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年

佳双

<p class="ql-block">  结婚近二十年,每年都是跟父母在一起过年,每年都是父母准备年货,亲自做年夜晚。父亲十分虔诚,饭前要上香磕头,感恩天地神灵和祖先庇佑,让我们一家开枝散叶,成长壮大,健康幸福!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父亲总是满面红光,话题从国事到家事,对我们总免不了教训的口吻,无非是好好工作,遵纪守法,勤俭持家之类。在父亲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是需要耳提面命的。但只要转到孙辈身上,父亲的话风便全是鼓励和表扬,有时甚至是没有了原则的溺爱,目光中满是慈祥,这大概就是隔代亲的缘故吧!母亲则是不断地给我们夹菜,劝我们多吃点。她的爱全部在行动上,即便儿媳们已经不太接受别人给自己夹菜的礼仪,她也全然不顾。我们感恩父母的教诲,年年享受这份浓浓的温情!传统中国的春节,承载了太多关于亲情的链接!</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娃娃亲,两人同龄,1937年生,据说三岁时外公和爷爷就给他们订了亲。在儿女们看来,父母很般配,年轻时也都有较高颜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家祖籍斗坞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村子。据风水人士传言,斗坞是一块风水宝地,会出许多优秀人物。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村子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倒是事实,这可从我的先祖说起。据家谱记载,清道光年间,斗坞世族陈氏从邻村以庄聘请我的先祖到家中做私塾教师,教授他的三个儿子。先祖学识渊博,为人宽厚,传道有方,深得陈氏厚爱。陈氏为留下先祖,立字据将其家业一分为四,留一份给我的先祖,先祖就在此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每每说起这段陈氏尊师的佳话,常常让今天从教的我感慨!尊师至此,何愁文明不兴,教风不振?前几年去上坟,我见过这位先祖墓,虽历近两百年风雨,但仍保存完好,墓碑字迹清晰可见,大墓规制十分气派,足见其生前地位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至祖父一代,已家道中落,父亲兄弟姐妹八人,只有一间半老屋。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结婚后,没有容身之所,三天两头借房居住,不得已最后搬到外婆家所在的村子,也就是我家现在的村子六丘。父亲结婚后去从军,最后有了一份工作,但作为搬家人,他常常觉得矮人半截,在心中留存了许多受屈受侮的记忆。1982年包产到户的时侯,村子里抓阄分地,母亲常排在后面,等别人抓完捡剩下的。也许是上天眷顾,好几次母亲都得到了许多人精心算计而未得到的地块,生产队有些人为此羡慕嫉妒恨,并强行调换了我家的几块好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都不宽裕,第一次照像,我八岁左右,小弟还小,姐弟四人怯怯的,是下面这样的画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庭的成长,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我们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读书改变命运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具体的诠释。作为家中长子,我六岁就跟着母亲去生产队挣工分,每天三分,大约折合两三角钱。那时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妇女们多半是干一些较轻的活计,如锄麦子、插秧等。她们常常是排成一列,边大声说笑边干活,有时还会问我知不知道她们讲些什么。那时我当然不知道,但现在想来,无非是一些黄段子。她们也不怕“毒害”我这个少年儿童?我十二岁那年包产到户,家中分了许多田地。父亲在外工作,每年总是在收和种的时节请假回家集中干活,要在一周左右全部干完。记忆中最痛苦的就是跟父亲一起干活。他一整天不休息,也不允许我休息。薅秧的时节,一整天跪在稻田里,大腿、手臂和脖子全被稻谷叶子划得通红,在烈日照射下,身上奇痒难熬。我跪在稻田里,每天都祈祷太阳快点下山,但太阳似乎没有运动的迹向,我来来回回在稻田里转了若干圈,它都好象还在原位,让我好不悲催!经历是一种财富,若干年后回望这段少年时代,感恩这段成长经历锤炼了自己扎实的身板和顽强的意志,让我受用终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常常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否则在村子里会被人欺侮云云。他的微言大义,那时的我们并不能太多领会,但因为被严格管束而不敢松劲,姐弟四人成绩尚可,全都考取学校,有了工作。若干年后,画风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父母今年已八十高龄,身体尚可。因弟弟家添了孩子,父母同意到他家过年,这也意味着我们第一次一家三口单独过年。吃年夜饭的过程有一种熟悉的新鲜感。妻子置备了丰盛的菜肴,饭前,我照葫芦画瓢,按父亲往年的程序走了一遍,然后让孩子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候,然后开始吃饭。一家人都喝了酒,说了很多话。我们总结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剖析了自身的优缺点,制定明年的家庭愿景。饭后,孩子还一直陪我们看春晚。在相濡以沫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扶持,学会了理性、理解、分享、分担。我们满意孩子的表现,感恩妻子的担当,感谢自己的坚韧。有家,让我度过了2016年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有家,让我们有能量承担更大的责任;有家,让我们有信心构想更多的目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份承诺,相守一生,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作者:佳双,高级教师、公职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