似乎已渐渐失去了昨日的光彩。遇有急事便打个电话、发个电邮,三言两语便可解决。写信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信息时代催生"快节奏"生活方式,静下心来舞文弄墨似乎成了"写手"的专利。"键对键"的沟通在传统书信面前总是缺少几分真实和浓情。在情感交流中体味真情,在书信往来中培养情操,书信的魅力在于她的生命力。更系着大家和小家。</h3><h3> 虽然写信,在现代的社会中似乎不流行了,不过还是忘不了学生时代,那种写在香香的漂亮的信笺上,泛着蓝蓝的墨水味道,装在各式各样粉色信封里,然后小心翼翼的塞在绿色的邮筒中,然后开始等待,等待远方的回音。到亲手写的字,抚摩这它让人感觉很温暖。</h3><h3>旧时的同学去信,每个课间或晚自习,常常有班上的同学拿着厚厚的一沓信来,然后仔细寻找着,会不会有一封属于自己。有时,什么也没有,有时,却一时又有好几封。只看得见十五六岁的少年与女孩,在低头埋守间等待着那份友爱的温馨。年少的我们哪里有许多的感悟与故事,不过是每日发生的同学间的争吵、老师的课业还有懵懂的初爱的心,那些个暗然盛开的心事就在字里行间用一封封信张张邮票传递到不在身边的朋友身边。那些信,也早已不去向了,那些内容也依稀模糊,可是记住的,却是那些写信的心情,还有等待远方来信的焦急与收到信时的快乐。我依然记得那些与之相叠的青春时光,用张张邮票联系着的祝福。</h3><h3> 那时,网络尚不及现在的普及,手机对我们来讲亦是一个奢侈品,我们拥有的,只是一张白纸和张张邮票。心情好时,常常会去精品店挑选漂亮的信笺,有卡通的、风景的、明星的还有各式各样心情的色彩,粉粉的,蓝蓝的,总是会去寻找不一样的邮票,不愿意每次都用相似的简单绿色邮票,那种最普通的,如果,找到了漂亮的符合心意的,总是忍不住的多买几张,然后抽屉里,总是会有还没来的及用的信笺与邮票。收到信时,总是忍不住的快乐或者忧伤,没有信时,总是抑不住的张望。总喜欢在很深的夜里,呆在自己的房间,拧亮台灯,然后开始回信,信的起头总免不了的说上一句:见字如面!见字如面,是真的希望见字如面。</h3><h3> 青春就在张张信笺中来来回回的逝去,很多的人渐渐的远离,留下的,只有那些写在漂亮信纸中的年少的字,依稀可见那年的样子。已经很久没有再写信了,常常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又或者QQ微信中聊一聊,一封E-MAIL,而那些扑面而来的淡蓝水的墨香味道,离生活,真的已经越来越远。</h3><h3> 不过我任然保留了写日记的习惯,不过也从一支笔一本日记本慢慢发展到手机里的日记了。像是偶尔在给自己写信,也像是在给离开的亲人朋友爱人写信,也会给身边在乎的人写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即使千言万语,虽然他们有的也永远收不到了,不过一起经历的时光,一辈子都忘不了。</h3><h3> 哈哈忽发奇想,如果爱我的人准备送我一份礼物的话,如果有空,就给我写上一封信吧, 如果,如果有时间。</h3><h3> 朋友,别忘了静下心来,泡上一杯茶,给远方的想念的人写上一封信吧,不一定太多的字,也许你也知自己打死也不可能寄出这封信,也许你也没有了对方的地址,也许种种......不过是写给自己和心中那个人的见字如面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