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听涛觅古刹――丙申腊月廿八携诸生寻访圣佛寺图记

我爱克里特

<h3>广灵圣佛寺位于县城南14公里的圣佛林山中,始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明嘉靖四十二年大修,清代多次重修,寺内计有各类殿宇120余间,是广灵有历史记载规模最大的佛寺。</h3><h3><br></h3><h3>但由于历史原因,于1967年被毁,现存寺基址、碑林、塔林,民间重修药师殿五间。塔林为佛教禅师墓塔,属清代建筑。原有14座,现存8座,塔高1.55米,直径1.5—2.5米,均为砖彻须弥座。那里有3500多亩天然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空气润洁,被人称作“天然氧吧”。再加上神秘的“聚宝盆”传说,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h3><h3><br></h3><h3>我曾于1994年冬天和1997年夏天两度造访圣佛寺。当时年少无知,对这座古寺的历史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以至于竟然从未注意到断壁残垣、断碑废塔。此后,斗转星移,转眼过去了将近20年时间,世事沉浮,物是人非,对圣佛寺的关切却也与日俱增。终于,在猴年将尽的时候,实现了夙愿。</h3> <h3>眼前的这条路,一度是从广灵通往灵丘的主干道,据说最早乃当年的日寇所组织修建。</h3> <h3>最初是砂石路面,后来在更低的地方另开新路,遂废弃。</h3> <h3>大约十几年前,出于发展旅游的美好愿望,县里决定修建通往圣佛寺的水泥路。这条废路的一段便又获得了新生。</h3> <h3>这条路坡度很大,又在半山腰,危险性自不待言。小时候在山下村里的姥姥家,趴在窗前遥望路上艰难爬坡的老解放卡车,印象深刻。从那时起,对山那边的世界就充满了好奇。</h3> <h3>典型的荒山野岭,下面就是一条峪,峪里夏天会冲出山水,冬天则会刮出寒风。</h3> <h3>蜿蜒曲折的山路,现在倒也好走。</h3> <h3>下面便是废弃掉的老路。想当年,也是车流不断。</h3> <h3>同行者均为我过去的学生。他们现在有的工作了,有的还在继续深造,有的正在求职。年前邀请他们共访古寺,权当一聚。</h3> <h3>山的后面是什么?现在知道了,山的后面仍然是山,所谓“山外有山”。</h3> <h3>过去人迹罕至的地方,现在已是通衢大道,高压电线就在上方。</h3> <h3>独立的代价可能是孤独。你愿意承受吗?</h3> <h3>下面发现了两道土墙,不明就里,做什么用的?会不会是汉长城的遗迹?</h3> <h3>海拔不断上升,身体发热,开始微喘。</h3> <h3>小路盘旋上升,如果开车,对驾驶技术是一个考验。</h3> <h3>走着走着,忽然眼前一黑,一大片黑松林出现在眼前。大家都很高兴,这意味着离圣佛寺不远了。</h3> <h3>路边沟里居然出现了冰河,尽管长度有限,却足以使人吃惊。</h3> <h3>路边的山体横断面,已经严重风化。</h3> <h3>坡度越来越陡。我走的膝盖发酸,徒步似乎已进入僵持阶段。</h3> <h3>到这个时候,好希望前面转过弯便可以看到圣佛寺。</h3> <h3>这一片原始次生林大约有3500亩,覆盖了数个山头,我们要去的圣佛寺就隐身于密林深处。</h3> <h3>天色似乎也逐渐暗了下来,大家不由得加快了脚步。</h3> <h3>终于,终于,在转过一个弯之后,忽然便看到了远处的庙宇。圣佛寺到了!</h3> <h3>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残垣断壁。</h3> <h3>紧接着是这些七倒八歪地躺在荒草中的残碑。</h3> <h3>远处的平房是现在的庙宇和僧房,映衬在黑压压的松林中,平添几分仙气。</h3> <h3>这些石碑大多是寺庙重修的纪念碑。多有损毁。</h3> <h3>根据张信忠先生的统计,圣佛寺残碑总共有18通,明代2通,余下皆为清代。</h3> <h3>有一块保存较好的明碑,刻于嘉靖42年。正面是县教谕撰写的重修纪念文章,他从儒学的角度评论了这座佛寺重修的意义,大概意思是拯救人心还是得靠儒家,佛家只能是辅助。背面则是灵丘县觉山禅院的湛江写的碑文,他是出家人,从佛家的角度大力拔高了圣佛寺这次重修的意义。二者各说各的,也并不违和。</h3> <h3>站在药师殿,俯瞰圣佛寺。</h3> <h3>这块药师殿前面挖出来的碑刻于咸丰年间,断为数截,碑文却很有意思。大意是寺僧勾结外人,偷伐松树300多棵,被告发。碑文讲的就是官府的调查处理情况。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可是古代政府保护森林的一个生动范例啊。</h3> <h3>这几颗松树很高,从树皮看,应该岁数不少了。它们可能是当年圣佛寺的庭院中心。</h3> <h3>此番寻访圣佛寺,一个主要目的是寻找从未见过的塔林。然而,天已经黑了下来,松林里更是一团墨色。寺僧也说去塔林来回需要一个小时。想了半天,最终决定去碰碰运气。</h3> <h3>刚进入松林,就看到了泉水所在。这大概是古人选择在此建寺的主要原因。19年前,曾品尝过这眼泉水的味道,甘甜可口,但回家后却胃胀了很长时间。</h3> <h3>光线昏暗,头顶是如泣如诉的风声,要寻找的还是历代住持的坟墓,饶是八人同行,心里也不免忐忑。</h3> <h3>走了十分钟左右,忽然一抬头,便看到了第一座墓塔。</h3> <h3>林中雪厚,可以埋脚面。</h3> <h3>第一座墓塔孤零零地伫立着。往东走两分钟,翻过一道小沟就可以找到剩余的几座塔。</h3> <h3>这些墓塔均属于清代前期,墓主悉数为临济宗的僧人。</h3> <h3>这些墓塔损毁严重,有的只剩下了一个基座,有的甚至连基座也消失了,只有一个深深的圆洞,大概通往墓室。</h3> <h3>找到第二批墓塔时的情景。</h3> <h3>这样的密林里,非常容易迷路。</h3> <h3>有两座墓碑还保存完好,碑文基本能读,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马观花。</h3> <h3>这尊墓塔中竟然长出了一颗小松树。</h3> <h3>眼看天色即将黑透,在看过塔林的大致状况之后,急忙返回。结果,忙中出错,竟然走岔了路。眼看路不对,拿出手机一看,果然已经偏离了来时的轨迹。顺着轨迹记录,才又回到了正路上,并很快走回了寺院里。也算一个小插曲,在山里,随时记录轨迹是个好习惯。</h3> <h3>等返回寺里,基本黑透了。禅房里有一点点灯光。</h3> <h3>向寺里僧人道别。</h3> <h3>黑夜里,在南山深处跋涉,也是人生头一次。若非人多,万不敢如此。一路上,边走边聊,时不时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星,内心充满了喜悦。</h3><h3><br></h3><h3>圣佛寺从历史中走来,历史赋予了它荣耀,也给予了它创伤。与山下新建的那些“现代寺庙”相比,它显得破落、寂寥,门庭冷落,但历经八百年兴衰而不亡,不恰好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吗?</h3><h3><br></h3><h3>我相信,吸取了天地之灵气、背负了八百年历史之积淀的圣佛寺,会有再现当年盛景的那一天。</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