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土地,只要你播种,就一定会发芽成长,给你一个交待。山碎麦绿,土地是个刮金板!每个人的血液里永远蕴藏着家乡泥土的气息。</h3> <h3>风调雨顺,丰收在望</h3> <h3>麦香夹杂着泥土香,是夏收特有的味道。<br> 看到农村生活的照片,感到非常淳朴、非常亲切,就像回到了农村,昔日的农村生活,历历在目,内心瞬间充满感动。想那时农村贫苦的生活和善良朴实的人们,一缕淡淡的酸楚和温暖也油然而生……<br> 看到这些照片中的情景,我想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勾起一些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心酸的,也有一些是催人泪下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终身难忘的,真是苦辣酸甜一起涌上心头……<br>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很苦,父辈们创业艰辛,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养育儿女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省吃俭用,劳作一生,付出了他们的一切……<br> 如今不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不论我们身在家乡还是他乡,不论我们富贵还是贫穷,都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故乡,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那片黄土地,更不要忘记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帮助过我们的亲朋好友!!<br><br>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让我们珍惜人生,珍惜当下。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我们的心灵深处都要保持那份淳朴,保持那份真诚,保持那份善良。牢记父母的教诲,恪守做人的本分。<br><br>古人说的好:吉人自有天相,好人自有好报。祝愿那些真诚善良的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永远幸福,快乐安康。</h3> <h3>溪头沟起于上王村,止于溪头村。沟青土肥,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放羊、打牌、摘酸枣。</h3> <h3>黄土瀑布群。</h3> <h3>比翼齐飞,白头偕老</h3> <p class="ql-block">第一种认为,谿头堡始建于元未明初,东靠山,西畔沟,早前沟里有溪水长流县城方向所称为谿,堡座落在沟南未端为头。第二种来自县志认为,因地处金粟山西侧,溪头沟之东棱而得名溪头。清代为抵御土匪,维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夯土筑堡,更名溪头堡至今! 一茬一茬的人出生在这个村庄,一茬一茬的人又在这个村庄中老去,村庄是历史的见证者。</p> <h3>老屋与新房,很有沧桑感</h3> <h3>古槐,老人,石碾,晾晒的小麦,宛若世外桃源</h3> <p class="ql-block">老俩口配合完美</p> <p class="ql-block">会扬场的年轻人不多</p> <h3>颗粒归仓,勤俭持家</h3> <h3>老槐,幼童,四轮车。自己年少时,假期坐着四轮车往县城工地送砖,一个假期下来,学费就挣够了!</h3> <h3>古树、老屋、新车。爷爷在世时说他小时候老槐树还是这么粗!根深叶茂,福佑子孙,真正验证了父亲在世时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老话!</h3> <h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仿佛看见了幼时在老槐树下玩耍的自己!</h3> <h3>有家才能有乡,敬祖才会爱国。陈旧的大门,承载了太多的往事。老院子,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历史。</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父亲在下面挖土,我和弟弟在上面搅轱辘,一笼土一笼土地往外运,终于把水窖打成了,水窖里的水里永远渗透着父亲的汗水!</h3> <h3>简陋的大门,孩子一个一个也长大了。</h3> <h3>这个石头是干啥呢?谁能告诉我?</h3> <h3>顺这儿走上去,那是新娃哥的果园</h3> <h3>拉麦秆</h3> <h3>过去,我牵着🐮,父亲驾着辕,用架子车把农家肥一车一车地拉到地里,然后再均匀撒开,真不容易!吸收了有机肥的庄稼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h3> <h3>年龄大了,行走不便,靠着椅子嗮太阳,很惬意!姨夫六七十年代曾经在南京军区服了七年兵役!</h3> <h3>暖阳下瞌睡的老人、小狗、小猫与玩耍的小孩,构成一副优美的冬日风景。</h3> <h3>太阳下休息的老人和废弃的架子车。老人家年轻时是银匠,首饰加工的很漂亮,今年已97岁了,还很精神!</h3> <h3>庄稼人如今也有了车库</h3> <h3>房盖了,空调装了,车也买了,幸福满满的!</h3> <h3>叶落归根!主人退休回到老家,侍奉九十多岁生活在农村的老母!</h3> <h3>善良的乡邻,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互帮扶,帮助父亲加工砖坯子、垫地基、盖房子……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帮助过我家的亲邻,要永远记着他们的恩!</h3> <h3>从外面就可以看见主人干净woye!</h3> <h3>有小学的村庄显得很有活力和希望,扫愚昧、启民智、传文明!</h3> <h3>古堡的保护神</h3> <h3>和面,蒸馍,包包子</h3> <h3>包肉包子了,暖意融融</h3> <h3>馄饨,看谁有好运能吃到💰</h3> <h3>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蒸蒸日上!</h3> <h3>刚出笼的蒸馍,有原始的麦香!一个人的胃口在过去的饥饿年代早已形成,从吃喝的方式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h3> <p class="ql-block"> 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城镇化后,我们的住越来越精致,精致到给自己建造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我们在其中有舒适的肉体,却丧失了与自然的亲近。那样的房子不可能成为游子的故乡,也不会让你产生骨肉相连般的感受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人都以为楼房才是好的,要住高楼大厦,一辈子的奋斗就为了在城市里安个那样的窝,这是中了城市的毒,上了地产商的当。源自于土地的自卑和贫穷,让无数农村子弟离开土地,离开了故乡老屋和院子,去寻找工商业时代的繁华,住进时代为他们预备的鸟笼。</p><p class="ql-block"> 那是物质上的随波逐流和钱财上的不丰裕让我们寻找一个社会标签,等过了那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吃是身体内部的一种需要,住是身体外部的一种需要,无论体内还是体外都会觉醒,要回归,要寻根。</p><p class="ql-block"> 这种回归,并不是退化和退步。我甚至觉得,衡量一个社会、一个人达到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进步、什么样的境界,要看它在吃和住上能多大程度地回到自然,回到最初的状态。那种回归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明白了自己要走什么路。</p><p class="ql-block"> 那样的吃,那样的住,洗尽了欲望的铅华,我们只有徜徉其中才能解救出一个被城市、被时代绑架和污染过的真身,那尊真身才叫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