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 1313801
被访问 8003 收获赞 127 被收藏 42
扫码分享到微信
20
42
52
1968年—2018年,农村插队整整50年。我们当年一家的五个知青,约好了12月7号一块儿回“第二故乡”看了看。此次返乡的心情,既没有
2018-11-26
1968年12月7号,这一天我被销了南京市城镇户口,断了定量供应的米和油,没资格再升学再分配工作,转而换了个身份—淮阴地区洪泽县
2018-11-20
从南京下来,还未树立干农活的吃苦意识,却先酝酿起丰富农闲的小资情调。我们一户知青五个人,M带只笛子,想骑在牛背上吹一曲“牧
到西朱一年后,为我们知青命名的广阔天地,又迎来了南京的下放干部和下放户。他们为何也下来?同样师出有名:我们是“接受贫下中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儿时摇头吟诵,有口无心,直至插队干农活,才真正体味出诗中“辛苦”的苦
插队那会儿,返城和回乡都很难。南京回洪泽,车票好买,但人却明日拖明日,意愿迟迟归。洪泽回南京,那是归心似箭,可一票难求;
仁和公社中学操场,知青们一排排站着。今天集中开会,气氛严重,连找借口溜回城“啃老”的也被一个个喊回来,老老实实的。寒风中
插队两年后,上面“知识青年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高调还在唱着,但回城之门,还是隙开了一丝希望之缝。1970年,大学开始招收工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深秋夜晚,皓月当空,星星咋眼,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哼着那没有封面的,
七五年夏天,已是插队的第七个年头,日子过得太慢太慢。每天太阳公公迟迟不肯下山,总觉得洪泽时间至少要比北京时间晚几个小时。
该文集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