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历史街区~武汉中山大道(之一)作者:张建新

张建新

<h1>  清咸丰年间(1864年),为挡住后湖和朱家河水患和防止捻军攻击,清政府在汉口袁公堤外再筑城墙,设8个城门,并建上、中、下三闸蓄泄洪水。</h1><h1>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解决洪水灾害和汉口交通,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堤防和一条芦沟桥至汉口的铁路,1905年前后建成张公堤和芦汉铁路(今京汉铁路)。</h1><h1> 1906年,张之洞为了扩大汉口市区,便利交通,下令拆除汉口城墙,在老城墙的基础上修建马路,取名"后城马路",是今天中山大道的前身。当年的后城马路东起歆生路(今江汉路),西至硚口,全长4200米。</h1><h1> 历经扩建后的中山大道全长8445米,是老汉口具有110年历史的重要商业、休闲、交通干道。</h1><h1><font size="3"> </font>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将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br /></h1><h1> 下图为1906年的汉口城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的后城马路</h1> <h1>  2014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对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4.7公里路段及周边进行综合改造。</h1><h1> 2016年底与地铁6号线同步完工。从"公交主导、步行友好、环境宜人"三大原则出发,打造美术馆文化广场、水塔及艺术市场、民众乐园等特色节点空间。历史、建筑、人文,都将在这条百年传奇之路上再次焕发光彩。</h1> <h1> 历史上六渡桥以西属于华界,有一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就是1915年建成的汉口慈善会大楼。</h1> <h1>  民国时期,汉口慈善会黎元洪的雕像。</h1> <h1> 现为武汉市一医院体检中心。</h1> <h1>  佳丽广场位于武汉市商业中心地带交通路,是一座集购物、办公、金融、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是中山大道上最高的建筑。</h1><h1> 1992年,陆氏武汉公司进军武汉房地产市场,1995年在武汉举办了一场盛大的&quot;佳丽小姐&quot;评选活动,定名为佳丽百货,武汉人也习惯于将大楼称为佳丽广场。</h1><h1> 1997年7月28日,佳丽广场主体结构完工,251.44米高度,使其成为当时武汉第一高楼。佳丽广场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总耗资15亿元人民币。</h1> <h1>  南洋大楼原是南洋华侨简氏两兄弟所创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在地。</h1><h1> 1926年9月,北伐军占领了汉口。同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南洋大楼成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h1> <h1>  &quot;新市场&quot;(现民众乐园)是中山大道最早的大型娱乐场所,始建于1919年,曾与上海大世界、天津劝业场并称民国三大娱乐场所。初名"新市场",曾改称"血花世界"、"人民俱乐部"、"新记与明记新市场"、"新民众乐园"等。</h1> <h1> 1959年的民众乐园。</h1> <h1>  在汉口六渡桥与民众乐园之间,有个积庆里。它建成于1924年,初名同善里。</h1><h1> 1935年按照古人&quot;积善之家必有余庆&quot;之说,改名积庆里。</h1><h1> 积庆里平面呈&quot;丰&quot;字型,共有房屋近百栋。沿中山大道一侧共四层,底层为商店,以上三层为住宅。临街立面花饰精美,阳台及檐口上的女儿墙风格统一,屋顶还建有一座造型优美的欧式塔楼。里巷内住宅则风格一变,均为两层联排式石库门建筑。</h1> <h1>  1956年建成的武汉工艺大楼,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商场之一。</h1> <h1>  民生路建于1928年,是武汉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沥青马路。</h1> <h1> 20世纪30年代繁华的民生路。</h1> <h1>  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和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齐名。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h1><h1> "里",《左传》中描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里"作为居住形式最早出现在唐代,明代时将里的大小定为一百户左右。"份"是武汉的方言,意思是小范围的居住区域,里份中的道路武汉人称作"巷子"。</h1><h1> 武汉的里份出现于清末,最早建于1901年。1949年以前,武汉的里份最高峰时达到208处,多集中在汉口中山大道和江汉路周边。</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现保存完好的不足10处,如联保里、贯中里、永康里、泰兴里、同兴里、上海里、宁波里、三德里、洞庭村、江汉村等</h1> <h1>  武汉万达商业广场位于汉口中山大道,2003年设计,2004年竣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商业广场是一个由3栋主要建筑和两条步行街组成的&quot;现代摩尔城&quot;。</h1> <h1>  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949号。由汉协盛营造厂设计、施工,1919年始建,1921年正式启用。</h1><h1> </h1> <h1>  水塔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它原来是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主体六层,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有钟楼,超出主体,为第七层。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瞭望台),瞭望台高4.58米。</h1><h1> 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h1> <h1> 建设资金是通过招股筹集,既济水电公司宣统元年股票。</h1> <h1> 当年正在建设中的照片。</h1> <h1>  见证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20世纪最具毁灭性洪灾。</h1> <h1> 2016年还原旧貌</h1> <h1>  建于1921年,钢筋混凝土三层结构,由景明洋行设计,康里施营造厂施工。建筑属于西方古典风格。</h1><h1> 曾经是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修建的铺面楼,入驻商家有老凤祥银楼、亨达利钟表店等。</h1> <h1>  曾与上海的福州路、北京的琉璃厂和重庆的武库街并称的中国四大书街~交通路。</h1><h1> 该路建于1916年,这里曾有书店、报社达10余家。</h1> <h1>  20世纪,80年代的交通路市场。</h1> <h1>  重建后的骑楼,曾经是&quot;稠布商店&quot;、&quot;四季美汤包馆"、"江汉路新华书店"、"乐器商店"。</h1> <h1>  位于中山大道江汉路口的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1915年建成,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h1> <h1> 武汉特色小吃~豆皮</h1> <h1>  成立于1907年的&quot;浙江银行&quot;,位于中山大道的江汉路口,其建筑为巴洛克风格。是中国最早的商业银行之一,与当时上海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银行并称江浙帮&quot;南四行&quot;。</h1> <h1>  20世纪,30年代末浙江银行(左)与中国银行(右)。</h1> <h1>  1995年1月,发生特大火灾,损毁严重,这是于1998年重建后的建筑。</h1> <h1>  江汉路步行街。汉口租界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h1><h1> 1861年,英国首先强行在汉口开辟租界,后又想扩大租界面积。当时,英租界西边和北边都是地皮大王刘歆生的产业。1901年,英租界工部局总办米勒隐瞒清地方政府,私下与刘歆生达成协议,填土修路,扩大英租界范围,为感谢刘歆生配合,把这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h1><h1> 武汉海关设立后,正式改名为江汉路。</h1> <h1> 汉口租界图</h1> <h1> 清末歆生路的一段。</h1> <h1> 20世纪30年代的江汉路。</h1> <h1>  位于 江汉路上的中心百货大楼,其前身为中国国货公司汉口分公司,是以宁波商人为主发起国货运动时,在汉口成立的。</h1><h1> 武汉国货公司于1946年10月10日重新开业。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国货公司改组成为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由一层楼扩建为三层楼,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百货商场。</h1><h1> 经过80余年的沧桑岁月与奋斗历程,当年的武汉国货公司如今是一家现代化的大型企业——武汉中心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武汉商界巨头之一。</h1> <h1>  中央信托局大楼建于1936年,解放后归湖北省交通局使用,其一楼租给皇宫摄影中心。</h1> <h1> 位于中山大道杨子街口的&quot;浙江实业银行&quot;,建于1921年,1948年10月,更名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h1><h1> 解放后,大楼归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局所有。</h1> <h1>  20世纪,30年代浙江实业银行大楼。</h1> <h1>  如今的浙江实业银行大楼一楼租给婚纱摄影使用。</h1> <h1>  位于汉口扬子街与南京路之间,原为"大陆银行",又名大陆坊。</h1><h1> 大陆银行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由李丽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时间为1934年。</h1> <h1> 1927年建成的大孚银行,曾是武汉市市图书馆旧址,靠南京路东侧曾是武汉市轮渡公司办公楼。</h1> <h1>  位于中山大道中段东南侧的这条汉口老里分——汉润里。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俄、法、德、日五国沿着长江边依次向北设立租界。租界里,各种风格独特的建筑让当时的武汉人大开眼界。</h1><h1> 汉润里建成于1916年前,汉润里的名称中,&quot;润&quot;字为&quot;润泽乡里&quot;之意。</h1> <h1> 饱经沧桑的汉润里石库门。</h1> <h1>  位于南京路口的中国国货银行,建于1934年。</h1> <h1> 1934年的中国国货银行。</h1> <h1>  南京路原名"阜昌街",来源于1874年建成的俄商阜昌砖茶厂。抗战胜利后改为南京路。</h1><h1> 下图为1924年的阜昌砖茶厂</h1> <h1>  保元里,位于汉口南京路西段与汇通路之间,东临保华街,西与泰安里相通,长100米,宽4米,由曾任上海道的桑铁珊投资修建。因建于1912年,而这一年正是民国元年,故而得名。</h1><h1> 现在与汇通路相交处,仍保留着一座牌坊式门楼,标明此处为保元里的主入口。</h1> <h1>  武汉美术馆新馆,2005年在原汉口金城银行大楼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h1><h1> 金城银行大楼于1931年落成。</h1><h1> 1952年起,曾作为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使用,直到2003年迁出。</h1><h1><br /></h1> <h1>  荣宝斋的前身为&quot;松竹斋&quot;,始建于北京,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由浙江人创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荣宝斋扩展业务,先后在南京、上海、汉口、天津设立分店。1934年,北京荣宝斋在汉口交通路口创办了荣宝斋汉口分店。1936 年迁至宝华街l7号。1939年,汉口分店以&quot;荣宝斋寿记&quot;的牌号在南京路82号重新开张,并与北京总店脱离,独自经营。1945年,汉口荣宝斋迁回宝华街原址。</h1><h1> 武汉荣宝斋与北京荣宝斋一样,素以经营传统美术品闻名于世,尤以收集古今名人书画原作、临摹复制历代优秀书画及轴册装裱为重,同时经营古旧端砚、湖笔徽墨、正宗宣纸、绫锦笺纸、八宝印泥、丹砂印油、装裱材料、金石篆刻等。</h1><h1> 武汉荣宝斋著名裱画家胡献文出身于&quot;汉裱&quot;世家。&quot;汉裱&quot;继承了历代宫廷和民间裱画的丰富形式、风格和技法,吸取了苏裱的淡雅、扬裱的分色款式,根据湖北画家的创作风格,通过装裱所用绫的色调组合和款式变化,形成鲜明的&quot;汉派&quot;风格。在晚清民国初年成为与京裱、苏裱、扬裱齐名天下的&quot;四大名裱&quot;之一。</h1><h1> 2002年,老字号创出新出路,荣宝斋成功转型,业务从画廊延伸到拍卖。八十余年的凡青纸墨氤氲缭绕,凝聚成武汉最重要的&quot;艺术沙龙&quot;。</h1> <h1>  位于中山大道与北京路口的盐业银行旧址,由北洋政府财政部于1915年创办。当年与&quot;金城银行&quot;、&quot;中南银行&quot;、&quot;大陆银行&quot;并称&quot;北四行&quot;。</h1><h1> 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江岸区支行办公楼。</h1> <h1>  位于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的吉庆街。武汉人素有这样说法:"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汉味民间表演各具韵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外来宾和八方游客在这里欢聚。</h1> <h1> 迁建来的蔡林记热干面馆,这是武汉人最爱吃的早点之一。</h1> <h1>  最著名的是位于中山大道开业于1929年</h1><h1>的"老通城"。</h1><h1>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是武汉地区特有的名小吃。其实,说它是小吃,有些委屈了,三鲜豆皮选料之精细、制作之繁杂,可一点都不输给大菜:"豆",必须是脱壳绿豆;"皮",必须是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馅"必须是湖南产的糯米;"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鲜笋或者鲜肉、鲜虾、鲜蛋,外加猪心、猪肚、玉兰片、叉烧肉等。摊出的豆皮,形,必须是方而薄;色,必须是金而黄;味,必须是香而醉。</h1><h1> 老通成的三鲜豆皮曾荣获过中国饮食行业最高荣誉"金鼎奖",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三鲜豆皮,赞不绝口。</h1> <h1>  &nbsp;</h1><h1> &quot;五芳斋&quot;创始于1921年,是国家首批&quot;中华老字号&quot;。五芳斋在传承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明清两代极具盛名的"嘉湖细点"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现已形成以粽子为主导,集传统糕点、卤味制品、米制品、肉食品、蛋制品、酒、调味品等为一体的系列产品群。 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h1> <h1>  武汉食品商店中最老的牌号要算&quot;汪玉霞&quot;,创始于1730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生产的食品有酥糖、酥京果、碱酥饼,颜色黄润,香气扑鼻,食之清脆爽口。</h1> <h1>  冠生园创建于1915年,广东南海人,民族资本家冼冠生(原名冼柄生)开了一家自产自销糖果、蜜饯和各类糕点的食品店,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冠生园。</h1><h1> 1928年,冼冠生沿长江而上,到南京、武汉、成都等地开设了十几家分店,这些分店无论是经营的产品还是经营理念,均沿袭着总店的策略。</h1> <h1>  大智路在百年前是一条烂泥小路,1933年进行翻修并改为沥青路,由于靠近大智门火车站更名为大智路。</h1><h1> 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大智路与中山大道交叉口。</h1> <h1>  20世纪30年代汉口西门子洋行(汉口电报局)大楼。</h1> <h1>  位于中山大道和天津路交会处的这栋四层大楼就是西门子洋行大楼。1861年汉口开埠之前,武汉已经相当繁荣,商业兴盛,德商西门子洋行捷足先登,经营电器机械、工程材料等业务。</h1><h1> 1901年西门子洋行开风气之先,在汉口法租界安装电话交换设备,并铺设线路,共安装四百余号电话。直至1915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出巨资,才将由西门子洋行垄断经营的汉口租界电话收归国有。</h1> <h1> 现为武汉市电信局总营业处。</h1> <h1>  坐落于中山大道合作路口的汉口电话局大楼,建于1915年,现为电信江岸区分公司。</h1><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 <h1>  黎黄陂路,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曾称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h1><h1> 1946年改名为"黎黄陂路",以纪念曾两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因黎元洪祖籍湖北黄陂,故人称黎黄陂。1997年,武汉市江岸区政府将其辟作街头博物馆加以保护。</h1><h1> 俄租界时期,这里曾是高级住宅区。如今,全长600多米的黎黄陂路,南连沿江大道,北接中山大道,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会。两侧保留了约17处欧式老建筑,哥特式和洛可可式为主要风格,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初黎黄陂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汉口多层豪华公寓~巴公房子</h1> <h1>20世纪20年代华俄道胜银行(今宋庆龄旧居纪念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改造一新的黎黄陂路</h1> <h1>  车站路得名源于卢汉铁路(今京汉铁路)和大智门火车站(今汉口火车站)的修建。</h1><h1> 卢汉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主修建并投入运营的铁路,它的建成,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汉赢得"东方芝加哥"的美誉立下汗马功劳。</h1><h1> 1903年,大智门火车站建成启用。它是按照19世纪后期的欧洲火车站建造,在外观造型上,体现了法国四堡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横"亚"字形,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有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铁质锥塔。正门上方书"京汉火车站",尖顶上雕塑着展翅雄鹰。建筑两侧,上方有"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中英文标识。</h1><h1>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现被打造为"大智门火车站"博物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1><h1>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汉口大智门火车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民国初年的车站路</h1> <h1>  三德里位于中山大道与交易街之间,1901年由上海人刘贻德等三兄弟合资兴建,并在此开设三德堂商号,里分因此而得名。</h1> <h1>  1924年建成的萧耀南公馆,位于中山大道与胜利街口。</h1><h1> 萧耀南,湖北黄冈人。1921年任湖北督军;1923年晋升湖巡阅使;1924~1926年任湖北省省长。因其祖籍为浙江兰陵,被人称做萧兰陵,现在的&quot;兰陵路&quot;则以其邵望命名。</h1><h1> 现为江岸区车站街办事处办公楼。</h1> <h1>  昌年里位于中山大道与一元路相交处西侧,20世纪20年代初,由比商义品洋行买办欧阳会昌和德商美最时洋行买办王柏年兴建,初名昌平里,后各取两人名中一字,命名昌年里。里内有9条小巷,主巷长130米,宽5米。石库门住宅26栋,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