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来西亚28日游艇倾覆事故的HSE评论

人在旅途

针对1月28日在马来西亚海域发生的游艇倾覆事件,关于旅游中的风险问题随便说几句:从HSE的角度我们坚定的认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但风险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所以“零风险"是不存在的。 特别提示:照片均来自网络 出去旅游是件好事,具体到海上乘船旅游,海上交通安全是可以需要利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来保证的,海上不管是旅游还是工作都是高风险区域,客观存在船舶倾覆、人员溺水甚至死亡的可能。需要游艇公司从船舶、人员、客观环境等方面评估,之所以发生事故肯定是某个环节有问题。表现在这起事故,就算其它啥也没有,这条船夜间曾发过海事求救信号,也算是应急求生的一个措施。 HSE认为安全的定义是通过有效的HSE管理,把风险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能一发生事故就啥也不敢干了,风险一直存在,只是“大中小"的区分,风险不能被消除!所以,该做事还要做事,该旅游还要旅游。出海旅游,你能得到知道的信息包括当地天气预报、夜间航行、应该得到的救生衣及穿着培训、自己平时积累的应急及海上求生知识、随身携带的“应急"物品(可以漂浮的物品)、游艇上相关应急器材的使用(灭火器、求生信号等等)及其它等,个人应该对这些条件提前考虑和综合判断。 作为游客个人来说,你出国上船旅游控制不了其它的(也许你能提前挑选信誉好的旅行公司和上网查找相关公司的安全业绩和表现),但你可以做到上船后先穿上救生衣(有的公司强制规定,有的不会规定也应该提前穿好)、利用塑料袋等包裹好手机(救命的通讯器材,也许海里没信号!),听从船员的指挥,做好在水中的保暖措施(印象中人在10几度的水中也就是几个小时),最后把救生衣系死扣,起码能漂着,让人发现。 专业海上求生知识(网络分享) 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据专业搜救人员分析,沉船数小时后,仍无更多人员获救,意味着失踪人员恐难生还。为什么人在海上遇难,难以自救?人们需要怎么做才能逃生?百年之前,泰坦尼克号的灾难让人们依旧记忆犹新。如果有一天不幸遭遇泰坦尼克号式的悲剧,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自救逃生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些常识:如果是在海上,落水自救的可能性很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依靠救助人员营救。 专家建议,如果事故船只在海中遇险,应该耐心等待救援,期间看到救援船只应挥动手臂示意自己的位置。据了解,一般来说,人泡在15-20度的水中,可以生存12小时,水温在10-15度时,大多数人可以生存6小时,水温在5-10度时,有一半人可以生存1小时以上,水温在2-5度时,大部分人的生存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水温在2度以下时,一般人只能耐受几分钟。专家表示,在低温下,人在水中保存体力和体温,延长水中生存时间等待救援是关键。 为了节省体力,专家建议落水者要“脱掉沉重的鞋子”扔掉口袋里沉重的东西,不要贪恋财物,不要有侥幸心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适当加穿衣着,并正确穿好救生衣,尽可能地搜寻携带一些淡水和食物,尽量收集毛毯,衣服等保护物专家介绍说,海上遇难后,一般对于正常人致命的威胁正是心理上的恐惧,“只有坚定求生意念,才能等到有效救援”。平时学习一些自救、生存的常识,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起码到时候你不至于慌乱无章,束手无策。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有空气、能呼吸的情况下赶紧去做的事。 居安思危、识别隐患、预估风险、有效应对、应急补救。“零事故"能实现、“零风险"不存在!进行有效的自我HSE管理,通过日常的学习及实践,把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和事故后果严重性降到最小,学习和应用风险管理知识,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让我们开心的工作和生活,剩下的交给老天爷处理吧。 本文主要是从个人方面谈了几点应急反应的措施,这些在现场是最有效的。在公司和国家层面应该制订宏观的应急反应计划,即使是计划完备、反应迅速,还是会有滞后。所以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治久安体系化管理是最有效和最实用的。 今晨(2017年1月30日)消息:已有25人获救,包括2名船员和23名中国游客,但其中3名中国游客已经遇难,还有6人失联,不幸中的万幸。 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