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门狮在北方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会保佑全境安宁、五谷丰登。</h3> <h3> 刘家渡,曾是大运河(《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亦曰宿胥渎,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鹤壁浚县段的一个渡口。提及大运河的漕运史,刘家渡可算是响当当的地方。听当地的老人讲,大运河漕运繁荣的年代,运河两岸的人没有不知道刘家渡的。虽然这些话已无法考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年的刘家渡确实不是一般的渡口。如今,刘家渡已经不见踪影,因刘家渡和水患而形成的九流渡添仓会依旧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留传至今。</h3> <h3>“添仓会”就是九流渡添仓会,历史上也称浚县添仓会。据《浚县志》记载:“浚县添仓会兴起于明,清末至民国年间颇盛。”每年正月十八、十九、二十,当地人都要举行添仓会,规模之大,形式之隆重,极为少见。2011年,“九流渡添仓会”已成为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h3> <h3>添仓会是浚县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据《浚县志》记载:"浚县添仓会兴起于明,清末至民国年间颇盛。"又据《万历九年拾月二十二日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黎阳(浚县)以南四十里,渭水(卫河)之西刘家渡(现名牛村)东,旧有祖师行祠,前修百有余年矣。"祭祀立庙,会依庙兴,据此可知添仓会祭祀活动的兴起当在大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寄托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h3> <h3>浚县添仓会即浚县九流渡添仓会。添仓会是以蒋村为首,彭村、赵村、官庄、牛村、雷村、郝村、侯村、高村、姜村(嘉庆年间郝村与官庄为一村),共同举办,有民谣为证(彭、赵、官、牛、雷、郝、侯,蒋村是个老会头)。玄帝庙所在地--高村,会在高村老庙,因九村东临卫河,"元代即设渡口",渡船船主姓刘,始名刘家渡。后移民渐多,遂成九村,刘姓人口稀少、因此,九村轮流撑渡,所以,刘家渡变为九流渡。(为什么当地人把添仓会叫九流渡添仓会呢?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连春说,据《浚县志》记载,刘家渡渡口在元代就有了。因渡口摆渡的船主姓刘,所以渡口被人称为刘家渡。后来,移民渐多,遂成九村,刘、流谐音,渐变至今,刘家渡也就成了九流渡。)</h3> <h3>据蒋村《蒋氏墓碑》、南雷村《雷氏墓碑》、牛村《牛氏家谱》和当地传说,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来彭、侯、赵、牛、蒋、雷、郝、姜、高九姓人家,在此区域沿卫河分别定居,形成九个以姓取名的村落。后有一刘姓人在牛村东卫河撑船渡人,所以此处卫河渡口称“刘家渡口”。明万历九年(1581)《玄帝庙建立碑记》记为“刘家渡”。清顺治十年(1653),刘家渡简称“刘渡”,后根据谐音演变为“流度”。因这九个村都在河边坐落,形象地称作“九流渡”。侯村《关帝庙碑》载有“直隶大名府浚县九流渡村”之名。</h3> <h3> 牛村、赵村、姜村、高村4个自然村,中华民国时期为一个联保。1958年建为一个生产大队。今归属牛村村委会。据牛村《牛氏家谱》载:“吾祖从明洪武洪洞县迁民,历经六百余载,人口繁衍至今已有二十六代,号称十八锅牛家。”清嘉庆《浚县志》载为高牛村、赵村、姜村。光绪《续浚县志》记为高村、姜村、牛村、赵村。</h3> <h3>姜村是九流渡一个自然村。据古碑介绍:浚县西南隅离四十五里刘家渡姜家村,现在叫姜村。(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一般情况下它只有一个姓氏,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比如在山里头,可能几户在路边居住几代后就会形成一个小村落,这就叫自然村。)</h3> <h1><b>姜村心中的图腾就是门狮。</b>因为门狮是姜村“原始人”群体的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门狮在北方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会保佑全境安宁、五谷丰登。</h1> <h3>门狮成为村民心中的神物。毕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濒临灭绝,据姜村会首罗永海介绍:两只狮子可谓历史悠久,“我翻了很多资料,走了很多地方,目前只听说我们村还在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门狮成为村民心中的神物</b></h1> <h3>“这个狮头我们已用了很多年了!”罗永海说,现在舞的门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h3> <h3>我们的门狮原型托自太狮,大额头、血盆大口,霸气威武。狮头顶上和四周有多块镜子,舞动起来,反射阳光耀眼夺目。狮头下还有18个铜铃,摇晃起来周边60米以内都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h3> <h3>门狮有两只,一红一绿,狮头宽1米多,重30多斤,狮身长5米,用蓝棉布做成外衣,上面绘有太阳的形状,意为普渡众生,这么大块头的门狮目前已知也就添仓会有。</h3> <h1><b><font color="#ed2308">狮子制作精良,岁月流转已经成了大家心中的神物</font></b></h1> <h3>“这个狮头我们已经用了很多年!”罗永海用手指拨了拨狮子头上翘起的棉说,现在大家舞的门狮在上世纪80年代制作,“先弄一个泥胎,然后一层布上覆盖一层棉纸再刷一层桐油,干了以后再上三层,一层接一层打扎而成,棉纸那该有多薄啊,现在狮头这么重,可想而知当时耗费了多少材料。”</h3> <h3>门狮属于“北狮”的一种,原型托自太狮:大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霸气威武。狮头顶上有一块圆镜,四周还有9块大小不一的镜子,舞动起来,反射日光,夺目耀眼。狮头下还有18个铜铃,其中两个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摇晃起来,周边60米以内都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h3> <h3>门狮有两只,一红一绿,狮头宽1米多重30多斤,狮身长5米由蓝色棉布做外衣,上面绘有太阳的形状并发出光芒,意为普渡众生。竹圈撑起做骨架,尾部则是一个圆形的箩筐。</h3> <h3>这么大块头的舞狮目前已知也就添仓会有。狮头由一人身系长2.5米的战带(北方农民所束的一种腰带),固定一根“T”形的狮拐,双手把持狮头两侧,狮拐的一端则插入狮头内部的一个凹槽,用来固定和平衡。</h3> <h1><b>舞门狮队伍声势浩</b></h1><h3><br></h3><h3><br></h3> <h3>舞门狮队伍声势浩大,乐队铜器方面有打鼓、双铙、双钹、锣和十几杆长号。大鼓手做指挥,在鼓点的衬托下,其他乐器伴奏,锣鼓喧天,声势浩大。</h3> <h3>领狮者一人或者多人不等,手持五颜六色的大绣球舞一套大红拳驯导门狮,并不时训吼让狮子扑向绣球,舞狮人则弓步侧身,双狮对峙,透过狮口接收指令,驯服完毕,门狮跟着舞狮人前进或掉头。整个舞狮队伍参与者需要20多人,仅一个狮子就需要5个人负责舞狮头,5个人负责摆狮尾,因为狮子重量大,舞上一会儿就要换一组人,旁边还有替补者。</h3> <h1><b>多年前,舞狮者每年腊月都要整晚苦练大红拳</b></h1> <h3>“领狮者用来驯服狮子的大红拳代代师徒相传,要苦练基本功。”罗永海回忆,多年前,每到农历腊月,领狮者和徒弟就要在家苦练,每天晚上点上油灯,一招一式分解,严格要求,从不急于求成,“十几名徒弟最后还要竞争,选出一名在添仓会上和师傅们一起表演,那是无上光荣的事情。”</h3> <h3>现在门狮技艺流失严重,在领狮者的引导下,只能做出左右摇摆,扑绣球的动作,略显单一。“很多年前,我们这五米长的门狮能像小狮子一样窜方桌,上下翻滚,来回拆身,十分灵活多变。”罗永海说,近些年来,村民们热情有所增长,捐款捐物,每年老中青三代同时献艺,“今后的发展会更好”。</h3> <h1><b>门狮镇守添仓会神棚不可或缺</b></h1> <h3>添仓会由9个自然村轮流举会,每年举会的村庄都会搭建神棚,正月十八将神像从牛村的铁瓦琉璃庙中请出,一番仪式后请入神棚。按照老规矩,门狮在添仓会的作用就是每年正月十九添仓会社火汇演时,第二个出场,演完后分别停在神棚两侧,直至最后的社火队伍演完离开,意为神像守门。</h3> <h1><b>门狮进庙门参拜是有讲究的(村里古老传说)</b></h1> <h3>关于门狮进庙门必须红色的狮子先进,因为有有“红官娘娘”的讲究,即男子身着红衣即可中状元,女孩着绿衣以后可以进宫当娘娘。以表达古时候人们希望儿女有个好的前程。<font color="#ed2308">虽说这是传说,但也是对门狮颜色最美好的诠释。</font></h3> <h1><b>门狮在村民的呵护下将代代相传</b></h1> <h3>门狮在北方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会保佑全境安宁、五谷丰登。世纪50年代添仓会停办,门狮停顿了几十年。到了八十年代,添仓会复兴村民们捡起来,后来停演又是16年。从2012年算起,姜村的门狮重现添仓会算起来不过4年。</h3> <h3>在门狮表演行进中,因为年代问题,两只门狮舞动后就会产生破损,有一位村民拿着针线随时上前缝缝补补。“以前门狮散见于卫河一带村庄,4年前我们要恢复门狮的时候,考虑现在这个狮头有些老旧,听说镇上有一个,就去借,到了一看要比我们的小一号,就没用。”罗永海说,目前他所知道了这一带的门狮已经只剩下姜村的了,今年大家集资去订做了新的门狮,“明年再来添仓会你就能看到新的门狮了,这对旧的我们会好好保管起来,已经成了村民心中的神物。”</h3> <h3>门狮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意在保佑全境安宁、五谷丰登。上世纪50年代添仓会停办,80年代添仓会复兴,村民们又捡起了门狮表演。</h3> <h3>今年大家集资去订做了新的门狮</h3> <h3><br></h3><div>作者罗瑞,九流渡子民,系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姜村人,现在是在校大学生,一直致力于微博和媒体上在宣传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微博名字:浚县九流渡子民战狼</div><div>http://weibo.com/u/5711930360</div><div>微信:战狼</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