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父亲出生于1940年,从小就进入学校读书,1959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卫生学校,1962年毕业后被成都军区医院选拔录用,本可以当一名有固定收入的大家羡慕的军医,但因爷爷长期身染沉疴,家里缺乏强壮劳力,父亲便毅然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后来成都军区医院寄来了八封书信,发电报动员父亲去医院工作,父亲都丝毫没有动摇。再后来医院领导亲自来家里请他,他考虑到家庭现状都拒绝了。父亲一回到村里,大队便邀请父亲担任大队保健员,但大队并没有启动资金,父亲在省吃俭用地筹集资金的同时,东奔西跑地购置最基本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在我们朱介村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保健站。</h3> <h3>父亲:这个总是沉默着,木讷着,不善言辞的角色,不论什么时候,一张板着脸的似乎就是他的标志。但是这个像山一样的人,却给了我们山一般沉稳伟大的爱。</h3> <h3>父爱如山,深沉无声!</h3><div>做错时,他有着严厉的眼神;</div><div>生病时,他有着默默的关心;</div><div>失败时,他鼓励着我们前进;</div><div>在外时,他温暖着我们身心。</div><div><br></div><div>父爱如山,</div><div>是我们坚实的后盾;</div><div>给我们做人的指引!</div> <h3>父爱如树,屹立不动!</h3><div>烈日时,为我们洒下一片清爽的凉;</div><div>寒冷时,为我们留住一束暖意的阳;</div><div>阴霾时,为我们打开一道明亮的光;</div><div>起风时,为我们筑起一湾避风的港!</div><div><br></div><div>父爱如树,</div><div>是我们血脉的根;</div><div>是我们成长的筋!</div> <h3>父爱如海,宽阔宁静!</h3><div>小时候我们顶嘴,</div><div>不明白他的煞费苦心,</div><div>他宽容的笑了;</div><div>长大后我们忙碌,</div><div>不能够守着他尽孝心,</div><div>他包容的笑了。</div><div><br></div><div>父爱如海,</div><div>容纳我们的过错,</div><div>原谅我们的疏忽!</div><div><br></div><div></div> <h3>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还处在贫困之中,村民来保健站看病连几毛钱的药费都拿不出,只好赊欠,这样以来给保健站的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进药父亲东挪西借,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药品的需要,父亲纯朴、真诚、心慈、善良,对上门求医的村民热情接待,悉心治疗。而需要出诊时,不管是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白天黑夜,父亲都会风雨无阻地前去诊治,从不报怨推诿,从不延误患者治疗。村民都知道,当一名农村保健员必须要有医院所有科室医生的全面知识和所有技能,能够应对老幼妇孺所患的病症,其医术并不比大医院专科大夫差,只要经过他检查出的病县医院都会认可。父亲的医术闻名遐迩,广有口碑,不仅周围许多村的患者前来就医,连属于乾县的嘴头、吴店、庄子原等村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他为多少人解除了病魔的纠缠,他让多少人死而复生。</h3> <h3>父亲从1974年开始挖窑洞,到1978年才建起我们这个土窑洞院子。他发杨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至少挑一百担土,这个院子长二十米宽十多米,院子深七米,其中院内挖了十孔窑。土方量两千多立方米。一个人挖这么大的院子在我们村也算奇迹。</h3> <h3>2017年11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治病</h3> <h3>2016年父母去内蒙侄女家</h3> <h3>2016年麟游九成宫</h3> <h3>父亲走前砍下的柴火</h3> <h3>父亲给村民看病用过的听诊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