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快八年了,然而对于父亲的无尽思念,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每当看到父亲的遗物,睹物思人,总会倍感亲切。在父亲的遗物中,那件至今被母亲细心珍藏着的羊皮袄,依然是那样的厚实保暖,仿佛随时都准备着为父亲的出行“保驾护航”。
父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历经坎坷,流离颠簸,饱受苦难,勤劳致富后过上幸福生活。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征战,国贫民弱,一片萧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亲开始了他悲惨的童年。西北农村,土地贫瘠,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甘肃陇东,十年九旱,土地靠天吃饭,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生存,爷爷经过痛苦选择后,决定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最终在丝路古镇宁夏固原南部萧关落脚。初来乍到,一贫如洗,生存的欲望锻造了生命的坚强。年幼的父亲跟随者爷爷走村串巷卖杂货养家糊口,艰难度日。期间,见证了抗日战争的漫长残酷和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腾,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正值而立之年的父亲,终于分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盼望已久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寄托着全家的生计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人帮”粉碎后,拨云见日,重见光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北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父亲凭借早年积累的从商经验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母亲商量又重操旧业,在小镇上开了家饭馆,也是小镇上唯一的一家饭馆。 八十年代的农村,小镇上能有一家像模像样的饭馆几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由于父母始终秉承“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的回商经营理念,加之便捷的交通优势,小饭馆开的是风声水起,十里飘香,门庭若市,家庭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父亲在饭馆经营中,由于待人诚实厚道,热情善良,深受乡里乡亲的喜爱和赞赏。每逢赶集,父亲当年走村串户结识的老相好们总会到店里光顾,吃上一碗羊肉臊子面或牛肉炒面片,听一段父亲的流行“段子”,茶足饭饱尽兴后满意而归。 父母经营的小饭馆让全家衣食无忧,小富即安,成为了名副其实人人羡慕的“万元户”。</span></p> 冬去春回,苦尽甘来,生活在历经挫折和苦难后,总能峰回路转,回报以阳光和雨露。面对经历苦难坎坷而换回的幸福生活,父亲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父亲对于羊皮袄的喜爱和依赖,缘自于北方农村漫长冬季的寒冷,还有回族对于羊的那份独特钟爱和天然情怀。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生一共穿过三件羊皮袄。第一件是用山羊皮缝制的黑布羊皮袄,在文革生产劳动中已经磨损的千疮百孔,补丁密布。第二件是用绵羊皮缝制的深灰色羊皮袄,那是八十年父亲生意场上的节日盛装。 第三件是用二毛羊羔皮缝制的浅蓝色羊皮袄,是父亲亲自在固原县城南关百年老字号皮袄店订制的,做工比前两件都考究,精美的人造毛领,雪白的二毛羊皮柔软光滑,内佩丝绸衬布,属于九十年代西海固回族年长男子冬季特有的流行装。父亲对他的这件皮袄格外喜爱,春夏秋叠放箱底,细心呵护,冬季取出来穿在身上,形影不离。每逢主麻日或走亲访友,父亲总会对羊皮袄进行除尘熨烫后穿在身上,佩戴上他亲手挑选的天然石头茶色眼镜,仔细对着镜子修饰一番方才满意出门。羊皮袄不仅带给父亲温暖,更让父亲懂得了审美,增强了自信,找回了回族老人特有的风度。
如今,每当看到父亲的羊皮袄,仿佛又看到父亲厚重的背影和坚实的脚步,那是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幸福生活的回报,更是儿女们记忆深处永远珍藏的瑰宝。
2017.1.31于固原——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