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些日子,我爱人突然给我说很怀念小时候在农村自己家里做的米豆腐,这些年爱人跟着我在物质和金钱上我不能给予她太多,但是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又在部队上当过炊事班长,我在想,只要是你想吃的,基本上我是能做得出的。这或许也是我爱人喜欢我的原因之一。于是我就和我的妻妹夫(俗称连襟,老挑)联系,妻妹夫居住在城郊,有条件做米豆腐,我想给爱人一份惊喜,让她再次体验亲手做米豆腐的乐趣,重温儿时准备过年的场景。</h3> <h3> 2016年1月23日是星期天,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又恰逢我轮休。我们约上妻弟媳(俗称舅母子),带上丈母娘,约十分钟的车程便到了妻妹夫的家里。妻妹夫早己准备好了大米及各种辅料,抱来一大捆金黄而又干净的稻草,然后点火燃烧,使其充分碳化,大锅里早己烧好开水,再将碳化后的稻草灰置放于铺有稻草的竹箕上用开水冲淋,这样做当然是起过滤作用,得到的便是略带黄色的"碱水"。这也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得到的生活经验,也不得不叹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h3> <h3> 用经过沉淀过滤后的碱水将大米泡发,这中间就会加些辅料:栀子花,干辣椒,花椒,陈皮等,栀子花主要是提色增香,也可用桂花代替。充分浸泡后的大米就要进行浆化,过去是用石磨来推,然而今天我们虽然是用传统的方法来做米豆腐,还是少了"推”这个环节,如今都是用电磨代替,所以我在这篇文章的推字上加了引号。</h3> <h3> 浆化后的米糊又要进行熟化。先将大锅洗净,加少许菜籽油将锅炝一下,主要是在熟化米浆的过程中不沾锅,米浆倒入锅中后就要不停的搅拌,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份的减少,米浆的属性就发生了变化,会越来越粘稠,搅动会越来越费力,最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出锅,这俗称为打熟芡。</h3><div> 出锅后的熟芡就要进行揉搓,而且是趁热揉,只是感觉烫手的时候在碱水中浸一下手,一是降温,二是避兔粘手。这道工序大致和揉面差不多,经过充分揉制的米面团绵软结实,然后将米面团塑型,塑型的样式和大小因人而异,一般是揉制成长条圆形。</div> <h3> 塑好形的米面团再放到笼屉上蒸制,现在的笼屉都是金属制品,为了不粘锅,我们就地取材,在笼屉上铺上一层干净的稻草,然后将塑好型的米面团放在上面蒸。蒸到用筷子插入不粘筷子的时候,也就完全熟透了。出锅冷却,米豆腐也就做成了。此时的米豆腐色泽金黄,质地绵软,米香十足,透着淡淡的栀子花香,闻着就是过节和丰收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中米豆腐既是主食,又是零食,还可当菜,平日里可食用,红白喜事、年节时分也可上席招待客人。可用煎,炒,炸,蒸,炖,凉拌等多种烹饪方法烹饪,如干煸米豆腐,椒盐米豆腐,蒜苗炒米豆腐,煎米豆腐,米豆腐炒肉,米豆腐汤等。趁热将米豆腐在豆辦酱中沾食,是我老婆认为最美的味道。</h3><div> 在农耕文化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如今什么东西都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物质供应是丰富了,但是少了些儿时的感觉、乐趣和味道。逝去的味道才是我们留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记住乡愁,其实就是让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所传承。 当然,我是第一次做米豆腐,也是在丈母娘的指导下把米豆腐做成了,现在市场上是应有尽有,买现成的既方便又便宜,今天写这篇文章,我想我把做米豆病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应该也算是一种传承。还好,妻弟媳是十分热爱生活的,什么都爱DAY,完全承袭了米豆腐的制作工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是不会失传还能自己动手做米豆腐。</div> <h3> 妻妹夫家的地里种了菠菜,豌豆苗,小白菜,芫荽,花椰菜,莴笋等时令鲜蔬,他家差不多就是我家的蔬菜基地,自家种的绿色环保,我家的蔬菜基本上都是妻妹夫家给我提供,妻妹夫也是"大出手",为人大方,很重感情,家庭观念强,两个儿子长得也比较茂盛。他们夫妇俩早先也在外面打工,成家后为了照顾家庭,就一直留在家里经营,妻妹种些蔬菜卖,妻妹夫就近打工,小日子过得也甚是喜人。妻妹夫与我讲,不想在家里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虽然辛苦点,一家人在一起也其乐融融。这一点我和妻妹夫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或许是我两老挑和得来的原因。</h3><div> 带上米豆腐,摘些时令鲜蔬,这一天是收获满满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