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生于斯长于斯的东皋大道位于广州古城墙东门瓮城以东、东濠涌护城河外侧。城门内外附近一带俗称“大东门”。</h1><h3> </h3><h1> 大东门附近的东皋大道曾属于东山区,目前仍保留着一些原汁原味的近代花园式别墅洋房及清末院落式竹筒屋建筑。文物及历史建筑众多,包括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达庐、增园、皋园、明园、澄庐(邹鲁故居)、“粤字第一号”水准原点及石碑、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具有重要的纪念保护价值,但目前大多仍是待保护状态。</h1><h1> 东皋大道得名起源于明代广州四大名园之一的东皋别业。</h1> <h1>走入宽不过10米的长长东皋大道,东西向的内街分别命名为:仁兴街、义兴街(园)、礼兴街、智兴街、东信巷(已被拆)、长平后街……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街名百年来熏陶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h1> <h1>第一条东西向的街就是仁兴街,这里是仁兴街最靠东的街口</h1> <h1>仁兴街2号民居,一座小红楼</h1> <h1>仁兴街上的清末竹筒屋,大多已空置,在街上玩耍的孩子说的也不是粤语了</h1> <h1>仁兴街7号,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h1> <h1>仁兴街13、15、17、19号民居</h1> <h1>仁兴街18号,已被改造成一家私密的餐厅,生意一直还不错</h1> <h1>仁兴街最靠西的街头</h1> <h1>仁兴街楼房的后部,可看到全部是当年的红砖,现已斑驳残旧</h1> <h1>义兴园1号民居</h1> <h1>凭着典雅的罗马柱,依稀还能感受到原建筑的美</h1> <h1>义兴园的清末竹筒屋</h1> <h1>顶层后来搭建的棚子,掩盖了原建筑的美</h1> <h1>建筑形式是欧式和中式的完美结合</h1> <h1>树木已高过房子</h1> <h1>繁体字的门牌,说明还住着老住户</h1> <h1>中西合璧的漂亮窗户</h1> <h1>这也是老住户</h1> <h1>全部列为历史建筑受到保护,起码避免了被拆的命运</h1> <h1>修旧如旧的皋园别墅红楼</h1> <h1>皋园3号正门</h1> <h1>内部</h1> <h1>侧面</h1> <h1>后面</h1> <h1>皋园4号民居</h1> <h1>楼面漂亮的装饰花</h1> <h1>皋园7号</h1> <h1>皋园7号内部,只有高大的白兰花树依旧郁郁葱葱</h1> <h1>残破不堪似乎没人住</h1> <h1>修缮一新的增园</h1> <h1>现已全部改做商业用途</h1> <h1>影楼</h1> <h1>东皋大道一横路2号民居,多么不协调的门!</h1> <h1>侧面</h1> <h1>东皋大道一横路3号民居</h1> <h1>围墙内外</h1> <h1>东皋大道一横路4号和6号民居</h1> <h1>东皋大道一横路14号和16号民居</h1> <h1>透过外墙砖可见其建筑的美</h1> <h1>“达庐”别院</h1> <h1>看见门楣上繁体“达庐”二字了吗?</h1> <h1>东皋大道11号院</h1> <h1>红砖之美</h1> <h1>这里原来有个门?</h1> <h1>小楼被高大树木围裹着</h1> <h1>智兴街2号民居,据说原名“灏园”</h1> <h1>走入漆黑的大门,想不到见到如此唯美的红楼和院落</h1> <h1>在电影里也没见过如此精致典雅的民国小楼,一时间仿佛在梦中。据说当年这院子里还有金鱼池、凉亭和大树,那该有多美啊!</h1> <h1>看着宽敞的院子里还保留着麻石地面,就想起小时候走入雨后夜晚小街,不见来人,只闻木屐打在麻石上的塔拉塔拉响声……</h1> <h1>智兴街明园</h1> <h1>楼体已斑驳残旧</h1> <h1>东皋大道二横路3号民居</h1> <h1>东皋大道二横路5号民居</h1> <h1>院墙外高大粗壮的石栗树</h1> <h1>东皋大道二横路9号民居</h1> <h1>9号民居似乎也无人居住,已成为鸟儿的乐园</h1> <h1>东皋大道二横路8号民居</h1> <h1>东皋大道二横路11号民居</h1> <h1>借着院落里摆放的春节鲜花,才判断出此楼还有人居住</h1> <h1>礼兴街6号原为广州商团副团长陈恭受的花园别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广东农民运动领导机关所在地,故而也是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h1> <h1>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这里成为东山区东皋大道小学,当时身边的许多小伙伴都就读该小学,后来小学停办,改为东山区教育局办公楼,现已回归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加以保护</h1> <h1>礼兴街11、13、15号民居</h1> <h1>礼兴街10号民居</h1> <h1>清静的街道上只有猫儿悠闲地踱步</h1> <h1>走出礼兴街,靠近东濠涌的街上可见到这口井,井水依然清亮,饮用估计不行,但洗洗菜还是可以的。当年的小伙伴曾用井水洗澡,东皋大道小学的学生也来此打井水回学校搞卫生</h1> <h1>再往前走就看到东濠涌高架路了</h1> <h1>东皋大道19号院里的“粤字第一号水准原点及石碑”。</h1><h1> 据资料记载,它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清代测量珠江水系海拔的原点。1912年(民国元年),广东陆军测量学校根据清朝的测算,在校内设置标石,作为广东第一个水准原点,称“粤字一号”。当时“陆军测量学校”学员的第一个实习项目就是测量珠江水面的海拔。(据闻大院的前身就是广东陆军测量学校)</h1> <h1>碑文:此标石于一九零八年由前清两广督练公所测绘处设置,作为广东水准原点(一九五三年后称珠江基面原点),一九五六年因建筑施工倾倒。一九六五年十月我处将原标石在原位置附近重建,并测得标志高程与原标石面高程同高。根据国务院关于保护测量标志的命令,今后永久保存,不得移毁。<br></h1><h1> </h1><h1> 国家测绘总局广东省测绘管理处文</h1> <h1>这条就是载入广州建城历史的东濠涌,它在广州古城门——大东门外,而东皋大道又在东濠涌以东,故而历史上东皋大道别墅群是在老城区的外围,可如今这里已是中心城区了。春节前走访东皋大道,怀念我的童年!思念我的小学同学!因为东皋大道每条街都曾住着我的小学同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