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妈妈的心结】<br /></b></h3><h3><b>//阿牛<br /></b><b> 去年国庆假期回云南楚雄看妈妈,临别时妈妈突然悲从中来,拉着我的手垂泪道"兵,我死后怕是要着下地狱,阎王爷的酷刑加身,好痛苦哟。"<br /></b><b> 啊?妈妈何出此言?我说"妈,将来你若不进天堂,那世间也没人能进了。"妈妈72岁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天地可鉴,怎会下地狱?<br /></b><b> 妈说"兵,我给你讲一件事,在妈妈心里憋了一辈子,从未对人讲过,妈心里不安啊。妈当年在水目山寺院里拿过班集里的一把米!"<br /></b><b> 妈妈讲起了尘封</b><b>半个世纪的一段往事。<br /> 那是1961年夏天,正是饥荒肆虐的年代,妈妈在老家祥云县上马街中学读初一。缺粮啊,学校食堂天天用橄榄充主食,煮上一大锅,每班分一堆,学生一下课就去帮着剥去橄榄核,然后加入几撮米混着橄榄蒸,蒸熟了就是午饭、晚饭了。舀到碗里的"饭"实际就是一碗青黄的橄榄,里面混杂着几颗米粒。这可不是欧洲那种能榨油的橄榄,而是云南当地的土橄榄,没啥子营养价值,猪都不愿意吃。十来岁正长身体的学生们上顿吃了下顿吃,比吃草根树皮强不了多少。妈妈那时吃伤了,多年来闻见橄榄那股怪味就倒胃口,从不准我们带橄榄回家。</b><b><br /></b><b> 为了补充粮食,学校把学生按年级为单位,拉到</b><b>水目山上,开荒种洋芋,每个班轮流上山待三个月到</b><b>半年。水目山植被葱笼,千百年的落叶堆积,成了肥沃的土壤,正合适种土豆洋芋。<br /> (水目山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境内,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开山建寺,传说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大理国时曾有不少皇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三千,尼姑八百"。新中国容不下这些"旧东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破败不堪了。)<br /> 学校占用寺院作为宿舍,男生集体挤在罗汉堂,女生集体挤在观音殿,在泥菩萨脚旁打地铺。</b><b><br /></b><b> 饿着肚子,风景再优美的名山古刹也不美了。白天刀耕火种,开荒种地;夜间青灯古佛,席地而眠。蚊虫成群结队,不叮丰满圆润的菩萨,专咬黄皮寡瘦的学生。一入夜只能蒙头而睡,别无它法。不是说佛祖舍身饲虎吗,真正需要时,连蚊虫都不能替学生挡一挡,全无慈悲之心。<br /></b><b> 在水目山上,还就是顿顿吃橄榄伴饭,成天处于半饥半饱</b><b>状态。妈妈却还要省下口粮来,把米饭从橄榄中扒出来,自己吃一半,留下一半。把留下来的几颗米饭晒干、存下,一周下来能存一小碗,用手帕包好,周末带回家给外婆吃。<br /></b><b> 外婆生育了五男二女,妈妈是最小的一个,却最疼外婆。舅舅们去外地谋生了,自顾不暇。家里没有强劳力,饥荒年头一年中会有几个月时间断粮,一颗米都不剩。外婆辛劳一生,体弱多病,妈妈记挂不已,每周末往返走30多公里山路,把节省下来的干米粒带回家,煮给外婆吃。还要编故事,对外婆说在学校里</b><b>吃饱了</b><b>饭,节余下来的。<br /></b><b> 有一次,周末该回家了,却没有节省下米饭。妈妈在厨房的米缸里抓了一</b><b>把米,用手帕裹好,藏在内衣中,带下了山……<br /> 就这么一件事,竟让妈妈不安了55年。</b><b><br /></b><b> 妈妈是个要强的人,什么事都自己扛。新学年开学,没钱交学费,被老师几次催促、罚站,也没求过任何人。外婆手工纺</b><b>线</b><b>、</b><b>织</b><b>布</b><b>,集市天去卖</b><b>布换几个小钱,是家用的主要来源,却常常入不敷出。妈妈</b><b>辍学了,回家</b><b>帮外</b><b>婆种</b><b>田干农活。</b><b>从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水目山。风景秀丽的水目山,留在妈妈心里都是泪。</b></h3><h3><b></b></h3><h3> <b> 我无语凝噎良久。</b></h3><b> "妈,下次假期回来,我陪你去一趟水目山,我们带两袋米,送还寺院。感谢当年寺院一饭之恩,也把内心的自责一笔勾销吧。"</b><br /><b> 妈妈这才舒怀。</b><br /><b> 元旦放假,我又回家。首要的事,是陪妈妈上水目山,去了却妈妈的心结。</b><br /><b> 送了大米、捐了功德、拜了菩萨,妈妈心里踏实了,此生再无憾事!</b><br /><b> 为人不做亏心事,抬头三尺有神明。夫复何求?</b><br /><b> 登高望远,山也清秀,天也辽阔,心也坦荡了……</b><b><br /></b> <h3>学生时代的妈妈</h3> <h3>1960年小学毕业留影,中间举着锦旗的女生就是妈妈</h3> <h3>我与外公外婆的唯一一张合影</h3> <h3>水目山山门</h3> <h3>九龙壁</h3> <h3>著名的"寺抱塔"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h3> <h3>塔在寺中</h3> <h3>弟弟和妹夫提着米,妹妹搀扶着妈妈登山</h3> <h3>大米交给主持</h3> <h3>捐赠功德,有收据</h3> <h3>55年前住宿的"观音楼",入口窄小</h3> <h3>在佛龛旁的楼板上铺上草席当床</h3> <h3>妈妈向菩萨祷告</h3> <h3>妹妹陪妈妈拜菩萨</h3> <h3>葬僧人舍利的塔林,比少林寺的塔林还多</h3> <h3>妈妈说,当年塔林四周古木森森,夜鸮呺啼,时有豺狼出没。独自穿行上山,心惊肉跳。</h3> <h3>解开心结,山也清秀,天也辽阔,心也坦荡…</h3> <h3>回望水目山,竟如此俊秀</h3> <h3>(2017年元月,阿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