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是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span></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加西亚·马尔克斯</font></h3><h3><br /></h3><h3>知道生命在流逝,记忆在衰退。2017,养成了一个记录的习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路、闪过的灵感、某个时刻伤过的心,都一一用手指写下。于是,有了这篇从1月记到12月的《2017 我的阅读记忆》</h3> <h3>2017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余华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笔调轻松顽皮。其中有一句"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令我记忆深刻。</h3><h3><br /></h3><h3>牙医出生的作者,在川端康成的引领下开始写作、再经历卡夫卡、但丁、福克纳、博尔赫斯等,走向自己。</h3><h3><br /></h3><h3>他的阅读经历始于杰克伦敦:他这样告诉喜爱文学的年轻人--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于是他开始阅读经典。</h3><h3><br /></h3><h3>有些作家沉湎于自然的景色和女人肌肤的光泽,如川端康成。而有的作者则始终听任他的思想使唤,如卡夫卡,而他们都没有福克纳完善。</h3><h3><br /></h3> <h3>春节期间,开始阅读《合肥四姐妹》。一本能让你一口气读完,读完后掩卷沉思的书。真实的历史存在于个体的命运里。这本书,就是一部中国从太平天国到新中国建立,历史潮流里,个人命运史。</h3><h3><br /></h3><h3>合肥四姐妹分别是大姐张元和,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和语言学家周有光相伴一生、三姐张兆和与文学家沈从文最是佳话,四姐张充和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为伉俪。</h3><h3><br /></h3><h3>给四姐妹创造物质基础的祖父是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在那个年代,他认识到:对知识的探究使一个人返回自身,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致力于对知识的探求,但是前者最终导致内省之道,关注精神修养和内在道德,后者则勇于征服世界。</h3><h3><br /></h3><h3>给四姐妹改变生活环境的是父亲,他们举家搬至上海,这一举动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他们拥有的朋友和教育环境,他们读的书,他们欣赏的音乐和戏剧,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情感延伸的范围都因此不同。</h3><h3><br /></h3><h3>好的出生、好的教育,成就了合肥四姐妹。不能说她们活得多么幸福,当然也不能说她们不幸福。他们活得各有各的精彩。</h3><h3><br /></h3><h3><br /></h3> <h3>2月,开始进入陪读阶段。一室一厅的房子,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唯有书和书桌。此刻小贝伏案温习,而我或卧或趴,读自己喜欢的书。早几天在学校附近小店淘到《局外人》。</h3> <h3>令人震撼的大作品,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小人物。这个"局外人",看似冷漠无情,实际是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宁愿被不可控制的命运裹挟,也要我行我素来抵抗一切。</h3><h3><br /></h3><h3>最后,他放弃上诉,放弃昄依上帝,神甫到牢房来见他,他拒绝劝告、拒绝拥抱、拒绝祈祷。他说:我好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h3> <h3>受《局外人》影响,又找来加缪的《鼠疫》读。除了细节的描写,就是鼠疫的恐怖,以及恐慌下各色人的表演。我在想"鼠疫"也许别有所指!</h3> <h3>3月,开始看《二手时间》,一本从个人访谈录里能看到的真实的1991年后的俄罗斯历史。</h3><h3><br /></h3><h3>书中令人窒息的事件、环境,让我无法一口气读完此书,只能看几篇,缓缓神,喘口气,才有勇气接着读。</h3><h3><br /></h3> <h3>4月,开始阅读《活着为了讲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传记——这个可爱的小老头的前半生。可以看出,他一生的作品都是自己看到过、听到过或经历过的,他只是用顽皮巧妙的方式描述出来。我忍不住用锤子便签在圈里分享了他的奇思妙语。</h3><h3><br /></h3><h3>外公曾两任镇长,花起钱也挺大方,可只有偕女眷出门时,才坐二等座。问他为什么坐三等座。他说:"因为没有四等座"。<br /></h3><h3><br /></h3><h3>"个人志向与生俱来,背道而行,有碍健康。"大夫伴着共济会终生会员的爽朗笑容,"顺势而为,妙药灵丹。"</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期间,间或读一、二篇小贝的必读书目《培根随笔》。很有哲理的一本书。</h3><h3><br /></h3><h3>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h3><h3><br /></h3><h3><br /></h3> <h3>5月了,内心越来越不安,这种不安,只能用阅读来平复。开始看《异类》,图书分享会上推荐的书。</h3><h3><br /></h3><h3>那些所谓的奇才异类之所以收获成功,也许只是机遇的眷顾,或生逢其时,或个人身份,或文化基因。此书视角独到。</h3><h3><br /></h3><h3><br /></h3> <h3>又一本奇葩的书,《奇特的一生》。</h3><h3><br /></h3><h3>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56年坚持记录每一天每个时间段做了什么,并通过年度总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h3><h3><br /></h3><h3>以此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抓住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没有觉察、不知去向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一生,实现自己的目标。</h3><h3><br /></h3><h3>他启发我:到底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到底该怎么度过?</h3><h3><br /></h3><h3><br /></h3> <h3>6月,日子越来越近了,反而平静了,开始读《霍乱时的爱情》。因为看过老头的自传,所以知道他写的,不过是他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依旧喜欢他的奇思妙语。</h3><h3><br /></h3><h3>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h3><h3><br /></h3> <h3>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6月,刚结束一场考验,结果还未出来。新的考验又来了,新的环境,新的忐忑。唯有观察、学习与思考,开始恶补。</h3><h3><br /></h3><h3>淘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企业文化》、《领导力》等书。</h3> <h3>公司培训课安排了《领导力》这门课,和书中内容一致。卓越领导的五种习惯行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职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行为赢得尊重。不但有理论,也有案例,值得知和行。</h3><h3><br /></h3> <h3>企业文化是价值信念、传奇神话、英雄人物和象征标志的集合体。其实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有些文化停留在标语里,从挂在墙上到落在行动,还有一段距离。</h3><h3><br /></h3><h3><br /></h3> <h3>7月,看完《巨流河》,一部战争年代,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囗的流亡史、求学史。内心震撼,尤其看到她与读书时好友见最后一面,好友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我们都泪如雨下。</h3> <h3>8月,无意中看到曹德旺的一段采访视频,觉得这小老头,这么有钱,还这么有慈悲心,讲话还挺有意思。于是百度了下,发现他写了一本个人自传《心若菩提》。</h3><h3><br /></h3><h3>看完,掩卷想了想,他一小学文化,为什么成功。一是善良勤奋,善良的人吸引同样善良的人来帮他。二是特别能找到事情的核心问题所在,而且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三是愿意付出,无任是体力和财富。</h3><h3><br /></h3><h3><br /></h3> <h3>8月一次买了几本传记,吴晓波的《腾讯传》有两个吸睛点,一是作者吴晓波,一是与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腾讯。</h3><h3><br /></h3><h3>从QQ开启即时通讯拉近距离,到QQ空间记录分享个人生活,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挂号。我是腾讯腾飞的见证者。</h3><h3><br /></h3><h3>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自己?有人说中国从0到1难,但从1到N容易,腾讯部分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h3><h3><br /></h3><h3><br /></h3> <h3>9月。小贝快开学了,我们一起读完了这本《陪孩子度过高中三年》,读完,我知道,错过了的时光永不能回头,之后的路只能靠她自己悟、自己走。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沉默的温暖的陪伴,无须言语太多。</h3> <h3>曹德旺说,有次朋友推荐他看《曾国藩》某篇章,他看了三遍,才理会朋友要他看的意思。</h3><h3><br /></h3><h3>这套书应是我今年看过的最重要的书,它及时点醒和纠正了我。</h3><h3><br /></h3><h3>他的那些大智慧抄了三大页,需要用我后半生来温故和领会。</h3><h3><br /></h3> <h3>在24小时书店邂逅的一本书,两个年过四十的文人相遇、通信、走到一起、又分离的故事。再次感到书信的美好、知交神交的美好。</h3> <h3>本来是想学习"家风家教",略微有点失望,却只是对各大家族简单的构勒。但也开了眼界,这14个大家族,还真有许多是我不知道不了解的。</h3> <h3>10月开始的每周日下午,我都要等待小贝下课,之后送她去学校。等待的间隙,会到附近的李自健美术馆或谢子龙艺术馆走走看看。</h3><h3><br /></h3><h3>看完李自健的画展,到里面的小书店逛了逛,发现了他的个人传记—-《艺术游侠》。</h3><h3><br /></h3><h3>令我感动的是他对画画的单纯执着和热爱,以及他成才路上那些只能偷偷教他的老师:邵阳县城下放的启蒙大师,隐居在湘江边茅屋里被贬抑的大师,提供清静空间、慧眼支持的星云大师。</h3><h3><br /></h3> <h3>在谢子龙艺术馆遇到蒋方舟的《东京一年》,甚是欣喜。因为能够在某个陌生地方毫无计划的生活,是我的退休生活计划。</h3><h3><br /></h3><h3>在东京,蒋作家在大街上无所事事,去艺术馆、画廊看展览,和不太熟悉的人喝喝青酒,再联想朕想、发发感慨,最后写个日记。一年没正经的过去,一本书却正经诞生。</h3> <h3>《中国人的日常》是梁晓声先生的作品,有些篇章写自己的故人、自己知青下放的故事,有些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通人:看单车的大姐、下阳春面的老板娘。短故事里满是生活的现实和温暖。</h3> <h3>11月的高铁上读完《生活的事实》,毛姆的短篇,每篇看完,都会欣然一笑,迫不及待看下篇。生活的事实,其实一贯如此,尖锐、幽默、起伏。</h3> <h3>11月。一次与友人交谈过程中谈到这本书,说这本书如何回答了我、启发了我。推荐给她,自己又拿出来翻了翻,薄薄的一本,话却厚重。</h3><h3><br /></h3><h3>爱的能力是"给"的能力,"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h3><h3><br /></h3><h3>除了"给"的要素,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h3> <h3>这套丛书在"微信读书"上看的,高晓松的专栏节目,讲述在每个日子里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碎片的故事,是碎片时间最好的选择。</h3> <h3>12月。飞机、高铁上的阅读是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决定和改变世界的,也许只是某一特定时刻、某一张忘记关了的城门、某一辆普通的火车。</h3> <h3>2017,谢谢这些陪伴我的好书。</h3><h3><br /></h3><h3>2018,继续相遇相知一路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