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我们这批从华北军区七一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如今已成了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闲来无事,经常会想起我们的母校,想起敬爱的老师们,想起摸爬滚打在一起六年,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们。大家都非常珍惜同学间的友谊,期望着彼此难得的相会。为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唤起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参考了石家庄七一学校的“红色历程”和“同学档案”中的文字,选用了里面的一些老照片,连同大家提供的照片一起,制作了本相册。感谢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个相册,同学们就可以随时在相册里见面啦!</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七一学校校园中,从此我们是同学,这一称呼伴终生。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这里见面啦!提起七一学校,我们感到亲切,温暖,无数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难按内心的激动。<br>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七一学校的简史吧!<br>1938年12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部被派往晋察冀解放区,成立了抗大二分校,校长孙毅。<br>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抗大二分校进驻石家庄获鹿县南新城。<br>1948年6月以抗大二分校为班底组建了华北军事政治大学,校长叶剑英。同年,在叶帅关怀下成立了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并列入部队编制序列。1950年8月学校入驻石家庄桥西区聚乐街。1951年军大取消成立几个高级步校,子弟学校随之成为第六高级步校子弟学校。1952年第六高级步校与第一高级步校合并为第二高级步校,因此当时子弟学校又称第二高级步校子弟学校。<br>另,1948年大军南下,为减轻部队干部后顾之忧,在河南新乡组建了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列入部队建制。<br>1952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军区新建、扩建四所干部子弟学校,即北京八一,石家庄七一,天津红光,太原育英。<br>1952年11月平原省及军区撤销,新英子弟学校北上与华北军大子弟学校(当时已叫第二高级步校子弟学校)合并,组成华北军区七一学校。<br>1955年2月华北军区改为北京军区,校名改为北京军区七一学校。由军区政治部直接管理,学生为部队团以上干部子弟、烈士子弟、老红军子女。全部食宿在学校,享受部队战士供给制生活待遇。1959年学校由石家庄高级步校代管,1961年9月步校撤销,由驻石家庄部队第63军管理。<br>1964年根据军委和总政关于军队子弟学校全部交地方的命令,七一学校移交给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更名为河北石家庄七一学校。<br>1968—2011年6月,校名曾为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br>2011年7月恢复校名为石家庄市七一学校。</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解放初期,共和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和剿匪的任务很重,部队调动频繁。为适应形势维护部队稳定,确保部队干部子弟安全及受到良好教育,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华北军区七一学校。在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指派下,军区干部部部长王平选定了石家庄南兵营为学校的校址。南兵营是侵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的驻地,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第三军的大本营。1952年初,国家从有限的国防经费中拨款125.96亿元(旧币),由苏联专家规划设计,由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施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总占地面积400亩,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菜地,养猪场,养鸡场,奶牛场一应俱全,肉蛋奶基本实现自给。<br />学校从成立之日就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受到老一代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面的照片是1958年秋,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位元帅在罗瑞卿大将、杨成武上将陪同下视察高级步校后视察七一学校。<br />下面是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给七一学校的题词。这里只是选了一部分。<br />我小妹夫的哥哥侯新年,东奔西跑,征集了不少部队高级将领及国家领导人给七一学校的题词,这成了七一学校的宝贵财富和永远的纪念!<br /><br />涂受群说:"侯新年,那真是个值得夸赞的同学。为了编写校史,我们曾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远离家庭,当时学校条件简陋吃住很不方便几乎全部自己解决。临回贵州时,学校通过冯凌给他一些补助,他分文不取。冯凌送他上火车又塞给他,被严词拒绝。说为了学校就是为自己,只要能把名字(指校名恢复为七一学校)</font></b><b>改过来,要我做什么都行。对比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学校上下非常感动,说七一的学生就是不一样。"</b></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为我们的小同学侯新年点赞!</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那时,新的教室,新的桌椅,新的宿舍,新的小床,新的食堂,学校的设施全是新的!在这里,我们无忧无虑地快乐学习和生活。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真想再和大家一起唱:<br>“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br>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br>今天我们跟着老师,<br>学习本领锻炼身体。<br>明天我们就像小鸟一样,<br>飞到祖国建设的岗位…”<br>那时,我们享受着供给制的待遇,被褥,衣服,学习和生活用品都统一发放。海军服、花衬衫、布拉吉…高级步校子弟学校还没有澡堂时,我们排着队到市里看电影或是去洗澡,穿着统一的服装走在大街上,人们投过来羡慕的眼神,我们觉得非常神气。那时,中苏友好,冬天给女同学发了俄罗斯式的方头巾,当时街面上还未曾出现,同学们也觉得非常稀罕。<br>下面的照片是1952年,时任华北军政大学(即后来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的杨勇受命赴朝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临行前挤时间到七一学校看望同学们。<br>认得出照片中有谁吗?</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记得吗?图片中是我们曾上课的教室,当时还是平房,二层楼是办公楼及女生的宿舍,我们的小床及圆顶的蚊帐。右下角应是我们的食堂。<br>那时奶牛产的奶不够全校同学喝,只能给身体较弱的同学了,其中包括我。<br>那时一年四季学校规定学生要午睡。午睡时把蚊帐拉上,自己就有了一个小天地,很是惬意!记得我曾含着糖午睡,一觉醒来,被糖搞得嘴里发麻。现在牙齿不好,可能与那时不懂事有关吧。</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日常行动集合站队是免不了的,饭前列队在食堂前唱歌,进入食堂后背着手围坐在饭桌前,值日生分好饭菜,一声哨响,大家才动手拿筷子开饭。记得我和刘秀兰同一饭桌。她患有肾炎时,食堂专门给她做无盐的饭菜。看她吃得很香的样子,我和几个同学也时不时地会从她的碗里弄些来尝一尝。<br>“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写在校门口,这是解放军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七一学校的作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我们的第一任校长:郭明如。副校长:程国材、王岱云,程,王校长的照片在老师们的合影中可以看到。<br>郭校长1912年6月出生于河北定县。中学毕业曾作小学老师。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曾在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和吕正操领导的冀中部队工作,转战晋冀鲁豫广大地区,一直在前线与日寇、国民党部队浴血奋战,三次负伤,受过部队嘉奖。解放初期在平原军区军政干校组织科工作。1951年4月调任平原军区新英 学校校长,七一学校成立时任七一学校第一任校长兼党委书记。</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七一学校建校初期,部队任命了一批军人来到学校做我们的校长、老师、医务人员、保育员、炊事员等等。他们背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全心全意投入到了培养下一代的工作。除了文化课老师,每个年级还配一个阿姨,管理和照料同学们的生活。周六带大家洗澡,换衣服。炊事班的叔叔,想办法做好吃的饭菜。那时候我们就吃上了他们烤的饼干。我们虽然远离父母,但在老师和叔叔阿姨的身边,感受着父母般的关怀,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不曾对他们说句感谢的话。现在我们要对他们说:老师们,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为我们做的一切!<br><br>这是建校初期的老师们和军区干部部部长王平对七一学校教职员工的部分任命书,(其中有对何平老师的任命)和1948年,叶剑英为学校教师叶楠芳颁发的立功证书。</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能进入七一学校,是我们一生中的幸事,使我们在少年的关键时期,沐浴在国家一流教育的阳光下,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铸就了我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正直、上进的品格。使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树立起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想,做热爱祖国,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使我们受益终身。<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记得教我们地理课的罗秉祚老师,他的板书字写得又流畅又漂亮,这也吸引着我们,很愿上他的地理课。<br>李祥老师教我们语文。每当开始讲新的一篇文章时,他喜欢让冯俊英和我几个接近北京口音的同学起来朗读,因为那时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说起话来还是南腔北调。<br>下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和常有联系的老师。</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在这些老师们的老照片中找找我们任课老师的身影吧!<br>认出赵庆珍老师了吗??她教过我们语文、历史。记得吗?冯俊英的作文描写赵老师的头发像灯罩,还挺形象,她写赵老师的作文曾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赵庆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热爱就像妈妈。有一件事使我感动至今。小学时,我手生冻疮,插在兜里不敢伸出来。赵老师把一副褐色的毛线手套送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拥有毛线物品。戴在手上暖在心里。</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这是冀建军保存的54届全班同学的一张照片。那时老师们还没脱下军装。<br>这张照片,引发了陈纯如的甜蜜回忆。她说:“看见冀照片中有李佩珍的名字,让我想起三年级时,李佩珍姐姐冲我走过来说,你做我妹妹好吗?因我没有兄弟姐妹。听她一说我心里暖喛的。好呀。我立即回答。至今不忘。不知姐姐如今可好,人在何处。甚是想念。还有一小男孩,当时一年级吧,我们在操场丢手绢,他从我后面走过来扒我背上叫姐姐。要我做他姐姐。当时觉得这小弟弟好可爱哟。名字我还记得。我小时人缘咋就那么好呢。想想挺好玩,挺有意思。愿我的姐姐,弟弟一切都好。幸福安然度过老年时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55届几个同学在礼堂前与刘得思老师的合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两个男子汉是孙振铎与秦海聚。下面是赵俊峰老师和冯俊英。<br />左上图是孙灵舒老师及其丈夫鲁珉和同学们在一起。从左到右依次是郭星星,金燕,刘淑琦,冯俊英,陈纯如,涂受群。<br />下面照片中是谢瑞茹老师与学生刘大军,张新生,涂受群;右边是肖琳琳、冯俊英、卢龙。<br />左下是李玉枝、侯韵琴老师与陈纯如、王颖慧(?,认不出来了)等同学的合影。右下是侯韵琴老师与金燕,涂受群,陈纯如的合影。<br />经常能看到55、56两届同学在一起的合影,可见我们这两届同学联系最紧密,彼此最熟悉。孙振铎与秦海聚不在一个年级,却在一起照像,可见那时因为都住在学校,同学之间的联系已经超出了年级的界限。<br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石家庄烈士陵园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那里长眠着为中国革命,为我们这一代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先烈,有些就是我们同学的亲人。我们会在清明时节去扫墓,会在加入少先队时去那里宣誓。<br>下面照片是在烈士陵园举行的队日活动。看,我们穿着部队为我们制作的海军服,那是供给制带给我们的骄傲。</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这是少先队的小鼓手们在烈士陵园。老师带我们来到这里,使我们从小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继承革命先輩的遗志和光荣传统,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成了我们的目标追求。<br /><br />下面照片是我和葛玉金俩人父亲所在干部部的叔叔带我们在烈士陵园的留影。我们穿着学校发的黄绿色的马裤尼服装。<br />我和葛玉金俩人的父亲在石家庄工作时住同一个宿舍院。暑假时我们俩把桌子摆在葡萄架下,一起做功课,在墨水瓶里养着蚂蚱。晚上同睡在一张不知哪弄来的钢丝床上。夜里不是滚到床中间挤在一起,就是骨碌到床边,几次掉到床底下,却从不记得哪里摔疼了。</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下面两张照片是54届同学们在烈士陵园举行纪念马本斋的活动和55届同学们听完老工人的报告后的合影。<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常请战斗英雄到学校讲战斗故事,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br>这是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应邀到学校做报告。同学们在校门口欢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还是在高级步校子弟学校时,赵俊峰老师就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头儿。他不仅教我们体育,音乐(?)还鼓励女孩子学编织。记得我们折来房前的小树枝,削光滑就成了简陋的毛衣针了。我们学着用不知哪弄来的旧毛线,给布娃娃织个小方被什么的。<br>下面的照片是冀建军,冯俊英,刘淑琦,陈纯如表演的马车夫舞。<br>中间是赵俊峰老师带领我们跳剑舞后的合影。<br>从左到右:艾秀文,高伍萍,卢萍(卢龙),赵老师,肖琳琳,冯俊英,卢小宝。<br>最下面是陈纯如,刘淑琦,陆伟,冯俊英,艾秀文,涂受群表演的“打盅盘”舞。</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回忆南新城子弟学校——陈纯如<br />我和受群是同一天到校的。父辈是老乡,他湖南浏阳,我长沙。第一天到校,让白玉杰笑痛了肚子。涂对我鞠躬说姐姐好,我还一礼,也鞠一躬说妹妹好。这是在南新城。生活很快乐,兰天老师教我们语文,唱歌。记得当时唱的是:"天上一颗星,星星放光明。小娃娃年纪小,要做那大事情",算校歌吧。还有算世界人类大团结的歌,"你是谁?我是谁?我姓白。哦白小妹。门儿开开,请你進来。你好吗?我好呀。哈哈嘿嘿,嘿嘿噢…",共四段。黑老弟,黄大哥,红?…不知你们可记得?还有张家娃娃得了伤风心口痛,抹点樟脑油,等等可多啦。在南新城放寒假,就剩我和郑雪梅,张小青大姐姐在一起。张姐还说趕明儿给我做双鞋。学校组织我们去看演出,是高级步校还是哪?回来大家都渴了,没注意水桶里掉了一块肥皀,大家都抢着喝了一桶肥皀水,还都美滋滋的。叶姨〈叶南方)调离子弟学校,都是半夜偷偷走的。怕我们不舍。天亮后知道叶姨走了。女同学全哭了。〈叶姨是教导主任吧)。受群比我聰明,她更清楚。后来就搬离了南新城到了石家莊。<br /><br />陈纯如文章中说到的张小青大姐是张路平和张路安的姐姐。<br /><br />下面照片是金燕,陈纯如,刘淑琦,陆伟的新疆舞。<br />1954年新疆军区兼军垦兵团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得知七一学校排练新疆舞,特意从新疆寄来八顶新疆小帽及其他服饰。<br />右下角的照片是冯俊英等同学在给官兵们表演水兵舞。<br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记得吗?我们当时唱的歌: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小松树小柏树,幸福的种子寄向远方,我们的田野,…<br>记得一次演出,我和陈纯如领唱小松树小柏树,陈纯如有一段词忘了,我见她不唱,我也不唱了,结果就是钢琴代我们糊弄过去了。<br><br>我刚从农村来到学校时,正赶上体育场开运动会,同学们坐在场边观看。只听得大家高喊“加油!加油!”异常兴奋,而我却茫然,不知道大家喊的是什么意思!那时的我是土老冒一个呀!<br><br>这是我们那时候的合唱队、田径队。</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记得曹明新曾向我坦言,他和?为了窥探考试题目,钻到?老师的床底下,把老师的鸡蛋给踹翻了,鸡蛋流了一地。这是男孩子当中的故事,想起来让人好笑。<br><br>下面的照片是当时学校的篮球队和航模小组。<br>刘得思老师带领的篮球队里,前排从右到左有曹明新,魏晓晨,郭建平(那时好瘦啊),陈相龙。二排同清元(比我们低一年级。我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他是当时的大胖子,长得高大健壮,铅球数他投得最远),刘良海,阎绪华,李振海(笑得好甜,像个女孩子),郭培生。三排刘更新,刘向明,王继先,李云山。大家认出来了吗?<br>航模小组中有谢名苞,郭建平,魏晓晨,阎绪华,李振海,曹明新,三个女同学是陆伟,涂受群,曹桂芝。</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一家几个孩子同在七一学校上学的家庭很普遍,我家姐妹四个,郭建平家3个,冯俊英家3个,张路安家4个,冀建军家2个,罗开家2个,唐琳家3个,李振海家2个,黄秀萍家5个等等。兄弟姐妹之间是校友,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br />下面的照片就是同在七一学校上学的兄弟姐妹们。上面是白玉杰,白银英兄弟姐妹六个人及白玉杰,白银英,白玉清穿校服的照片。右边是唐小玉(唐琳)的奶奶和她的哥哥唐大玉、唐二玉。左下是王笑萍和妹妹王笑玉。右下是冯俊英和冀建军的姐姐冀建平。</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下面两张照片,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那是我和三个妹妹,都曾是七一的学生。另一张是黄秀萍的兄弟姐妹,五个人也全是七一的学生。<br><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我们姐妹三人2001年到石家庄回到母校,看到母校的变化真大,没有了当初的旧模样,只有我们熟悉的滑梯还没拆掉。我们兴奋地爬上滑梯,找回小时候的感觉。<br>下面一张是在石家庄烈士陵园,白求恩雕像前。<br>大妹妹对我说,在七一学校时,一次课间,我把水果糖放到了她的铅笔盒里,使她激动不已,感到有个姐姐真好!从此她就老期盼在铅笔盒里出现姐姐给的惊喜,但是后来我就没有再给她放过,使她很失望。我早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记得李玲玲同学吗?有一次我俩跑到菜地里,她摘下一个茄子就啃起来,从她那儿,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茄子还可以生着吃呢!我们摘下一个熟透了的苦瓜,金黄金黄的,掰开后看里面,瓜子是米色的,瓤却是鲜红鲜红的,非常好看,舔一舔,甜丝丝的。市场上见不到那样长熟的苦瓜。<br />记得刘得思老师的珠算课上,我被叫到黑板前演算出错,站在一旁看其他同学做,当时我好尴尬呀!<br /><br />这是1956年7月艾秀文获得的三好生奖品,第一页上有侯韵琴老师的题词:"秀文同学:希望你继续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保持三好学生的荣誉,争取做一个光荣的青年团员。"题词说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br /><br />下面是陈纯如、阎绪华的小学毕业证书。六十多年过去了,小学的毕业证书能保存下来,真不容易!阎绪华自己都不知道有毕业证,是他父亲去世后,家人整理东西时才发现的,这成了难得的纪念。一看到它,就会想起父亲的深爱,想起在七一学校的时日。这两张毕业证大概算得上文物了,起码可以进七一学校的校史展了。<br /><br />中间有一张唐小玉(唐琳)保存下来的七一学校的学费收据。据收据上写的是六年级,月份为2-4,所以时间应是1956年4-5月份取消供给制,实行薪金制后的收据。看到这张收据使我们大吃一惊,那时的学费这麼少呀!收据的内容为:服装费—自理;2-4月份生活费4.5元;2月份伙食费2角2分(二月份过年,在校时间短吧?);3-4月份伙食费26元;共30.72元。<br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还记得李冬平同学吗?她长得瘦小,个子不高,总是坐在第一排。我那时候个子也不高,也常坐在前排,我们比较接近,成了朋友。毕业分手时她送给我一本小人书,书上写着一些祝福的话我忘记了,最后有"永别了"三个字,我却记得清清楚楚。我知道她没有恶意只是用词不当。但真如她所说,毕业后至今就再没有见过她的面。李冬平,如今你在哪里?可安好?<br /><br />这是55届和56届同学们的毕业照。谁能把照片上的人一一说出来呢?</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记得子弟学校时,食堂设在地下室,我们要从房廊地面开的一个方洞(像地下室开的天窗)下到食堂。偶尔我们会尝试米饭拌酱油,觉得味道还不错。叔叔做的西红柿炒鸡蛋那才叫香呢!至今还令我回味!<br />记得八月十五吃月饼,留下一个舍不得吃,用纸包上,往被子里一塞,结果把军被油了两大片;<br />记得一次得病,阿姨亲手把病号饭递到我的床前;<br />记得课间时我们拉成一个圈跳集体舞,男同学不肯手拉手,找根小木棍伸向女同学手中;<br />记得我们换下衣服,阿姨送到洗衣房,土造的洗衣机会把白衬衣洗花了;<br />记得市面上还不曾有饼干(至少我没见过),那时候炊事员叔叔就会烤饼干了,我们吃得好香啊!<br />记得夏天课间时,值日生从冰棍房端回教室一大盆冰棍,虽然品质不如今天,但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br />记得冬天中午,阿姨会督促我和另一个同学到锅炉房用热水泡手脚,因为我俩的手脚冬天会生冻疮;<br />记得开学家长给的零花钱,都由老师保管,周末上街从老师那里拿了钱,买些苹果干等小零食也觉得很香甜;<br />记得下雪后,同学们在冻实的冰上,滑出一条冰道,大家排着队在冰上打出溜,比着看谁滑得最远;<br />记得舅舅到七一学校看我,觉得我这么小就离开家,太可怜了,甚至掉下了眼泪。而我却觉得在学校生活得很快乐,用不着他们担心;<br />记得父母到北京后,考试完等待放寒假或暑假,那是我们最想家的时候,巴不得接我们的叔叔早点来接我们回家。那时候,父母所在单位,会派一、两个人来,把有关的孩子一块接走。火车开到高碑店的时候,总喜欢买那里的豆腐丝吃…<br />这一幕幕至今还历历在目。难忘的七一生活啊!<br /><br />颂七一:<br />七一出了你我她,<br />大江南北神州下。<br />兵工商学齐努力,<br />行行都有状元花,<br />光辉业绩耀中华。<br />参天大树哪里苗?<br />七一沃土育的芽!<br /> ——孙振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56年夏天,我们从七一学校毕业了。十几个家在北京的同学要到北京上中学了。当时,北京小升初中的考试已经结束。七一学校派了老师,帮我们联系学校,组织我们在北京西单绒线胡同里的一个部队招待所进行复习。对我们这些石家庄来的孩子特别举行了中学的入学考试的补考。七一的同学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我们中的三个人考上了北京师大女附中,三个人考上了北京四中,那可是北京最有名的两所中学啊!其他同学大部分考入了北京47中,因为47中可以住校。<br>这是56届几个在北京的小伙伴中学毕业后相聚在颐和园。下面一张中的男士叫冯志广(冯俊英的弟弟),也是七一人。</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56届毕业的几个好朋友,刚踏上工作岗位,忘不了一起合个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55届秦海聚,白银英对到北京考初中的回忆:<br>海聚:“我和陆偉,陆毅,郭培生,朱明烈,谢名苞,葛玉金,朱秀英几个同学先到北京准备考初中。我们先到的几个同学,只有我和谢名包和第二批来北京的同学一起住在军区招待所复习功课,统一报考了四十七中学,我,谢名苞,刘向明一个班,好像李云山在二班。”<br>银英:“海聚:到北京考试的还有我和我哥哥。考完数学,和你们对结果,我一道也没对,急哭了,郭培生还劝我呢!去北京的还有陆伟,没有陆毅。”<br><br>中学时,55届的同学常在北京47中学的小树林里相聚。<br>抱歉,我就认出来白玉杰,郭培生,陆伟。</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55年七一学校考入北京47中的同学在47中大门口石椅旁的合影。从左至右前排:谷英贤,谢名苞,白银英,曹桂芝,白玉杰,裴根欣。后排:陆伟,刘向明,郭培生。缺李云山,秦海聚,申斌。<br>下面照片是参加47中70周年校庆后的合影。其中有白银英,曹桂芝,白玉杰,郭培生,秦海聚,刘向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这是58届北京47中初一(2)班的合影,其中谢名苞(前排左5),刘向明(二排左1),秦海聚(二排左4)又成了中学同班同学。</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秦海聚写给冀建军的一段话:<br>“建軍老兄,据我的回忆我俩在南新城子弟学校时,在上二年级,同班的还有唐二玉。50年初夏的一天下午在小操场玩打秋迁,一个大哥哥帶我,打得很高,我高兴的忘乎所以,不由得把腿垂了下来,结果是造成右小腿下端粉碎性骨折。我当时就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被送进石门市南兵营军区第六后方医院。后來才听说是你和李保国把我抱起来的。事过六十余载,至今才又想起很对不起你,現表示万分的感激。兄弟般的校友情!”</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55届女同学亲如姐妹</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66年左右阎绪华到北京相聚。这是在八大处军区办公楼前的合影。照片中的三个孩子是赵老师的两个孩子薇薇、宁宁,及我的小妹妹,她和宁宁是同班同学。</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童年趣事—涂受群<br>小孩子的时候搞一些恶作剧是常有的事,比如不知是谁藏在宿舍楼的墙角抓特务,结果把王岱云校长给抓了。比如男同学抓个虫子吓唬女同学,一边子哇乱叫,这边哈哈大笑。比如刘延平不想早操跑步,对孙国强老师说来了例假……这些都没有出格。<br>有一件事如今想起来挺内疚。那时还在聚乐街住,每天9点熄灯,老师检查,违纪的,校长会在周一晨会上批评。我们宿舍熄灯了还在讲故事,受到梁康老师的批评。宿舍的人想报复梁老师。我们把们虚掩,在门上放一把笤帚,上面再放半盆水,大家七嘴八舌大声说个不停,梁老师在门外不停的咳嗽,我们也不理会,最后梁老师推门进来,突然门上的东西噼里啪啦掉下来,把梁老师的高度近视镜砸掉了,浇了一身湿,脸盆从楼梯上丁零当啷滚下来,惊动了所有的人。一屋子人笑的前仰后合,以为自己干的不错。事后当然挨了批。可是谁也没想到梁老师的眼镜摔坏了!体会不到老师的难处。如今自己也离不开眼镜了,想想儿时的事,想对老师说声对不起,都不知道上哪里去说了。老师对我们真宽容。</font></b></h1> <h3><br /></h3><h1>196?年在军区八大处赵庆珍老师家相聚。在老师家楼顶上的留影。</h1><h1>第二张照片左起:曹明新,谢名苞,张路安,陆启昌老师,阎绪华,郭培生</h1><h1>第三张照片左起:黄秀萍,葛玉金,赵庆珍,陆启昌,艾秀文,唐小玉(琳)</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88.8徐萍来石家庄和北京,与同学们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198?年在赵老师家楼顶上的留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1年卢龙到石家庄出差看望何平老师和谢老师,与同学们相聚。看!他们也爬上滑梯,在找当年的感觉吧?</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1992.10徐萍、刘福夫妇来北京在赵老师家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1992年春节后曹桂芝来北京,在陆老师家相聚。<br />1992.11我去庐山疗养,路过南昌,与徐萍相聚。老同学见面分外亲热。徐萍和刘福热情地款待了我,光是松花蛋就剥了一大碗。帮我买去疗养院的车票,把我送上车。以后又通过火车给我寄来双人的竹凉席,蜜橘和枕着睡的石板。徐萍,你的深情厚意我领了!</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年春节在赵老师家,李解民是赵老师的丈夫,其他人是阎绪华,张路安,姚仲璇(姚琳),卢萍(卢龙),谢名苞,黄秀萍,唐小玉(唐琳)</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1995.8李振海、高伍萍夫妇来北京,在总政黄寺东院花园的留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5.8在陆启昌老师家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7.2.10 赵庆珍老师家。<br>一日同窗一生情往。同学们在七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每年春节时的初四,北京的同学们会自动地来到赵老师家聚会,向老师拜年,向同学们拜年。每年这个时候,赵老师和李叔叔都预定下餐厅,准备好水果,等待着同学们的到来。大家在一起重温着小学时代的愉快经历,谈论各自的生活,工作情况。每年的这一天,老师家热闹非凡,充满了欢声笑语。外地的同学知道后,也会赶来参加这一天的聚会。</font></b></h1> <h3><br /></h3><h1>这次聚会较生的面孔是秦海聚,冀建军,陈新建,朱秀英。其他人都认得吧?</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7.2朱秀英来北京,在葛玉金家。<br>1997年夏天徐萍,葛玉金在滕王阁。</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7.9陈纯如来北京在总政黄寺东院花园</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1997.11我,阎绪华,葛玉金及艾建(我妹妹,都是七一人)去昆明疗养时,游大理洱海,石林,西双版纳。</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0.10.7肖琳琳来北京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0.11朱秀英来北京,与葛玉金,艾秀文,阎绪华在空军飞天楼相聚。到天安门和到延庆看冰灯。</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冯俊英在石家庄和老师同学的合影。那是她为河北广播电视局办研究生班时,白银英组织老师同学接待她时合影。她说:“那是我1956年离开石家庄后第一次回去,老师同学的热情,让我热泪盈眶……忘不掉浓浓的七一情!”</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4年五一放假期间,北京几个同学相约赴石家庄看望谢老师,何平老师和侯老师,在七一学校与石家庄市的同学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4.5.2曹桂芝与爱人一起带北京同学参观西柏坡留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参观西柏坡</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4.5.3到烈士陵园</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04年夏在赵庆珍老师家院内</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同学永远是一种牵挂。我们是同学,我们的家长是同事。家在石家庄时,我,葛玉金,张路安我们同住在高级步校的院内。家搬到北京后,我家住在西单李阁老胡同20号院(现在为力学胡同小学),又和黄秀萍,郭建平家住一个院。而家在军区八大处时我们家和赵庆珍老师又住在一个院了。就是退休了,我妹妹和孙振铎父亲还是一个干休所的。所以,不仅同学彼此相识,还熟悉彼此的父母。</font></b></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上学后,小我四岁的妹妹也从老家来到了石家庄。一次妈妈带妹妹到张路安家串门,路安妈妈费阿姨给妹妹做了挂面吃。回家不久,妹妹对妈妈说:"我还要吃线头。"她肯定是没吃过那么细的面条!因此把挂面叫做线头。这成了妹妹的名言,让我记一辈子!</font></b></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得知黄秀萍的父亲因病住院后,我们几个同学相约着,一起到天津看望黄叔叔。下面的照片是在天津秀萍家与其母亲的合影。</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2011年11月同学们欢聚在石家庄,庆祝母校恢复七一学校校名。<br />看到美丽整洁的校园和一座座新的教学楼以及不同寻常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我们无不为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讶,为母校几十年来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为曾是七一学校的学生而感到自豪!<br />看!这就是我们母校美丽的校园和一座座新的教学楼。</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庆祝活动中,我们55、56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情。同时拍了不少照片留作纪念。<br>这张照片的前排左起依次是白银英,王颖如,曹桂芝,孙老师,叶南方老师(叶姨),涂受群,王芬梅。后排左起绳振杰,李保国,刘淑奇,林主任(林东白)。其中王芬梅和绳振杰是53年毕业的。<br>后面照片彼此就比较熟悉,不一一列出姓名了。</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念七一</b>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6px;">---孙振铎</span></h1></h1><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 />六十年前同学友,<br />如今已经白了头。<br />少年情谊今犹在,<br />岁岁沉积山河厚!<br /> <br /><br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1年11月学校恢复七一校名时与谢瑞茹老师一起晚餐</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3年8月约着黄秀萍一起到阿尔山,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等地旅游</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5年春节李振海和高伍萍从保定赶来,参加每年初四的同学们在赵老师家的聚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2015年秋天,申斌的妹妹(也是七一的小校友)邀请在北京前三届的老校友相聚,回忆过去难忘的时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6年春节在赵老师家聚会,李振海与高伍萍再次赶来相聚,且还写了一首散文诗(见第二集),由冯俊英朗读给大家听,诗中饱含着对七一老师的深情。</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7.1.31春节在赵庆珍老师家聚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2017年春节在赵庆珍老师家聚会有感而发:<br>人生七十古来稀,<br>今朝已经不新奇。<br>八十九十成群在,<br>你我都是小妹弟。<br>黄昏夕阳无限好,<br>映得蓝天更美丽。<br>待到国庆一百岁,<br>我们再与老师聚。<br> ----孙振铎<br></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