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震震庆丰年——博山锣鼓

向高

<h1> 博山锣鼓,渊源流长,气势雄浑,它或急或缓,它如泣如诉,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是一个以大鼓为中心,锣,䥽,镲多种打击乐器参与的一支庞大打击乐队。最初只是每年的元宵节扮玩队伍中的中堅,现在以发展成为各种大型庆祝活动,节日庆典,婚庆活动,广告宣传的最佳造势形式。</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博山锣鼓的起源是明清时代,盛行于苏杭二州及苏北的广大城镇乡村民间锣鼓,明嘉靖年间,博山李家窑李氏族人藉经商之际,从外地带回本地,组织族人及其邻居,自购锣鼓,进行演练。清朝初年,李家窑的袁,孟二家又借常年经商于苏,杭之便,将那里的锣鼓专心学习,认真领会,带回博山。因这一民间活动落户于李家窑,所以后人又将它称为"李家窑锣鼓"。李家窑锣鼓借鉴了外地锣鼓的乐器,编排,鼓谱及演奏技巧,经过无数人的不懈传承,创新,使博山锣鼓别开生面,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苏,杭的锣鼓艺术。初时的鼓谱主要有起鼓,刹鼓及点鼓锣和七个锣鼓段落,分别是巜蓬莱阁》《闹花船》《鱼得水》《老义昌通》《新义昌通》巜玉芙蓉》《娃娃通》。</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到了清朝中期,博山城由于煤炭,陶瓷,琉璃的发展,成了工商重镇,商贸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此时博山锣鼓进入高峰期,从而更多的新鼓点应运而生并流传外地。象《九龙翻身》《闹龙珠》《杏花天》(别名唐僧取经)《峨嵋雪》《喜鹊串梅》《鳯串牡丹》等等。我们从这些鼓谱中不难看出,它具有很浓厚的江南气味和文人气息,极象流传江南的《茉莉花》《春江花月夜》以及广东音乐中的《步步高》《雨打芭蕉》《彩云追月》等等。象《蓬莱阁》就是一台大型交响乐。即可分成各种乐章,又可进行反复演奏,还能发挥锣,点锣,二镲,大䥽的独奏效果。真可谓气势辉宏,雄壮有力,搭配得当。其谱曰:(非专业人士以下可省略至下一个括呼)"香子郎郎香,丁香,丁香,个丁香丁香丁香丁,丁香丁,次,,香一个郎香郎香一个香,一个香,义香义香义香义,次次,123456个7,香丁香,丁丁香,丁香丁香丁丁香,次次,123456个7,香是一香一香一个香,通炸是一通而龙通,香炸是一香而即香,丁,香香一个香,丁,香古龙冬香,七得而得七,香香一个香,七七,香香,古如香龙冬香,丁香丁香一个香,一个香一个香,一香一香一香一,次次,(接123456个7,后复三遍,若是结尾则由锣来决定,只需打击一个次)香七香七香七香,香香郎香而郎香" 象这里边,"123456个7""香炸是一香而郎香""七得而得七"等等都可根据本乐队的风格进行点锣,二鑔,大䥽的独奏和混奏。 而《老义昌通》则更象瑟琶独奏。仔细一听那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象鼓谱前段"苍七苍七芲七芲,丁,丁,丁丁,苍,丁,丁丁"。前二个丁,丁分别占了两个拍节,后面的丁丁占了二个拍节,全段八个拍节,而后半段中的第二个苍七苍七苍七苍,"丁,苍苍一苍一个苍,苍苍一苍一苍丁,苍苍丁,苍丁苍,"而这一大段才占了八个拍节,非常完整的突出他的音乐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再一一叙述了。</span></h1> <h1>  博山锣鼓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阵容强大,参与的家什(乐器,下同)多,在同一鼓曲下面,各种乐器各司其职,各尽其命。博山锣鼓的组成形势基本是一致的。鼓一面,点锣一面,锣8面或12面,大钹4面,二镲4面,但现在一些大型乐队动辄就是上百人甚至更多,但不管怎样大鼓始终就是一面。另外还有许多小家什,一般为小镲4副,镋锣4面,有的乐队还增加了碰玲,木鱼,三角铁等等。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什,它们自始至终以同一个速率打击着同一个直点,掌握这一庞大乐队的行进速度。初学锣鼓者都要先从这一步开始,我小时候在村里学鼓,敲小家什,前辈们让我敲了二三年。 </h1><h1> 司大鼓者,就是这支乐队的总指挥或钢琴演奏家。它掌握着演奏那支乐曲鼓谱的权力以及速度,同时也以鼓手的演奏水平和技巧来影响和带动整支乐队的情绪,所以说,一个鼓手的水平高低决定着这支乐队的水平高低,而一个好的锣鼓队又往往会同时拥有几个好的鼓手,他们对各种器乐的使用都非常熟系,放在什么地方都会放光,又加上司鼓还是个体力付出非常大的活,也需要鼓手之间相互替换。但总体说来,每支锣鼓队中都会有一个灵魂人物,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水平最高的鼓手了。</h1> <h1><b>  锣。<font color="#39b54a">在乐队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苏锣,及钢锣之分,苏锣是一种中低音锣,它整体面积大,而中心部位所占的比例也大,就决定了它的发声面积也大,苏锣发音低沉雄浑,穿透力强。而钢锣则是高音锣,它发音尖锐,高冗,短促。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锣在整支队伍中举足轻重,因为它们演奏着乐谱最为精华的乐章。它根据鼓谱中最为严格敲击着它所负责的音符和音节,不得随意添减击打次数及速度,,在演奏中其它乐器有点纰漏尚无大碍,唯有敲锣者,那怕是其中的一位敲错,也会严重影响整个局面。所以锣手大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演奏经验丰富的人来担当锣手。由于锣手众多很难替换,有时一次活动时间很长,体力难支,就给锣手配上锣弓,那锣弓,竹劈制成,身缠红带,上有龙头,龙头的眼睛用小灯泡点亮,到了晚间,锣鼓一响,齐刷刷锣手一捧锣,煞是好看!</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大䥽,二镲的演奏技法基本与大鼓一至,这里特别说一下二镲,二镲俗称水镲,顾名思义就是说象流水一般的击打,象鼓谱中"苍七苍七苍七苍"共四拍七击,而水擦可连击共四拍二十一次。可根据不同乐队的不同风格和决定增添。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点锣,每支队伍中只有一面点锣,它就象乐队中的首席小提琴手一样。它的演奏技法较为灵活,其速率往往比整支乐队快百分之一秒,点锣的面积不过20公分,击打的锣键,宽4公分长25公分厚不超过0,5公分,试想,在那么多乐器,百人的队伍中能清晰听出点锣的演奏,实属不易,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会给团队增色不少。</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 /></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br /></font></b></h1> <h1> 博山锣鼓的站位也很讲究,在固定的场所时,一般都站成扇形,大鼓居中,后面是小家什,锣居前方,䥽,镲居锣后,点锣在最前方,与众演奏者面对面的,以突出其地位。在行进中变扇面成为二路纵队或多路纵队。</h1><h1> </h1> <h1>  博山锣鼓的缺点和面临的尴尬,首先是博山各支锣鼓队都认为他们自己演奏的鼓谱就是正宗的博山锣鼓不愿意交流,甚至是拒绝交流。比如说,一个村或一个单位在一起砸鼓,有外单位的人来凑热闹,接过家什来演练一下,他们就用自己的鼓点来演奏,使外来人跟不上他们的鼓点而知难而退。这就是博山锣鼓的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表现,按说现在也是博山锣鼓的高峰期了,却见不到有几家能谱出新曲,还是那从解放以后就有的七个老篇,最多加上三块新篇。再就是现在对博山锣鼓感兴趣的新人太少,这对继续传承非常不利。 </h1><h1> 现在是信息社会,看那安塞腰鼓,鼓点极其间单,但人家却载歌载舞就能冲出陜北,成动申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我们博山锣鼓同样也可以发扬传统,改造形势,冲出博山,成功申遗,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博山!</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