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旋律……谨以本相册献给当年下乡在金县梨树沟的知青朋友和那里的乡亲们

秋翁 健舞

<h3> 前 言</h3><h3><br /></h3><h3> 岁月沦桑,历史一瞬。看到下面这一张张黑白泛黄的知青农村生活图片,经历过的人或许一下就能打开尘封的日记。我们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一首难忘的旋律。</h3><h3> 中国知青运动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掀起初澜,到"文革"期间汇成大潮,80年代初落下帷幕,历时27年。从1962年到70年代末,我国有1700多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和奔赴边疆。图片中的人物,大都是1962年至1964年从大连市和金州镇下乡的知青,都是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那段历史。我们这些"文革″前的老知青,不像老三届知青们那样轰轰烈烈和有声有色,甚至曾一度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但是,我们是"文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先躯者,是知青群体中最早付出青春的人。我们作为老三届的大哥哥和大姐姐曾背负着更沉重的历史重担、饱尝了更多的辛酸和苦难,甚至承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然而,我们与天斗、与地斗,把一切献给了党,用青春年华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见证了新农村的变化;用艰辛、血汗谱写了一首难忘的旋律。</h3><h3> 而今,我们已年逾古稀,慢慢变老。每每在回忆起这酸甜苦辣的经历时,又时常在想:何不将这段经历说出来、写出来?老知青几经商议、几经奔波、几经努力,终于在下乡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挖掘、整理、制作成这部音乐相册,旨在分享给曾经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知青兄弟姐妹。诚然,也奢望能将其作为一份精神财富传承给子孙后代,以激励他们不忘父辈初心,在命运面前不服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人生路上拼搏奋进,勇往直前!</h3> <h3>  那时候,我们还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抱着一腔热血,先后从大连、金州来到原金县三十里堡公社台子大队梨树沟生产队插队务农,为波澜壮阔的中国知青运动史描画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却不容删减的插图。</h3> <h3>  "小小平房石头墙,黄泥当盖树做梁",1963年5月28日,县里出资建房在梨树沟正式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青年点",从而开创了知青上山下乡"集体插队"的道路。</h3> <h3>  青年点成立了生活管理委员会,指派伙食长、伙食会计和值日生,开始自己管理自己。</h3> <h3>  远离都市,远离父母,我们要从一针一线开始学过日子,从一锄一犁起步学干农活。</h3> <h3>  劳作之余,我们也看书、打球、休闲娱乐…..。</h3> <h3>  那时候,山沟里政治空气很浓,党支书曾领我们学习毛选,贫下中农也给我们忆苦思甜。</h3> <h3>  我们和老社员一起兴修梯田,栽种果树……。</h3> <h3>  当时的流行歌曲是"樱桃好吃树难裁,不下功夫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我们开始学习农业技术,幻想着重新安排梨树沟的山山水水。</h3> <h3>  我们当中有大专生、高中生,但大多数都是初中生,不过一律都戴上了"知识青年"的桂冠。于是,给社员们读报、唱歌、演戏,甚至送医送药等,都成了我们的强项。</h3> <h3>  那些年,我们还学雷锋做好事,为老社员家挑水、推磨、扫院子,我们知青和当地社员的关系很融洽。</h3> <h3>  六十年代初,我国在经受"三年自然灾害"、"苏修逼债"等天灾人祸的重压之后,国民经济亟待复苏,全国各地城市里都有大批被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等待就业。于是,梨树沟安置下乡青年的做法迅速经县、市、省上报到中央,青年点也一夜爆红,成为县、市先进单位。</h3> <h3>  196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和社论,介绍了梨树沟"集体插队"的经验。3月14日,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等领导亲自到青年点视察。周总理也在一次安置工作会议上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安置下乡青年省省要有梨树沟。”</h3> <h3>  那一年,经辽宁省副省长车向忱提议,台子大队更名为梨树沟大队,全大队又安置了六个青年点,知青总数达150多人。就这样,梨树沟一下子红遍了白山黑水、大江南北。接着,新闻媒体和文艺团体也蜂拥而至:辽宁画报社记者赶来,拍摄了一组新闻照片向全省发行,这才留下了你现在有幸一睹的这23张当年的"青春照";旅大歌舞团、旅大评剧团、辽宁歌剧院等的作家们都陆陆续续来体验生活;"辽歌"的副院长、著名作曲家、《我的祖国》、《英雄儿女》的曲作家刘炽还蹲在青年点的炕上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梧桐树引来金凤凰》。</h3> <h3>  县里的各级领导经常到青年点看望下乡青年,被我们称为"娘家人"。而真正的娘家人一一知青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生活环境后也渐渐放心了。就在那个春天,我们这些下乡的知青开始萌动了扎根梨树沟、建设新农村的念头。</h3> <h3>  1965年冬天,"四清"运动开始了。极左思潮打着阶级斗争的旗号开始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一夜之间,大队党支书成了"走资派"、"坏分子",由他一手扶持的青年点也"顺理成章"地由红旗变成了"黑旗"。尽管运动后期,市、县专门组织工作组为青年点甄别、"平反",指出对待新生事物,既不能用放大镜看优点,也不该用放大镜看缺点,红旗还应当继续树。然而,元气已伤,谁还能直起腰来呢?眼看着”无可奈何花落去”……。</h3><h3>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无政府思潮卷着"武斗"、"造反"的黑石头,甚至炸药包投进了青年点的窗户。从此,曾经风光无限的梨树沟一蹶不振了,知青们有的回家避难,有的另起炉灶,有的匆忙结婚,草率安家,而条件差一点的"青春困难户"只好东挪西凑开始了心灵的流浪。</h3><h3> 1968年秋天,大连第26中一批经过"文革"洗礼的老三届知青来到梨树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方便管理,领导让我们和新知青分别起伙,互不干扰。然而,激情消退之后,时光的打磨很快就让这些知青"新兵"感受到了知青哥哥姐姐们生活的苦涩和无奈。好在这段徘徊的时间不长,从1971年秋天起招工就开始了,没有结婚的知青们也陆陆续续地被招工回城。打倒"四人帮"之后,党的知青政策逐步落实,我们的境况也逐步改善。截止1980年12月,在梨树沟已经结婚安家的老知青们也随着回城的大潮最后一批回到了阔别的城市。</h3><h3> 懵懵懂懂地来,又懵懵懂懂地走。离开梨树沟,我们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岁月积淀在众人身上的刻苦、坚韧,以及对乡亲们的感恩和眷恋。几十年来,我们一次次相约回到那片土地上,追忆逝去的岁月,寻找青春的足迹。大连电视台和金州电视台都相继做过报道。</h3><h3> (插大连电视台的录像视頻)</h3><h3><br /></h3><h3><br /></h3> <h3>  如今,我们青絲变白发,皱纹满脸爬,有的同伴已悄然故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老了就特别怀旧的关系,每次聚会大家都忘不了唱那首优美的"梨树沟好风光"和那首深沉凝重的《我们这一辈》。</h3> <h3>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这批老知青当初有很多人是被动下乡,但下乡后我们服从国家的安排,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在农村经受了人生的锻炼和磨砺。今天,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抱怨国家当时的贫穷与无奈,相反,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和付出,.才使当年深受天灾人祸重压的国家,得以战胜困难,走出低谷,继而才会休养生息,有了今天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抚今追昔,我们对得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对得起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也对得起儿孙对我们的同情、理解和尊重。</h3><h3> 青春已逝,人生无悔!</h3> <h3>  50多年过去了,老知青旧地重回,望着那第二故乡一一梨树沟的巨变,纷纷在"青春已逝,人生无悔"的条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达自己不忘和不变的初心!</h3> <h3> 后 记</h3><h3><br /></h3><h3> 50多年前的精心拍照,50多年的用心珍藏,为本相册提供了第一手档案资料,最终实现了梨树沟老知青的多年心愿。我们非常感谢珍藏这些照片的原金县三十里堡公社梨树沟大队党支部书记田福文的子女(田福文"文革"中受到冲击后已被平反,现已病故)。同时也感谢老知青张治平、周克述、赵存德等人在为本相册寻找资料和编辑、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我们还要感谢那些为本相册的制作给予充分关注和热情指导的亲朋好友及社会各界人士。</h3><h3> 向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朋友们致敬!</h3><h3> </h3><h3> 本相册的编作者</h3><h3> 2017年1月</h3> <h3> 一个50后读者的感言</h3><h3><br /></h3><h3>或许是你们老知青上山下乡早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一一</h3><h3>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和表态,</h3><h3>没有迎来送往的锣鼓和夹道的人海。</h3><h3>或许是你们老知青上山下乡多了几分自主的色彩一一</h3><h3>没有怨天尤人的牢骚和责怪,</h3><h3>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叫和分手的拉拽。</h3><h3><br /></h3><h3>轻轻的你走了,</h3><h3>正如你轻轻的来。</h3><h3>走到垦荒造田的第一线,</h3><h3>来到春种秋收的田间。</h3><h3>挑起移山的千斤重担,</h3><h3>挥起撬动地球的镐锨。</h3><h3>重担压肿了你稚嫩的肩膀,</h3><h3>镐锨磨出了你双手老茧。</h3><h3><br /></h3><h3>或许是你们老知青走的比后人早、回来比后人晚一一</h3><h3>没有敢萌生.回城的期盼,</h3><h3>没有奢望能与父母兄妹再团圆。</h3><h3>或许是为了扎根山区、斗地战天一一</h3><h3>你们无不在农村成家立业、生育繁衍,</h3><h3>这就倍添了生活的艰难和对妻儿的愧欠。</h3><h3><br /></h3><h3>妻子生产需要营养,却吃不上几顿象样的饱餐,</h3><h3>孩子落下则缺少暖衣御寒。</h3><h3>夏有蚊虫叮咬,</h3><h3>冬无煤柴取暖.…...。</h3><h3>但是你们没有低头、没有退缩半点,.</h3><h3>而是迎着贫困、苦难,开始了一次次新的打拼和挑战。</h3><h3><br /></h3><h3>十几年的寒暑冬夏,</h3><h3>十几载的岁月漫漫。</h3><h3>你们确实苦过、累过,</h3><h3>但你们没有把苦累挂在嘴边;</h3><h3>你们愁过、难过,</h3><h3>但你们没有愁眉不展、停滞不前;</h3><h3>你们饿过、穷过,</h3><h3>但你们穷则思变,敢叫日月换新天;</h3><h3>你们乐过、自豪过,</h3><h3>乐得是一一你们没有愧对人生、没有愧对苍天,</h3><h3>凭着炼就的铮铮硬骨、坚强的意志和积淀的朴素情感,</h3><h3>经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h3><h3>自豪得是一一你们没有虚度年华、长吁短叹,</h3><h3>而是用大好的青春和血汉,</h3><h3>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改天换地的丰收年年。</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