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上一篇美篇《南京人过年习俗知多少》里向朋友们介绍了南京人过年习俗。今天就来向朋友们介绍金陵新四十八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聊聊那里的人文逸事吧。——题前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游秦淮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 | 幽幽清香</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div> 中秋前夕,我与同学结伴重游了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原为长江支流,东吴孙权时拓宽疏浚使之穿南京城而过,六朝时两岸居民密集,市井相连,“十里珠帘”之谓由此而来。</div><div><br></div><div>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于秦淮河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已来过无数次,但每一次故地重游,心中都会涌起别样的感受。千古秦淮,梦一样的秦淮,我来看你了。</div><div><br></div><div></div><div> 漫步在文德桥上,丝丝凉风夹带着时而飘落的雨滴,徐徐而至。凭栏望远,秦淮河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充满了幽幽灵气。她是动的,亦是静的,静中含动,动中有静,一波一波的荡漾着,将岸边的老房子、灯影及游船一一柔化成抽象的波影,轻轻晃动,恬静且委婉,如丝般柔滑。水在有声的世界中无声的存在,因有了人和物的衬托而生动起来,梦幻般的使人不免心醉神迷。</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那首著名的《泊秦淮》里的诗句,让世人原以为秦淮河只是一条香艳的,有着浓浓的脂粉气的河,陪伴着红尘弱女美丽的身影和软软的琴声。而《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先生则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浓妆艳丽秦淮河的风采:“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字里行间,将那美丽的秦淮河再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但让世人真正读懂秦淮河的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怀的《板桥杂记》。</h3> <h3> 《桃花扇》中:“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诗词真切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风姿绰约。旧时的秦淮河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这是诗情画意般的秦淮河,才孕育出如水的女子,孕育出才情与倜傥。历史上,秦淮河以夫子庙一带的“十里秦淮’闻名天下。</h3><h3><br></h3><h3> 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了。它并不仅仅是崇尚孔夫子的一座庙宇,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是古老南京城的底蕴。其繁华、艳丽历经数朝,积淀了深厚的特色文化韵味,也更加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h3> <h3> 《板桥杂记》不仅记载了秦淮河“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天下无比”的盛景,而且还记载了“秦淮八艳”传奇动人的故事。</h3><h3><br></h3><h3> “秦淮八艳”,她们受金陵射斗的文气熏陶,不仅美艳绝伦,而且诗琴书画具佳。自古才子爱佳人,这些陪酒卖笑不卖身的佳人,自然会让河对岸那些或科场失意、或金榜提名的才子们趋之若骛了。</h3><h3> </h3><h3> 于是,一段段风流佳话、一场场悲欢离合、一个个爱情故事,便化为诗词歌赋,化为传奇故事,浸濡到了秦淮河里,使秦淮河不再是秦始皇为断金陵龙脉而挖的那条小河,使临河的一排排妆楼也不再是糜心纵欲的青楼,秦淮河反而因这些多情又多才的女子而平添了几许清雅、几多文采,成为了一条悠悠历史文化的河流,以至于河面那弥漫的雾霭,似乎也散发着文化的芬芳。</h3> <h3> 来到燕桥旁的媚香楼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当年的李香君就居住在这里,并与侯方域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h3><h3><br></h3><h3>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媚香楼临河低开的后门,已经看不到李香君剪断儿女情长,送侯方域前去抗清的身影,但读过《桃花扇》的人,都会对李香君的多情、忠贞、爱国、刚烈留下深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把因拒嫁权贵、血溅纸扇而成的桃花扇,把一个青楼弱女的人格,大大地铺张在媚香楼前。其实,“秦淮八艳”并非如杜牧所说的那样只唱后庭花,不知亡国恨,她们个个都有一颗令许多须眉汗颜的爱国心。 </h3><h3><br></h3><h3> 走出夫子庙,离开了秦淮岸边,我的思绪还在蔓延,不禁深深感叹,秦淮河啊秦淮河,正是这些红尘女子,在用纤细的手,苦苦地挽留着一个王朝的背影,而断送这个王朝的,却是那些曾经在对面的孔庙里虔诚膜拜过的男人们......</h3> <h3> 今天的金陵古城,已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秦淮河的美丽依旧不减当年,她已成为富有古老文化气息的一景。南京人已经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娱乐消遣的好去处,更多的是把她当成一处历史遗迹来看待。不仅是因为她的历史悠久,更是因为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这饱经风霜的河水,经历了历史的巨变,看遍了古城的变迁,体味了世间人情百态。</h3><h3><br></h3><h3> 南京人奉秦淮河为“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当“母亲河”不幸受到污染时,南京市政府又斥资几亿元进行治理,使他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同时沿河建立起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风景线,将文化风景贯穿在了一起,极富情趣和魅力,由此而更受到世人的瞩目。</h3><div></div><div> 历史将继续,秦淮河水也将一直流向远方,流向不知终点的未来......</div><div><br></div><div></div><div>注释:此文写于2008-11-21</div><div> 幽幽清香搜狐博客</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堂春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踏 春</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词|幽幽清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淮河畔踏春游,乘风一叶轻舟。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堤紫燕戏芳洲,柳翠云悠。 </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堪记金陵梦断,桃花蘸血笺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千思绪陡凝愁,欲语还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 . 秦淮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幽幽清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朝粉黛舞红罗,自古秦淮胜事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旅贤儒兼鼎盛,文人骚客醉笙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月夜摇灯影,百里画船荡桨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谢宅前寻旧燕,尔临巷外赏新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律 . 夜游秦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幽幽清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代金陵韵迹留,秦淮胜景不言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帘画舫轻歌舞,两岸笙箫明月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庙前烟袅绕,乌衣巷内客曾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谐盛世人今唱,国泰民安百鸟悠。</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注释:词于2011年填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于2008年11作。</div> <h3>南京夫子庙,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h3><div>
</div><div>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div> <h3>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h3><div></div><div>南京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庙修葺后已接待游客一亿多人,平日接待游客在十万人次以上,节假日均达三十余万人次上,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div> <h3>南京夫子庙位于秦淮区,开放时间全天,景点级别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部分收费,著名景点大成殿、棂星门
尊经阁、魁星阁 著名景点夫子庙照壁 乌衣巷、明远楼 始建时间1034年(宋景祐元年) 修葺时间1985年 组成部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h3><h3>
</h3><div>夫子庙学宫 </div><div><br></div><div>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
</div><div>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div><div>
</div><div>孔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div><div>
</div><div>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div> <h3>夫子庙已成为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占地约26300平方米。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夫子庙位于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是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主大建筑群。</h3><div><br></div><div>学宫</div><div><br></div><div>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一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div><div><br></div> <h3>大成门
</h3><h3><br></h3><div>进入棂星门,迎面便是大成门。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此门因名“大成”。门前石狮雄踞,门左右辟角门。门内两侧分列四块古碑。《孔子问礼图碑》,一说为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遗物,《集庆孔子庙碑》,元至顺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圣夫人碑》,元至顺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顺二年刻成。 </div> <h3>成殿
</h3><h3><br></h3><div>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殿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另古乐风貌。大殿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形神并具。庙院被两庑碑廊环抱,墙上镶有三十块由赵朴初、林散之、沈鹏、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撰 写的墨宝真迹碑刻。碑廊里陈列着被誉为“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展览。 </div> <h3>中心庙院
</h3><h3><br></h3><div>院内植有银杏八棵,古灯对称有致,中间一条笔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正中竖立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两旁石阶有每尊高1.80米的孔子弟子颜回、子路等十二贤人汉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巍峨庄严的大成殿,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龙吻脊中有双楷戏珠立雕,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竖匾上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是姬鹏飞的手书。 </div><div><br></div> <h3>泮池
</h3><h3><br></h3><div>孔庙前的水池一般称为“泮池”。鲁国学宫设于泮水之畔,周朝时“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夫子庙建庙前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中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div> <h3>乌衣巷
</h3><h3><br></h3><div>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据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阳记》,此地原为三国吴乌衣营所在,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乌衣巷》,就是对此处的感叹。乌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乌衣井,相传是在东吴的时候就挖掘了,供这里的驻军饮水使用。井栏处十二道绳痕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千年沧桑。</div> <h3>江南贡院</h3><h3><br></h3><div>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其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贡院中的南京市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div> <h3>明远楼</h3><h3><br></h3><div>明远楼是贡院内楼宇之一,位于贡院中间,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的行为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贡院的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div> <h3>秦淮河
</h3><h3><br></h3><div>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div> <h3>美食街
</h3><h3><br></h3><div>夫子庙美食街建成于1997年,总投资1.5亿元,位于夫子庙南端,东起平江府路,西止来燕路。 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仿古花岗岩路面两侧镶嵌着彩色广场 砖,菱形的花坛、回绕的长廊、花园式的广场、古典式的矮架路灯,营造出温馨而优雅的氛围。沿街坐落着晚晴风味轩、晚晴茗轩、金陵春酒楼、夫子庙康乐城、秦淮人家、白鹭宾馆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荟萃了海内外美食精品。 </div> <h3>石栏
</h3><h3><br></h3><div>池之北岸石栏则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夫子庙泮池石栏建于明正德年间(1514年),迄今已经渡过了近500载,饱经风霜,是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庙的第一道门为棂星门,是石结构六柱三门,造型优美,其间镶饰牡丹浮雕图案。 </div> <h3>文德桥
</h3><h3><br></h3><div>“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这座桥正处在地球的子午线上,所以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水中月亮正好被这座桥分为东西两边各一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又称为“文德桥半边月”。这一自然奇景每年吸引无数的游人竞相观赏。</div> <h3>附近景点</h3><h3><br></h3><div>瞻园</div><div></div><div>瞻园景区由瞻园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两部分组成。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园也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div><div><br></div> <h3>老门东
</h3><h3><br></h3><div>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因地处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它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东至江宁路,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历史上一直是夫子庙的核心功能区域之一。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就有民居聚落出现。到了明朝,中华门与秦淮河沿线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div> <h3>白鹭洲公园
</h3><h3><br></h3><div>白鹭洲公园总面积229.41亩,湖水面积57.35亩。历史上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又称徐中山园、东园、太傅园。由于其独具野趣的佳丽景色,一直是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地。民国时期正式辟为白鹭洲公园。白鹭洲公园以山、水、城、林自成一体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依托,集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体现了生态、人文、历史文化的和谐。</div> <h3>中华门</h3><h3><br></h3><div>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明朝都城的正南门,是南京明朝内城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同南京明代城墙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div> <h3> 秦淮风光带
</h3><div>
</div><div>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指的是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还有秦淮夜市和金陵灯会、民俗名胜、地方风味小吃等。1990年秦淮风光带入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列,2000年被评为国家第一批4A级景区。</div> <h3>文化特色 饮食文化</h3><div></div><div>秦淮小吃 </div><div><br></div><div>夫子庙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不下200种。夫子庙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明清两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争奇壮举胜,风味独具。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对散落民间的风味小吃发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div><div><br></div><div>夫子庙小吃供应干稀搭配,荤素相间,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使餐饮过程同时成普文化欣赏的过程,体现了饮食和文化的精美结合,对中外游客产生着久远的吸引力,成为夫子庙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这一地区的特色文化。</div> <h3>民俗文化<br></h3><div><br></div><div>夫子庙灯会 </div><div><br></div><div>南京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当时的盛况堪称全国之冠。明初以来,南京的元宵灯会活动就逐渐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20世纪以后,灯会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秦淮灯彩的扎裱技艺也不断提高,并推动了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南京夫子庙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南京逐渐开始享有了“秦淮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随之蜚声天下。</div> <h3>历史上的南京夫子庙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h3><div>
</div><div>南京夫子庙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div> <h3>何为秦淮八艳?</h3><h3><br></h3><h3>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即今中国科举博物馆),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h3><h3><br></h3><div></div><div>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div><div><br></div><div></div><div>“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伎,故又称“金陵八艳”。</div><div><br></div><div></div><div>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台湾郑经生在《董小宛之谜》一文中则将马湘兰换成郑妥娘。王德恒、陈予一合著的《顺治与鄂妃》一书变动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龚之路、黄艳秋三人,去掉了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div><div><br></div><div>《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澹心与“秦淮八艳”是同时代人,又久居金陵,为秦淮河上的常客,看来所言不谬。此外清末叶衍兰刻的《秦淮八艳图咏》、现存于董小宛与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绘园中的“金陵八艳”说明,以及刘培林、张德义合著的长篇小说《秦淮名伎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艳”之名,也与《板桥杂记》相同。</div> <h3>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h3><div><br></div><h3></h3><div>情窦初开</div><div></div><div>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李香君刚满十六岁的时候,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div><div><br></div><div>血溅诗扇</div><div></div><div>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自侯方域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李香君坚决不从,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div><div><br></div><div>征入宫中<br></div><div></div><div>阮大铖也算是文坛上响当当的腕儿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鱼雁捎封信给远方的情郎,让他回来见上自己一面,可此时战事正紧,交通全部断绝,书信根本无法送去。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div><div><br></div><div>阴差阳错</div><div></div><div>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李香君高一脚、低一脚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见到处火光冲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红。好不容易来到长板桥上,站在桥头,向媚香楼方向望去却发现媚香楼也已隐入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心里一沉,脚下发软,一下子跌坐在桥面上,脑子里一片空白。正巧,这时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路过长板桥,无意中发现了坐在地上发傻的李香君,连忙将她扶起,才知她已无处可去,便带着她随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他是在扬州兵败后脱身返回南京的。到达时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里焦急地挂牵着李香君的安危,火烧火燎地赶到秦淮河边,却看到媚香楼燃成一团烈焰,熟悉的人一个也没见着。他在媚香楼附近徘徊寻找了整整一夜,却没能见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实那时李香君就坐在离媚香楼仅有一箭之遥的长板桥上,无奈老天戏弄人,偏偏没让他俩相遇。</div><div><br></div><div>香消玉殒</div><div></div><div>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div><div><br></div><div>侯方域回到归德(今商丘)后,即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楼上。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无奈患上肺痨而死,享年三十岁。</div> <h3>人物轶事</h3><h3><br></h3><div></div><div>候方域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李香君娇笑盈盈地请客人落了座,立即有诗婢送来清茶果品,此时候方域又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寒雪弥漫的清江之上,一叶孤舟荡于江心,天苍苍,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种悠远淡泊的意境,画上还题有一首诗“: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画上没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问道:“此画是何人大作?”李香君见他对画如此关注,略带羞涩地说:“是小女子涂鸦之作,不足为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姣小稚嫩的青楼女子,竟然作出这般神韵的诗画,真令人刮目相看。从这幅画开始,两人越谈越投机,彼此直引以为知己。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div><div><br></div><div>人物评价</div><div></div><div>总体评价</div><div><br></div><div></div><div>“在秦淮八艳中,不论是样貌还是才气,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却高居秦淮八艳榜首。在街头随便找个市民问问秦淮八艳,大家可能说不全,但是李香君却是众人熟知的。”李香君之所以如此声名远播,主要还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div><div><br></div><div>名人评价</div><div><br></div><div></div><div>林语堂《为香君题诗》:“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 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div><div></div><div>余怀《板桥杂记》:“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始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同书又记述:“香年十三,亦侠而慧。”</div><div><br></div><div>后世纪念</div><div><br></div><div></div><div>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坐落在夫子庙来燕桥南端,钞库街38号该馆座南朝北,三进两院,面临美食街,背依秦淮河,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馆内设有轿厅、资料厅、媚香楼故居展览、茶文化、扇文化展厅、书画陈列室、河厅、古水门等。</div> <h3>2012年11月21日,“新金陵48景”评选结果在万众瞩目中正式揭晓。</h3><h3>十里秦淮——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就包含了古金陵四十八景的四个景点。</h3><h3>1.秦淮渔唱 在秦淮河上聆听渔歌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2.桃渡临流 夫子庙利涉桥畔古桃叶渡,相传是东晋王献之妾桃叶渡秦淮处</span></h3><h3><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3.来燕名堂 今夫子庙对岸乌衣巷内东晋王谢大族故居的“来燕堂” </span></h3><h3><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4.长桥选妓 今夫子庙对岸一带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span></h3> <h3>十里秦淮今犹在,当年八艳何处寻?</h3> <h3>古金陵四十八景——秦淮渔唱 在秦淮河上聆听渔歌 </h3> <h3>古金陵四十八景——桃渡临流 夫子庙利涉桥畔古桃叶渡,相传是东晋王献之妾桃叶渡秦淮处 </h3> <h3>古金陵四十八景——来燕名堂 今夫子庙对岸乌衣巷内东晋王谢大族故居的“来燕堂” </h3> <h3>古金陵四十八景——长桥选妓 今夫子庙对岸一带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h3> <h3>十里秦淮<br></h3><div>——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div> <h3>诗词:幽幽清香(原创)</h3><h3>散文:幽幽清香(原创)</h3><h3>解析:网裁素材</h3><h3>图片:网络下载</h3><h3>背景音乐:网络下载</h3><h3>编辑制作:幽幽清香</h3><h3>谢谢朋友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