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对子

阳光星空

<h3>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又到该贴春联的时候了。</h3><h3> 在老家,习惯把贴春联叫贴门对子,这也是除旧迎新的一个重要习俗。家家户户贴上崭新的红对子,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幸福吉祥!浓浓的年味,就在这千门万户红色的对子里飘荡着,那一副副红对子在寒冷的风雪里,象盛开的花朵迎接着新年的到来。</h3> <h3>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家里的春联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父亲自小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一到过年,我们就去村头的小卖部买回红纸,三十这天上午摆好方桌,准备好笔墨,根据字数裁好红纸。父亲戴上老花镜,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对联,每写好一幅后,放在地上铺平,慢慢等它晾干。后来,我读书后,父亲就开始让我写,尽管上学时帮老师刻过钢板,誊写过文稿,但是真正用毛笔楷书写春联,对我来说还真是一件难事,毕竟我没有学过软笔书法,但磨不过父亲的期望和要求,我只好硬着头皮按着钢笔的套路写下,倒也象那么回事,再到后来,不仅给家里写,还给隔壁邻居们写。</h3><h3><br></h3> <h3>  挑选好一幅对子也是很重要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只有在一本的薄薄的红色老黄历上挑选。这本老黄历,一般都是腊月在集市上买的,每年一本,上面主要记载着这一年哪天日子宜出嫁盖房动土,哪天日子又不宜出行祭祀等等。在这本老黄历的扉页上印有一些对子,虽数量不多,但种类齐全,有辞旧迎新的、有国泰民安的、有瑞雪丰年的、也有红梅报春的,方便大家写对子时挑选。</h3><h3><br></h3> <h3>  按照惯例,一般吃年夜饭前得先贴好门对子。大红鲜艳的对子在门的两边上一贴,再贴上秦叔宝、尉迟恭两大门神画像,站在门前,看着就觉得很喜庆,富有年味。那个时候穷,很少专门去店里买浆糊或者胶水,一般是这天早上,母亲煮粥时先舀好一大碗米汤,再加上一些面粉,慢慢调匀,自制的浆糊就成了。当然,贴门对子也挺讲究,一定得注意平仄对仗,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切不可贴反了,以免让别人笑话。</h3><h3><br></h3> <h3>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年初一的早上,挨家挨户串门拜年时,进门前欣赏一下门对子也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有意思的事。各家各户的对联大都不一样,有的讲究吉祥,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注重财气,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关心国事,比如“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有的偏重地气,比如“向阳庭院花开早,勤劳人家喜事多”等等。这些对联有的是专门在集市上买的印刷品,质量上乘,印刷漂亮;有的一看就是请的书法高手写的,字体遒劲有力,漂亮工整;有的和我家一样,买张红纸自己写的,有些稚嫩甚至歪歪扭扭。</h3><h3><br></h3> <p class="ql-block">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如今,离开家乡多年,父母也离我们而去多年,但每逢这个时候,母亲熬粥做浆糊,父亲戴着老花镜写对子,我和弟弟高高兴兴贴门对子的情形就开始浮现在脑海中。于是啊,慢慢地,贴门对子就变成了一种回忆,一种思念,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慢慢地,贴门对子就变成了一种亲情,一种乡愁,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