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撩开厚重的棉门帘,大殿内灯光昏暗。片刻停顿,让眼睛适应一下这里的光线。向右看,玻璃展柜内,好似一盆盆火苗在跳跃。走近看,一块块瓷器碎片,精美漂亮。即使是残碎片片,仍是皇气儿实足。一一看下去,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雍正王朝……。仿佛就占在了景德镇御窑边,看见了御窑工匠,把稍有瑕疵的瓷器打碎丢掉,急得跺脚啊……。</h3><h3> 这里就是“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h3><div>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和“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同时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及斋宫开展。</div><div> 2014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珠山北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明正统至成化时期的地层,出土了丰富的瓷片。明正统至天顺时期,御窑瓷器多不署正规年款,因此,过去人们对这一时期瓷器的认识很少,甚至称之为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史上的“空白期”。本次发掘出土的正统至天顺时期的瓷器,不仅可以证明“空白期”并不空白,而且不乏质量精细的产品。像展品中的矾红彩狮纹盘、绿彩狮纹盘、斗彩绣墩、青花双狮戏球图绣墩等,均堪称御窑瓷器中的精品。</div><div> 2014年,在故宫博物院南大库清宫库房区域发掘一处御窑瓷器残片埋藏坑,出土了大量明、清御窑瓷器残片。这是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明、清御窑瓷器的残器埋藏堆积。在御窑瓷器使用地的考古发现与御窑遗址的发现相对应,使学术界认识到明、清时期御窑瓷器从生产始端到使用末端都处在严格的垄断与管控之下。展品中的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康熙五彩麻姑献寿图盘、康熙青花螭龙圆点纹折沿盆、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均出土于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其中,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珐琅彩瓷器,传世品中未见完全相同器物。台北故宫收藏一对黑地梅花纹盘,系清宫旧藏,与之相近,但又有所差异。雍正瓷胎画珐琅瓷盘的出土,为探索雍正时期瓷胎画珐琅器物的特点、重新审视传世器物品类,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div><div>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2014年以来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故宫博物院内考古出土的最新成果。这些考古新成果从未展出,属首次公开亮相。其中,景德镇御窑遗址2014年以来发现的部分遗物,不见于传世品和以往的考古出土品,具有填补御窑瓷器空白的重要学术意义。</div><div> 2014年,在御窑厂西侧、龙珠阁以南的发掘区域,出土了明代正德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包括花盆,渣斗,成摞的碗、盘等。这些瓷器的内壁和外底施白釉,已经瓷化。但外壁不施釉,是为了在涩胎上施低温釉彩,然后入炉进行二次焙烧。这种半成品,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是研究御窑釉上彩瓷器烧成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div> <h3>Sony∝6000拍摄</h3><h3>阿弥陀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