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磨头镇王堡村民间艺术“打老虎”

<h3><b><font color="#ed2308">领着老虎“耍起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博爱县磨头镇王堡村至今仍保留着近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 打老虎表演,深受周围群众的喜爱。</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武术之乡!</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焦作市博爱县王堡村,是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皇帝朱元璋下令迁移山西洪洞县王氏家族到怀庆府,人丁繁衍兴盛而形成的。王堡枪是因王堡人酷爱武术枪械,在前人枪术的基础上创编的独特枪法套路。据《王氏枪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董老先生秉乾......老人之北来也,怀绝技即六合神枪,授业于王仲锦......董先生年老病故,葬于村东南隅。”王仲锦是王氏家族迁居怀庆后的第四代传人,他将董秉乾传授的杨家六合枪结合自身练习时的领悟,加以改进,创编了“王堡枪术”。经过不断改进,王堡枪逐渐演变化成缠捉棍、大使手、小使手、大反枪、大盖枪、大枪、 小枪、长打等训练和实战枪法套路。王堡枪“枪法奇妙,奥妙。历代先祖,枪法绝伦,为国立功,赏赐六品顶戴 ,录用千总,准戴花翎者比比皆是......又于人保家防盗,受其惠者多不胜记”,故有“枪挑黄河两岸”之美誉。也有人称赞“陈家沟净圈,王堡枪没门”,将陈家沟太极拳和王堡枪相提并论,可见王堡枪的神奇和威名。<br></b></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清朝末期光绪年间,王氏第十一代传人王霖仓应邀进京,在皇宫中教授皇子贝勒们枪术。闲暇时,有大内高手与王霖仓过招较艺。王霖仓左手托枪,右手握枪杆尾部顶端,贴于右乳外侧,双手一仰一合,腰腿整劲,顺达枪尖,以身进退,守中用中。遇时缠绕,或进或走;遇虚则硬打直进,藏臂伏头,虚实结合,枪花少,实战强,枪枪抢中门取要害,把大内高手紧逼的浑身冒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精彩的枪术过招赢得了皇子贝勒和大内高手们的喝彩。“神枪王霖仓”的威名不胫而走。自此,找王霖仓及到王堡拜师学艺的接连不断。王堡枪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声明远播。</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3><b><font color="#39b54a">百姓的热爱!</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据传,当地百姓农闲练功时,学会了“打老虎”表演。自创很多特色动作!家乡的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连续在本村走街串巷表演,一时成了周围几村的奇特新闻,前来观看的群众络绎不绝。正月十五元宵节,还到邻村邻乡去表演。打虎表演影响越来越大,参加学艺的人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b></font><br></h3> <h3><b><font color="#ed2308">表演时前面一人顶着虎头,后面一人紧紧抓住前面人的腰带,弯着身子,披着虎衣当虎身,弯弯的铁丝捆在后面虎身人的腰间做虎尾。另外两人做打虎英雄。</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这项游戏流传近百年,用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为当地人带来了欢乐,在保持表演艺术形式不变的基础上,当地人也对此进行了创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被传承和保留下来。</b></font><br></h3> <h3><b><font color="#39b54a">随想:</font><font color="#ed2308">目前,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一种“艺绝人亡”的尴尬境地。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也就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已经相当稀少,往往在一个很大的地区,精于某项手工技艺的艺人只有寥寥几位,而他们又年事已高。也就是说,当这批老人去世后,因为后继无人,因为技艺“口传心授”的特点,某项手艺也就会跟随着在某个地区消失了。当地区扩大到全国时,这项技艺也就在 中国消失了。</font></b></h3> <h3><font color="#ed2308"><b>拯救民间艺术势在必行。而且,仅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转变对民间艺术的看法与态度。</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民间艺术现在面临“艺绝人亡”的境地,继承与保护民间艺术势在必行。老艺人精通某项手艺,却不一定有文化,应该尽快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而继承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梳理和规整。</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政府政策支持,保护民间艺术。成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引导这些活动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总之,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都必须要继承与保护。艺术是社会大众的艺术,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方能将此工作做好。</font></b></div> <h3><b><font color="#39b54a">呼吁父老乡亲:</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向组织王堡“打老虎”的社团成员致敬!</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为家乡的文化遗产我们一起努力加油!!!</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应站出来尽一份力!</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热热闹闹过大年!</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