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二)数码的功与过

John Fan 范朝亮

<h3>胶片时代的摄影经历了一百几十年,银盐成像技术成了摄影成像技术的代名词。不仅如此,胶片摄影的影调几乎成了人们的视觉习惯,暗房里产生的图片被挂在墙上或者用投影仪打在墙上也成了影像理所当然的欣赏方式。</h3><h3><br></h3><h3>1999年是胶片摄影最辉煌的一年,全世界使用了八百亿张胶片。然而千禧年的到来,世界的末日虽然没有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降临,柯达的末日却是静悄悄地到来了。那一年我和许多人一样买了个尼康Coolpix 800傻瓜机, 像素还不到2MP,带着它和另外一台胶片单反机去英国旅行。回来之后立刻将所有胶片器材卖了,与成千上万的摄影师一起走上了数码的不归路。数码摄影在襁褓之中就给摄影者展示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全球相机产量就足以说明数码摄影的普及程度:</h3><h3><br></h3> <h3>如果包括智能手机,五十年来相机产量增加了几千倍。今天除了贫穷国家和地区之外几乎人手一机。仅仅在2015年这一年之中,人类共拍摄了八千亿张相片,超过胶片时代的总和。2017年数码片估计会达到一万五千亿张。今天的数码摄影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来数说一下它的功过是非。</h3><h3><br></h3><h3><b>1. 拍照的门槛低了</b></h3><h3><br></h3><h3>数码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从此摄影不再是专家的专利,普通人也能拍摄自己满意的照片。曾几何时,能够准确曝光便是专家。现在技术正确的片子越来越容易,三岁孩童随便按一下快门,曝光也能准确,而且结果立刻可以知晓。不久以前,胶片暗房后期还是绝活,轻易不会外传。现在计算机前人人有两下子,想看上去年轻十岁已经是雕虫小技。于是我们人手一机,涌进全民摄影的浪潮之中。这是我们的时代,数码影像给更多人留下更多的快乐和回忆,我们应该为身处这样的时代而庆幸。</h3><h3><br></h3><h3><b>2. 快门按得勤了</b></h3><h3><br></h3><h3>今天的相机每秒可以连拍十几张,轻易地抓住眼前的瞬间。与此同时,今天的一张卡可以存几千张照片而不必考虑由此而产生的照相成本。 这虽然是好事,可也带来一个弊端。前一篇"什么是摄影"提到摄影是思想的产物。拍得多了,观察得少了,想得也少了。端起相机一通扫射,它的强大后坐力反而让你离摄影更远了。我们要学习胶片大画幅的摄影师,摄影不仅仅是勤按快门而已,更需要的是智慧。</h3><h3><br></h3><h3><b>3. 后期的力度大了</b></h3><h3><br></h3><h3>今天的后期能把胶片后期的祖师爷亚当斯吓得从坟墓里坐起来。不仅可以移花接木,甚至能无中生有,使一张图片里根本没有任何拍摄出来的元素。这算是摄影还算是绘画?尽管异口同声讨伐后期也有几分道理,但我们同时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后期如同画家手中的笔,可以锦上添花,也可以粗俗不堪,却不能因此而断言画家不可用笔。数码时代还不懂后期的应该去学,不必以此为荣,因为后期一直是摄影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其中的尺度却是与时俱进,不是你我就能左右的。社会的民主和艺术的百花齐放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表达自己的权利。</h3><h3><br></h3><h3><b>4. 传播的方式变了</b></h3><h3><br></h3><h3>摄影作品曾经都是打印出的图像让有限的一群人在展览厅中欣赏,如今却转变到一张作品瞬刻间出现在亿万人的手机上让全世界欣赏。但与此同时,摄影作品失去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质感而变得纯粹靠影像去刺激读者的感官,四千万像素的作品可能也只是在几寸大的手机屏上一闪而过。我们至今还在消化这场革命对我们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但是有智慧的摄影师不会浪费时间去怨天尤人,而是去花心思了解我们时代的读者。</h3><h3><br></h3><h3><b>5. 摄影的大师多了</b></h3><h3><br></h3><h3>今天在摄影的人潮之中,随便按一下快门就会拍到一位大师。假定50年前胶片时代全世界有几十个摄影师可以勉强称作大师,今天摄影师增加了千倍,会有千倍的大师吗?做梦吧!凑合能算得上大师的还是几十人而已 - 这里先声明我并不在其中。时代不同了,起点也不同了。我们的祖辈读三年私塾可做账房先生,今天只读三年书去出家做和尚看看有没有人收你。有一次我谈起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有人马上提醒我这样的片子今天是稀松平常。站在前人的肩上与前人比较只会自欺欺人,而真正的大师永远是他那个时代的先驱。摄影师数目增加了千倍,还就那么几十个不是自封的大师。。。今天的摄影是不是真的更容易了?还是叫自己摄影师吧,少了个大字,天空会广大得多。</h3><h3><br></h3><h3><b>6. 名师的光环弱了</b></h3><h3><br></h3><h3>数码不仅带来传播方式的飞跃,它更颠覆了一种秩序。一个新手能有和一个名家差不多的机会直接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到读者的面前。摄影新锐的作品可以较少受体制的约束而脱颖而出。从此再也没有永恒的名师,也没有永恒的菜鸟,都只靠他们的影像去感动他们的读者。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创作出引领时代潮流的作品。但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他的名气和权力成正比。既为权威,必要有权威的担当,去成为年轻人脚前的明灯而不是路上的障碍。如果固步自封,很快会被千万倍菜鸟的人海所淹没。</h3><h3><br></h3><h3><b>7. 读者的注意力短了</b></h3><h3><br></h3><h3>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图像从手机屏上滚过,能够争取到读者一秒钟视觉停留已是幸事。这对摄影的构图,色彩和题材的选择来说都是新的考验。于是抓眼球的作品变得热门,热门的变得更加热门。微妙而发人深省的作品却被淹没在图片的汪洋大海之中。突然间我们发觉手机上充斥了同一品味的作品,于是信息的海洋变成了屏蔽信息的海洋,并由屏蔽而造成思想的偏激。还是静下心来,花几天时间从头到尾地去读一本书,或者花几个月功夫从头到尾地去修一门课。摄影是人生的写照,着急不得。整天一门心思找捷径无异于病入膏肓再去互联网找秘方,即使那玩意有真的你有时间一个个去试吗?</h3><h3><br></h3><h3><b>8. 内容依旧是王道</b></h3><h3><br></h3><h3>拍数码的人太多,太难出众,那么我更牛,我坚持玩胶片。就像当年别人玩胶片时我玩数码一样,随便按一张就与众不同,逢人便说"这是胶片味"。君不知,读者根本不理会那张片子用的是数码或是胶片。在他们面前的最终产品是墙上的或者屏幕上的一幅图片,和它所蕴含的内容去引起读者的共鸣。废片终究是废片,无论是用胶片还是用数码。读者对影像的要求永远是一视同仁,选择摄影手段的原因只能是创作内容的需要。</h3><h3><br></h3><h3>时代不会停下脚步来听我们诉说功过。再过五十年,现在意义上的摄影是否还会存在?未来的影像也许不是挂在墙上或者显示在屏幕上的二维图片,我们也许能走进画面,也许更能触摸画中的一草一木。但是摄影的灵魂不会改变,它源于作者瞬间的感动,留下来,再去感动它的读者。</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h3><h3></h3> <h3>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美国摄影学会 (PSA) PID 副主席,以及世界顶尖摄影创作团队 - 四光圈成员。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h3><h3><a href="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JohnFanPhotography.com</a></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范朝亮著作【摄影范谈集】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h3> <h3>范朝亮新著【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叙述作者在摄影作品背后理性的思考和灵性的感知,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h3><h3><a href="http://item.m.jd.com/product/12094024.html?sid=9417af35a9ba0992ae710c86b87e164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理性的灵动】京东购书链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