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春节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魏学勤</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豫西南老家,乡亲们有句俗话:进入腊月天天好,过了腊八都是年。意思就是进入腊月,天天都可以结婚嫁娶,不用像平时那样择日选好;过了腊八天天充盈着年味,弥漫着新年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有首歌谣“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娃儿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荒。”这用是改革以前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腊八即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用小米、大米、萝卜、白菜、豆腐、粉条、面条熬一锅粥,谓之“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很多,但民间多说“吃了腊八粥,祈求来年福”一说,腊八粥熬得越多剩得越多越好,象征年年有余。细心的婆婆奶奶还特意盛出一些专门放好,一直放到腊月二十三祭灶,叫“接缸”,意思是好事连连,从不间断。那时候,我们盼年下的心情可比现在的小孩子们迫切多了。妈妈说,喝了腊八粥,人们都迷了,都要慌着过年了,外婆还教我用腊八粥喂喂院中的两棵椿树,教我把腊八粥挑在树身上一点儿,口中念诵: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嫁妆,我长大了做栋梁。意思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祈求我们都早日成材和成才。果真,在这祈求声中,椿树一天天长粗,我也一天天长高长大。</p><p class="ql-block">吃了腊八粥,就扳着指头数日子,盼祭灶。所谓祭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那个年月家家厨房里,有的是正堂里,都供奉着灶王爷、灶王奶神像,此神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晚饭前,全家齐聚,摆供品火烧馍、芝麻糖等在神案前,并将灶王爷奶的神象揭下来换上新的,点上香裱,斟酒三杯,跪拜祷告:“老灶爷,您是一家之主,有饭您先吃,有事您先知,您要保佑全家平安。送您升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饭后,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就要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同时领取每户人家新一年的五谷产量,添丁添口(即生男生女)等既定指标。直到大年初一五更天,灶王爷骑马而还,所以灶王爷神像两侧的对联上写的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均为“一家之主”。祭灶也是家家的过年盛事,须秫秸杆儿扎一匹“马”,烧上香,将“马”和旧灶王爷神像一起烧掉,同时还要向灶王爷嘱咐许多的心愿,如多带回产量指标,多添儿增女等等。</p><p class="ql-block">祭灶以后到年下的集市叫“年集”。大人们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年集上弥漫着年下的特殊氛围,卖鞭炮的,卖扎花的,卖米卖肉的,卖核桃卖枣的……当然,最吸引孩子们眼球的,还是卖鞭炮、起火线的小摊子。离我们家最近的两个集市——兴隆镇与太和街,一个逢单日集,一个逢双日集,一个往北,一个往南,平常因为没钱经常不赶集,年集上有钱没钱图个热闹,三五个伙伴一约合,大人也不扫我的兴。于是乎,天天赶年集,看热闹,听炮响,别提有多快活了。</p><p class="ql-block">有首歌谣是:“二十三儿,点腊签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提鼻儿(包饺子);初一儿,拱脊儿(叩头拜年)。”</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一般农家,到了二十五六,就要蒸年馍了。那年月,我们一年里很少能吃到白面馍,只有到了年下,才能吃得又白又喧的大蒸馍,还有豆包/菜包/枣花馍。妈妈和奶奶能一连几天不停地蒸好几锅馍,盛满了笼格、锅帽、筐子、篓子。家人吃,来客吃,一直能吃到正月十五前,才又新蒸油卷帽,迎来元宵节。</p><p class="ql-block">“二十八,贴花花”,“三十儿,贴花门儿”。辛苦一年的人们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房门都要要贴上浸满墨香的大红对联和各路各样的“门神”。外边欠债经济困难还不上的,二十八就贴上对联,债主就不好登门讨债了。一般人家年三十儿上午贴对联。自我上中学以后的那些年里,我们村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是我写的,也是我帮助贴上去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时新”,“一渠幸福水,十里桃花香”,“又是一年芳草绿,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还有“满屋吉庆”,“满院春光”、“出门见喜”等交相映衬,趣味无穷。由于我们村里的文化人不多,不少农村的对联上下联贴错,不合平仄念着不顺,门心门神贴反不对头看着不美,给串亲访友的人落下了不少笑柄。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乡亲们推举我每年给大家写对联,贴对联,由开始的义务工演变到队里记工分,给报酬。我也乐此不疲,甚至牺牲了自己赶年集的奢望。但也找到了另一种乐趣:每年腊月三十这一天,我挨家挨户给乡亲们贴对联,提前给乡亲们拜年,看看谁家蒸的馍白,闻闻谁家煮的肉香,听听谁家的喜事多。是一九七七年春节前吧,乔迁新址的兴隆镇政府办公室乔秘书,还通过我们大队副支书王廷和同志,邀请我去为乡政府机关写春联,管吃管住,让我百感交集,至今难忘。这是我在困难岁月里挣扎时得到的一点慰藉,是我在文化荒漠里跋涉中看到的一丝绿色——读书有用,有知识就有人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正在养成。当然,一九七七年底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就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被顺利录取,个人命运从此得到改变。那一年,我们全乡正式录取的只有我一人,录取通知书是乡里组织人员敲锣打鼓送到家的。在此后的十多年中,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教育孩子以我为榜样,勤奋学习,靠知识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年三十儿,小月为腊月二十九,是除夕,是当年的最后一天。上午贴完对联,家庭主妇们都要洗菜、煮肉、刮鱼、炸丸子,忙个不停。年三十儿中午,无论贫富人家,都要做一顿大鱼大肉的饭菜,以此表明年年有余。三十儿晚上要熬年儿,也叫守岁。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堂屋神台上都要点两支红蜡烛,上供燃香,祭拜神灵和祖先,院内树梢上或者专门架一长杆的顶端,绑一三角小红旗,柏树枝点缀,用滑轮绳索把红灯笼拉上去,俗称为“挂天灯”,一为照明,二为避邪。传说助纣为虐的妲已变为九头鸟隐匿人间,年节时常夜出觅食。它的血滴到谁家即家破人亡。九头鸟见灯亮不敢进前,人们就挂天灯驱赶九头鸟,有的天灯一直挂到正月十六。</p><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把灯油添得满满的,灯芯挑得亮亮的,一家老少围着火盆烤火、拍话、叙旧迎新,有的甚至通宵不眠。他们习惯于初一五更放鞭炮,通宵熬年儿的孩子们会不约而同成群结队跑到邻家拾炮。人们在劈劈叭叭的炮声中欢送旧的一年离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也总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心目中充满了过去一年的成就感,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是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饭后,开始拜年贺岁。大人小孩穿戴一新,到邻居或者族人长辈家拜年,见面喜笑颜开,说话吉祥如意,即使平时言语不和,此时也要握手言欢以示告别过去面向未来。</p><p class="ql-block">从初二开始,各家携带礼物相互来往走亲戚拜年。这时你会发现,新春正月,一个个农家小院,新垛起的泥巴墙,新盖起的土屋或者瓦房,说不上高大,但却干净整齐;鲜红的对联、高挂的天灯、堆着积雪的黄泥地上一片片的鞭炮纸屑;家家户户人来客往,处处是拜年的问好声和孩子们的嘻戏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充盈着新春的喜庆和欢乐……这一切,在我的脑海中的定格、储存,成为我儿时关于春节的美好记忆,时时让我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父老乡亲的这些民俗图景,虽有时代的印记和局限,但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民间代代相传。毋庸置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并在前进中改变旧有的文化模式,以建设富强美好和谐社会为基调,在传承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把灯油添得满满的,灯芯挑得亮亮的,一家老少围着火盆烤火、拍话、叙旧迎新,有的甚至通宵不眠。他们习惯于初一五更放鞭炮,通宵熬年儿的孩子们会不约而同成群结队跑到邻家拾炮。人们在劈劈叭叭的炮声中欢送旧的一年离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也总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心目中充满了过去一年的成就感,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是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饭后,开始拜年贺岁。大人小孩穿戴一新,到邻居或者族人长辈家拜年,见面喜笑颜开,说话吉祥如意,即使平时言语不和,此时也要握手言欢以示告别过去面向未来。</p><p class="ql-block">从初二开始,各家携带礼物相互来往走亲戚拜年。这时你会发现,新春正月,一个个农家小院,新垛起的泥巴墙,新盖起的土屋或者瓦房,说不上高大,但却干净整齐;鲜红的对联、高挂的天灯、堆着积雪的黄泥地上一片片的鞭炮纸屑;家家户户人来客往,处处是拜年的问好声和孩子们的嘻戏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充盈着新春的喜庆和欢乐……这一切,在我的脑海中的定格、储存,成为我儿时关于春节的美好记忆,时时让我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父老乡亲的这些民俗图景,虽有时代的印记和局限,但它积淀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而在民间代代相传。毋庸置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并在前进中改变旧有的文化模式,以建设富强美好和谐社会为基调,在传承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