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年说鸡——饮食文化中的名人与鸡

四大山人

<h1><font color="#57a7ff"><b>鸡,古称德禽,又名烛夜。它在家禽中虽属小个子,但却是“元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鸡都是深怀好感的。清人陈洖子在《花镜》一书中对鸡作了高度的评价,说鸡具有“五德:首顶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见敌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br></b><b>在十二生肖中,鸡是唯一入选的禽类。中国的大陆版图形状沿变至当代,即为一羽栩栩如生的雄鸡。</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我国养鸡历史已久,最早是为了玩赏,以后即知鸡肉好吃,所以吃鸡是古已有之的习惯。而且鸡在我国菜肴中一向列为上品,作为祭祖、待客、节日、产妇、病后调补之用。鸡的烧法极为多样,又加各地的做法也不一样,因此列入菜谱的烹调法不胜枚举,素有“鸡八桌”、“无鸡不成宴”之说。人们与鸡有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餐饮美食中,名人与鸡的故事更为人乐于传颂。</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霸王别姬”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这是徐州老百姓为纪念秦末起义军领袖,灭秦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以及那位心系国运、大义凛然的绝代佳人虞姬而创制的这道菜,代代相传并流传至今。</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霸王别姬”原名“龙凤烩”,起源于西楚王朝的国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据民国初年的《大彭烹事录》记载:霸王在“开国大典”时,为虞姬娘娘设制“龙凤宴”。后有张三举人为之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环宇,疑是天九天。”</b><b><br></b></font></h1><div><br></div> <h1><b><font color="#57a7ff">“龙凤烩"即“龙凤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乌龟"(龟属水族,龙系水族之长)与雉(雉属羽族,凤系羽族之长),故引申为龙凤相会得名。现以鳖、鸡取代龟、雉。这道菜经世代相传至今,乃徐州名馔,近年风靡一时,成为喜庆宴会上不可缺少的大菜。</font></b></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鸡肉,用筷子一拨,鳖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软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兰芳连食两鳖,赞赏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侍者答:“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回味无穷。</b><b><br></b></font></h1><div><br></div> <h1><b><font color="#57a7ff">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前夜,汉丞相曹操亲率大军行至庐州(即安徽合肥市),突然卧病不起,只得在逍遥津暂作休息。这逍遥津本是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挥师激战东吴大军,威震天下的战场。眼看破吴在即,却群龙无首,曹操军中上下个个焦急万分。</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曹军在曹操亲自指挥作战过的“教弩台”下,日夜加紧操练。这天正演习时,忽有个庐州人献上“秘方”。随行军中的大厨师根据“秘方”,捉来一只斤半大小的当地“伢鸡”,配中药和好酒卤制后,送给丞相吃。曹操已多日不沾水米,强力支撑进食,但觉鸡肉味美无比,不觉食欲陡增,竟一口气吃下大半只鸡。</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以后,厨师连做三次,曹丞相都吃个精光,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此后,他行旅所到之处,必定专请厨师餐餐必备此鸡,而且不住地向人夸赞说:“真是美味逍遥鸡也”。</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合肥特产“逍遥鸡”因此出了名。后人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越做越好,广为流传开了,民间又称“曹操鸡”。如今的这种美食仍取合肥地产“伢鸡”制作,并配以天麻、杜仲及冬笋等十八种名贵药材香料,更配以曹操家乡的全国名酒——古井贡酒,所以风味特别,营养滋补价值极高。</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有趣的是丹麦首相访华时,曾兴致勃勃地畅游合肥逍遥津,他品尝“曹操鸡”后,大为赞叹美食名不虚传。香港船王包玉刚来合肥逗留时,也在“逍遥酒家”吃过“曹操鸡”,他还题词:“名不虚传,堪称一绝”以表示由衷的赞赏呢。</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清代袁枚在著名的《随园食单》中写道:“熟时不惟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br></b><b>赣菜有自己的特色,这源于江西深厚的文化历史,许多我们常见的经典赣菜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洪都鸡”就是其中一例。</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洪都鸡”,豫章名菜,由初唐才子王勃为答谢南丰厨师的真情而取名。唐上元二年(675年),王勃赴交趾看望父亲路过豫章,恰逢滕王阁重修落成,洪州都督阎伯屿于重阳佳节在阁楼设宴祝贺,厨师中有位南丰人,很仰慕王勃,想把南丰蜜橘献给他,无奈未到季节,此时发现厨房有一串橘皮,于是将干橘皮取下泡软切成丝,与鸡一起做菜。王勃品尝后大赞,取名“洪都鸡”。</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文人菜”一直以来都是赣菜中最大的亮点。江西的“文人菜”特别多,有来自于名人亲手制作的,也有名人为其取名而流传下来的,还有些是受到名人特别宠爱而广为流传的,如今这些“文人菜”已与旅游结合起来,让其背后的故事广为流传。<br></b><b>不仅是古代有许多传说,近现代也有,如“弋阳鸡”。</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抗美援朝时,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奉中央命令,率中央代表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朋友设宴款待慰问团,席上有道“红枣干蒸鸡”菜。回国后,邵省长将此菜告诉厨师,将红枣改为豆豉。后凡来邵省长家做客的同志都品味“豆豉干蒸鸡”,因邵省长的老家是弋阳县,和方志敏烈士是同乡,故人们将此菜取名为“弋阳鸡”。</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流浪鸡”也是江西地区的美食,历来都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此菜造型逼真,色美肉鲜,是上佳菜肴。说起“流浪鸡”的来历,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呢。</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元朝末年,社会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红巾军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逐渐形成了几支重要的起义军相互争夺势力范围的政治格局。公元1363年陈友谅60万大军和朱元璋20万人马激战鄱阳湖。陈友谅水军训练有素,又以大战舰为主力,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在连续战斗中,朱元璋连吃败仗。鄱阳湖一战,陈军大胜,使得朱元璋只有弃船登岸,寻求出路。</b><b><br></b></font></h1><div><br></div> <h1><b><font color="#57a7ff">连日激战,随行的军士已没有了多少,朱元璋一行人马早已是精疲力竭,行军十分艰难。好在军师刘伯温善于声东击西,他们甩开了敌军主力,逃到比较荒僻却相对安全的地方,暂时驻下歇息。可军中无粮,将士怨声载道。刘伯温只好派遣几个亲兵出外寻找食物,但附近却渺无人烟,怎么办?朱元璋肚饥难忍,悄悄地和刘伯温离开了大队人马,径自沿着羊肠小路向前摸索前行。走了没多久,却惊喜地发现荒坡中有间低矮茅棚,便急忙走了过去。</font></b></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茅棚外坐着一个老太。刘伯温十分礼貌地问候了一句老太,说明了来意,并掏出许多银两。老太见是仁义之人,不愿收受银两,反倒热情地让客人坐下歇息,自己去给他们准备饭食。原来老太家并没有现成的粮食,只有一群放养的小鸡。老太捉来几只稚嫩的小鸡,迅速除去鸡毛和内脏,放进烧开的水里连续烫了几次,然后快刀斩成鸡块,拌上许多自产的辣椒、大蒜,再撒些盐末,很快做成了一大碗鸡肉美食。朱元璋整整3天未曾正常进食,吃起来备觉鲜美无比。刘伯温也乐得一起分享美味,边吃边说好吃,老太听了很高兴。吃完以后,朱元璋和刘伯温给老太留下一些银两,便告辞了。有了美味果腹,朱元璋精神为之一振,回到残部驻地,又聚拢不少人马,重新杀出一条血路。</b><b><br></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大约经过几天的重整旗鼓,已有数万大军。在刘伯温火攻计谋实施中,一举大破陈友谅水军,将其几十只巨大舰船烧得殆尽。陈友谅退兵而去,朱元璋班师而回,后来终于彻底击破各路敌对势力,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b><b><br></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明太祖朱元璋后来回忆起鄱阳湖之战时,总是念念不忘老太的美味鸡肴。他派人重返故地寻找,虽然不曾找到老太的草棚,却夸赞说那是绝无仅有的“流浪鸡”。后来“流浪鸡”这一说法流传到民间,于是就有了“流浪鸡”这一美味佳肴。</b><b><br></b></font></h1><div><br></div> <h1><font color="#57a7ff"><b>宫保鸡丁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由于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广受大众欢迎。 “宫保鸡丁”是众人皆知的“名菜”,街边的小餐馆和高级大饭店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宫保鸡丁“泛滥成灾”,几乎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情形类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条。<br></b><b>不过也许你不知道,关于这道名菜还有一段悠远的故事。</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传统的菜系习惯把宫保鸡丁归为川菜,因为配料里有辣椒。实际上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宫保鸡丁真正的原产地是济南。别的鲁菜都是味重而不辣,却出了宫保鸡丁这个“异类”,这还要从清朝后期的山东巡抚丁宝桢说起。</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及类似菜肴,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成菜后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这位丁大人的纪念了。但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童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赞不绝口,到处称赞此菜绝妙。知县听说后,亲自到该店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称其为“东安子鸡”。这款菜流传至今上千年,成为湖南名菜。</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唐生智,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他家乡的“东安子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br></b><b>1972 年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子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还大为赞扬“东安子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还有一道湘菜名肴叫“左宗棠鸡”,这道菜其实跟左宗棠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跟湘菜名厨彭长贵有关。<br></b><b>彭长贵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沙坪农家,1918年生,12岁起就下厨学艺。<br></b><b>1933年时,他到蒋宋联姻的介绍人、民国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家帮厨,由于谭延闿讲究美食,谭家掌厨曹荩臣更被誉为一时无两的“天下第一厨师”,彭长贵拜曹荩臣为师,开始将湘菜发扬光大。</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谭延闿过世后,曹荩臣回到家乡长沙开设“健康园”餐馆,以正宗“谭家菜”闻名遐迩。彭长贵也随师父一同返乡继续学艺,成为曹荩臣四位嫡传弟子之一。<br></b><b>曹荩臣是谁?江湖人称“曹四爷”,是谭延闿的家厨掌门。<br></b><b>谭延闿是谁,不知道不要紧。但是你要记住一条,谭延闿家的菜,是民国时期北平最高级私房菜!<br></b><b>彭长贵最后也成了谭家的最后一位家厨。</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1949 年,彭长贵跟着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女婿陈诚一起去了台湾,担任了总统府的大厨,成为蒋介石、蒋经国的“御用厨师”。陈诚,有小委员长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浙江丽水青田人。<br></b><b>有介绍指,蒋介石曾说,“湖南有两个宝,一个齐白石留在大陆,一个彭长贵来了台湾。我和共产党平分秋色。”</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多年后,彭长贵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造的名菜“左宗棠鸡”。<br></b><b>彭长贵称这道菜诞生于1952年。当时国共对峙,协防台湾的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Redford)访台四天,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总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当时在厨界声名远扬的彭长贵掌厨。</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前两天,客人都很满意,第三天总要有些不一样”,彭长贵说,红烧、油淋与清蒸的做法都用过了,为让客人换换口味,他灵机一动将鸡肉切成大块,先炸到金黄半焦状,再下酱汁佐料,炒成一道新菜。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为何颇似东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鸡肉会以湘军领袖左宗棠命名?一则湘军善战,左宗棠乃清朝湘军大将军,人人皆知的湖南“常胜将军”,此乃遵循中国人以名人名命菜的传统;二则彭长贵说他是湖南人,做的是湘菜,表达了自己及其同袍的浓浓思念故土之情。</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上世纪70年代,彭长贵赴美开办“彭园”餐馆。机缘巧合,一次贝聿铭在“彭园”宴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吃过“左宗棠鸡”后赞不绝口。此事经《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大幅报道后,这道菜名气大增,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和《喜宴》中都曾出现此菜。</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后来,中餐馆争相学习“左宗棠鸡”做法。如今美国每年数十亿美元产值的5万多家中餐厅,几乎都提供“左宗棠鸡”,甚至有中餐厅征聘厨师,以“是否会炒左宗棠鸡”为考题。</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蒋介石很注重养生。早上起床必喝二杯白开水,吃饭时的例菜是一碗鸡汤、一份盐笋,还有酱瓜、黄埔蛋。<br></b><b>黄埔蛋就是炒鸡蛋,因为在黄埔军校,只有校长可以每天吃一个炒鸡蛋。据蒋介石的保健医生熊丸等回忆,蒋早餐特别喜欢吃炒蛋,这种炒蛋不是一般的炒鸡蛋,而是精工特别制作的,蒋介石命名为“黄埔蛋”。<br></b><b>这种特别炒蛋的起源是在蒋介石接受孙中山的委任,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期间,他节制饮食,不讲究吃喝,提倡吃“革命大锅饭”,但饭食简单也要保证营养,作为校长,蒋介石可以独享一个炒蛋的待遇,每天一个。</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黄埔蛋的做法是即炒又煎,口味是外焦里嫩,算是特别,由于蒋介石非常钟爱,还被列上接待外宾的菜单。上世纪50年代,台湾圆山饭店建成,成为招待贵宾的固定场所。宴请尼克松时曾上过一个黄埔蛋,以表示敬重。<br></b><b>蒋介石对于黄埔蛋的钟爱,除了感情因素,另外一个原因也是蒋介石吃肉很少,吃蛋也算是解馋与滋补吧。</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到了蒋介石的晚年,他身体已经不好,好几天都只能吃流食。等身体好转些的时候,侍卫开始为他做早餐,蒋介石的要求就是:“来一个黄埔蛋就可以了。”<br></b><b>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晚年时,宋美龄接受美国医生的建议,下令取消蒋介石的“每日一蛋”。这引发了内务科的争论,蒋介石也反对。宋美龄的理由是,鸡蛋胆固醇高,会引发高血压。她说:“中国人对肉和蛋的推崇是因为贫穷,其实在西方国家,真正有营养的反而是蔬菜。”</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在宋夫人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延续几十年的“黄埔蛋”也停了一段,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才趁机会解馋。<br></b><b>总的来说从饮食上看,蒋介石是个比较刻板无趣的人。但从养生的角度上,他还是非常成功的,其原则有七:</b><b><br></b><b>少食即饱,适可而止。</b><b><br></b><b>不吃甜食,适应淡菜。</b><b><br></b><b>拒饮浓茶,少沾腥辣。</b><b><br></b><b>不饿也食,及时进餐。</b><b><br></b><b>荤素搭配,菜色调和。</b><b><br></b><b>勤吃豆腐,远离痴呆。</b><b><br></b><b>芒果当茶,香蕉润肠。</b></font></h1> <h1><font color="#57a7ff"><b>这其中第三条的饮食习惯,正好与毛泽东“针锋相对”。但蒋介石也曾经爱上过辣椒,在重庆执政期间,也曾对辣上瘾,后来被宋美龄校正过来了。<br></b><b>蒋介石的“菜色调和”提法非常领先,与最近几年流行的“五色五养”很接近,蒋要求自己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黑色、绿色、白色、黄色、红色的食物。</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宋美龄从小在西方生活,接受西式教育包括西方餐饮文化,与蒋介石虽为夫妻,但多见于“同屋不同灶”。但她对中式餐食中的鸡看似乎也很感兴趣,抗战前期她曾在豫鄂之间的鸡公山用“粉皮焖鸡”招待客人。</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袁世凯胃口好,很会吃,餐具都是大一号。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他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咖啡或茶一杯,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餐外,外加4个鸡蛋。近60岁时他还能吃下整只鸡。袁世凯算得上是民国吃家的第一人,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还有三房朝鲜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等,也是有口福。</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张学良出身豪门,美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乐趣。因为母亲奶水少,张学良是喝米汤长大的。别的孩子在东院大厨房用餐,只有张学良跟着父亲吃小灶。</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1955年中秋,赵四小姐住院,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写信:“(中午)菜很好,烩海参、白斩鸡、炒牛肉丝、炒鱼片、炒白菜、鸡汤。我把剩下的杂烩吃了两次,我爱吃极了。十五的夜里有云,月色不好,小猫也未在家,大概找它的女朋友去了。”<br></b><b>从信中不但能看出他很喜欢吃鸡,还可读出他极具幽默的一面。</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梅兰芳每天必喝的是鸳鸯鸡粥。为了保护肺和嗓子,且因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吃”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的油腻东西。</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因出身乡下农家,从小母教极严,所以吃东西从不挑剔,认为“凡好东西都是家常的”,有什么就吃什么。</font></b></h1><h1><b><font color="#57a7ff">他少年时期到绍兴去读书,爱上了美味的绍兴老酒和绍兴鸡:“绍兴老酒有名,又越鸡极嫩。”</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绍兴的鉴湖水质特好,以此酿成的绍翼酒也特别甘美。至于绍兴鸡,又称越鸡,因为它黄羽、黄嘴、黄爪,而且重达八九斤,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九斤黄”。绍兴鸡吃营养丰富的绍兴酒糟长大,所以皮薄肉嫩,鲜美异常。</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鲁迅爱吃酱爆鸡丁、什锦蛋,且每顿饭必喝酒,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喝酒时烟不离手。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曾有人在报上画一漫画讥讽: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专程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这两个文学大腕都爱吃酱爆鸡丁,讲究的做法是要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用甜面酱。 </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 “叫花鸡”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此菜鲜香可口,肉质松软易消化,又有丰富的脂肪,是人见人爱的名鸡肴菜。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杭州时,常到名店“知味观”那里吃该店招牌菜“叫花鸡”。</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叫花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br></b><b>在食此菜时,打开泥壳,满屋飘香,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若配葱白、甜面酱进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区传统名菜,也是苏州三鸡之一,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关于叫花鸡的来历,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花子(乞丐),某天偶得一鸡,却苦无炊具调料,无奈之中,便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带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树叶堆成火堆,将鸡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叫花子大喜过望,遂抱鸡狼吞虎咽起来。正好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其中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当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br></b><b>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仍把这种烹制出来的鸡叫“叫花鸡”。再以后,这种做法被菜馆中的人学去,对其制法亦精益求精,并增添了多种调味辅料,因此赢得了众多食者的赞赏,名声远扬。苏浙一带以“叫花鸡”当家的菜馆,慕名来品尝者,常年络绎不绝。</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常熟王四酒家是经营“叫化鸡”菜馆的佼佼者,外地客人来常熟品尝此鸡后,赞不绝口,但也提出疑问,这样的美食为何取了一个不雅致的名字?其实,这是人们对“叫化”二字的理解不同。如果是叫唤的叫、募化的化,则是乞讨的意思,定属丐帮无疑;而叫与教谐音,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教、开化的化,就有劝人为善、移风易俗的作用。所以,有识之士、有知之人从不小看乞丐。</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明朝弘治年间,有一帮心高气傲的文人,一日上虞山饮酒赋诗,每有一人写了一首,众皆喝彩,恭维为当今“李太白的清平调”。此时来了一个乞丐,在旁掩口而笑。众文人道:“这个叫化子,我们作诗,你有什么好笑的?”乞丐说:“我笑你们既不懂诗,更不懂清平调。”这下惹了众怒,非要叫他说出个道理来。</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乞丐说:“自古可吟而不可唱者为诗,可吟又可唱者为乐府。李白的三首清平调,文采既佳,宫商又协,可吟又可唱。你们写的能唱吗?”众文人语塞。中有一人反诘道:“那么你会写吗?”乞丐说:“岂敢写清平调,诗还可以凑几句。”于是,那人以登高为题、上大人的上为韵,要乞丐写诗,好出出他的洋相。</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但见乞丐提笔写了“一上”,就放下笔,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不喝酒,我写不下去。”众文人递上一杯酒,让他喝了。乞丐又提笔写了“一上”,又搁笔,说还要喝酒。众文人又让他喝了一杯酒。乞丐再提笔写了“一上”,仍不肯写下去,死皮赖脸喝了第三杯,换行写的还是“一上”,说要把壶中酒喝光才能把诗写完。</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众文人见他写来写去只是“一上”两个字,如梦初醒,那叫化子是骗酒吃,压根儿写不出诗。但为了羞辱他,干脆把那壶陈年桂花酒都给他喝了,瞪着眼催他把诗写出来。那乞丐不慌不忙,在第一行添了一个“又”字,后面三行一挥而就,诗文为: <br></b><b>一上一上又一上, <br></b><b>一上直与青天傍; <br></b><b>等闲回首白云低, <br></b><b>四海五湖同一望。 </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诗文一气呵成,书法力透纸背,众人皆惊,抬头看时,乞丐已飘然下山而去。后来才打听明白,这个叫化子竟是玩世不恭的风流解元唐伯虎,特来常熟画虞山。见众人自命不凡,就乔装打扮成叫化子,凑个热闹,骗了一壶酒吃,后来画了一张《六如山人乞食图》,对众人也确实起了教化的作用。</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当时中国还处于国民的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拿什么来招听这些外国贵宾呢?于是中央政府就组织了一个名厨美食团,到访全国各地,就说:“我不要你鲍参翅肚,只要你好味,有地方特色,外国人吃不到的。”</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在他们来到广州时,其实没想到来清远,因为当时清远还归韶关管,又穷又落后,路差车差,可是当中有位同志想起自已有位战友是清远县洲心镇人,就想,我几千公里都跑过来了,不差这一百几十公里吧,于是就来到了清远洲心镇,也就是正宗清远鸡的产地。</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有朋自远方来,当然很开心,那位清远战友就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呼他。家里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两只鸡'项'了。<br></b><b>广东人很特别,鸡分得很细,有鸡'项',鸡公,生鸡,扇鸡,鸡'拿'等。在这里,要问一下大家,什么叫鸡'项'?</b></font></h1><h1><font color="#57a7ff"><b>你猜对了吗?其实这就是没生过蛋的小母鸡,普通话叫子鸡、童子鸡。</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为了保持清远鸡风味不变,在尼克松到达上海的当天,就动用了广州军区5架军用飞机运送了500只鸡到达上海。于是,清远鸡就成了我国的第一只“飞天鸡”了,还坐的是军用飞机啊!清远鸡也不负众望,尼克松一吃那个鸡,就说:“VERRY GOOD”,并问询起清远鸡的由来。于是,章翻译官就打开资料用她顶呱呱的英语来翻译了:“这个鸡是中国一个叫清远的粤北山区自由放养的走地鸡,清远山清水秀,养出来的鸡皮爽肉滑......”</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讲着讲着,突然就讲不出来了。你可以想像一下,当时有几十双眼瞪了过来,把翻译官吓得脸都青了。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周恩来总理,他素有急才之称,连忙走过去一看,原来,那个翻译官就讲到刚才考大家的问题上,鸡'项'的项字。</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因为当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材料,而广东人不但有自已的语言,还会自创文字,什么鸡'项'的'项',鸡'拿'的'拿'等,那些词义在中国的新华字典上可是查不出来的,那个北方的翻译官当然就不明白了,鸡什么的呢?何况,就算是知道那个字词,也不懂得如何翻译,因为英语上这方面的语汇就更少,当时就把那个翻译官难住了。</font></b></h1> <h1><font color="#57a7ff"><b>周总理一看就笑了,那为什么周总理会知道这呢?可别忘了他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教,在广州长达数年之久,对广东的风土人情相当熟悉了。<br></b><b>他一看就笑着对尼克松说:“你真幸运,你把我们清远一个公鸡的未婚妻吃掉了。”尼克松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美国的鸡没那么好吃,原来是要吃人家的未婚妻。<br></b><b>一句话就把所有的人逗笑了,也把清远公鸡的未婚妻捧红了。</b></font></h1> <h1><b><font color="#57a7ff">“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是一句民间谚语。从本意看,“食在广州”是指粤菜精致美味,食之堪称天下一大享受。广州的知名菜肴光鸡类就有很多名品,如太爷鸡、东江盐焗鸡、茅台鸡、文昌鸡、瓦罉花雕鸡等等。文昌鸡现已属海南省,海南鸡饭东南亚华裔特别喜爱,我去新加坡也多吃这,咖哩、榴莲味的餐食不太喜欢。</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三杯鸡、贵妃鸡、棒棒鸡、胡椒鸡、大盘鸡、可乐鸡、口水鸡、沸油鸡、香酥鸡、辣子鸡、锅烧鸡、葱油鸡、小鸡炖蘑菇……等等等等,一只鸡在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手里犹如万花筒,演变为一道道美食。中国料理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菜肴的总称。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当今遍地洋品牌鸡的情形下,中国鸡当如何再振翅高飞?</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网采素材 谨致谢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