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冬行(高山飞騨)

筱鱼🐟

<h3>"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h3><h3> 海 涅</h3> <h3>迎着呼啸的朔风在冬天的原野中走过。那是一种慷慨悲壮,淋漓尽致的寒酷,犹如颂咏苏轼辛弃疾的豪迈激昂,广阔的视野,气象恢弘!</h3> <h3>冬天的原野,如一位袒露沧桑的智者,它并不是萧瑟凄凉,寒冷清寂的,因为万物在此安眠,所有的生命都在休养生息,遥远的往事即将慢慢苏醒过来。</h3> <h3>这是一个适合深深地怀想的时候。所有的记忆都凝结在每一堆温黄的火炉旁,暖暖生色。漫漫冬夜悠长,万家灯火,心中温情自溢。天寒地冻中,街上人迹寥落,而人们都会奔向属于自己的那盏灯火。"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h3> <h3>高山市是修建于16世纪。高山城的"城下町"意为以诸侯的居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以精湛的木工手艺建筑为主的高山市,古色古香,许多街道依然维持着古代典雅的气息,寺庙、神社、河流桥梁都具有京都的神韵!</h3> <h3>樱山八幡宫</h3><h3>就像是得到了神的庇护,晚上到达的高山在黑夜市被满街的雪覆盖,像有些怯懦,一切都藏在夜雪中,然而,第二天的高山飞騨一夜之后就舒展心怀,嘻笑眉头,竟是阳光灿烂和风徐徐,蓝天白云。在这样的天气里游览古城,我们兴致高昂,内心充满感激。</h3><h3><br /></h3> <h3>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鸟居,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踏入鸟居,它提醒我们进入了神域。</h3> <h3>绘马最初为祈求晴雨用的黑色马匹或白色马匹,演变至今,又简化为印有神社相关图纹,并留有空白可供人书写愿望的小型木牌。就像这个希望考上理想高中或大学的祈愿。只是多么熟悉的味道啊!</h3> <h3><br /></h3><h3>写有愿望的绘马悬挂在绘马集中地,向神祈愿。</h3> <h3>红衣白裙的巫女,在白雪蓝天下闪动着倩影,给神社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而现在只要高中毕业的年轻女性,都可以到神社帮忙,负责神社参拜作法、打扫整理等工作。</h3> <h3>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各种神道的祭祀物,崇仰自然万物及各种神灵,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神圣。神社,是神道的信仰中心,是日本人的精神图腾。</h3> <h3>由信徒奉纳的石灯笼,用于照明和驱邪。</h3> <h3>悬挂在神树上粗大的注连绳在早晨阳光投注的阴影对比中,更显灵力。</h3> <h3>玉垣形似栅栏,环绕神域四周、等间距设置的柱状物集合,区分着神域和世俗界。<br /></h3> <h3>记录着从大吉到大凶的预言的神签,在凌烈冬日阳光照耀的树枝上,静侯着愿望的实现。</h3> <h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符号,它是城市的眼睛,透过这些符号,可以探寻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气息、一种风情。 这就像一个人有了精神就有了灵魂。日本中部地区的这个小小的城市在隆冬大雪中通过生生不息的生活符号,散发出迷人的温馨,在她的安静中弥漫着红酒般醉人的芳香。</h3> <h3>高山的许多街道依然维持着古代典雅的气息,有「小京都」的美称,这里的寺庙、神社、河流桥梁都具有京都的神韵,某些方面有着连京都也比不上的妙处,而这里悠然安逸的气氛更是迷人,即便在市中心,也能感受到幽静的田园风光。</h3> <h3>合掌造是日本农村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方式,为木造建筑,不用一根钉子,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一般,因此得名。</h3> <h3>不仅房屋架构有学问,合掌屋的生活方式也充满智慧与人情温暖。合掌屋屋顶的茅草每三四十年得更换一次,每次约需要200人一起花上两天时间;全村平均一年约有2至3座要换屋顶。为了能够顺利进行这项大工程,村里衍生出一种制度:哪家房子要换屋顶,左邻右舍都要一起帮忙。这些合掌屋结构即使遇上地震或大风雨,仍可安然无恙。</h3> <h3>流传于江户时代后期的合掌造</h3> <h3>一个小插曲</h3><h3>傍晚参观"高山之旅",因要上山,我们打车前往。三次打车发现日本的士司机都是上年纪的老人!尽管如此,服务心态一流,出租车干净人性。即使只是口头的预约,人家一定是按时准点的从城里来山上接我们。更让人觉得温暖的是候车的地方有个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因天黑了,天气实在寒冷,我们就在人家商店里坐在烧油的炉火边取暖。这家商店的两位老太太得知我们在等候出租,就安慰我们不要担心,让我们烤着火,她们两个轮流出去帮我们看车是否到达。直到车来,还客客气气送我们出门上车,道别。也许北简单粗暴简单粗暴惯了,这小小的好意,竟然让我感慨到一夜难眠。</h3>

神社

神域

高山

合掌

绘马

我们

屋顶

京都

日本

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