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饺子的故事</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r></h1><h1>中国人常说:舒服要数倒着,好吃要数饺子。这话一点不假。饺子是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br></h1><h1>逢年过节,亲友来访,改善生活都常常将饺子作为上佳食品摆上饭桌。那亮晶晶的薄皮儿,香喷喷的大馅儿,令人垂涎三尺。 <br></h1><h1>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吃顿饺子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了。只要是你愿意做,天天都可以吃饺子。猪肉的,牛肉的,羊肉的,三鲜的,韭菜的,白菜的,芹菜的,茴香的,五花八门,随心所欲。 </h1><h1><br></h1><h1>但是,你们一定没听说过,更没吃过马肉馅儿的饺子吧。 </h1><h1>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个有关饺子的故事。</h1><h1></h1><h1><br></h1><h1>1970年的夏天,是我下乡后的第二年。 <br>那天早上,外面下着大雨,我们没有出工,这是我每天都期盼的日子。刚好生产队里死了一匹马,我们每人分到了两斤肉。自从下乡也没吃过饺子,所以,大家都同意用马肉包饺子。 </h1><h1>我们把马肉剁成馅儿,在自留地摘来了西葫芦剁碎和肉馅儿拌到一起。什么葱啊,姜啊,花椒,大料,酱油,醋…… 统统没有,唯一的佐料就是咸盐。 </h1><h1>和好面,调好馅儿,大家七手八脚包了起来。 <br>包着包着,馅儿里出了汤。原因是西葫芦事先没有用盐出出水。馅儿稀溜溜的没法儿包,于是,我们就用笊篱把干的捞起来继续包。 </h1><h1>唯一的一点盐味儿都跑掉了,饺子的味道可想而知。</h1><h1></h1><h1>那时候,饥肠辘辘的我们哪里想到那么多,只想赶快包完,煮熟开吃!热热闹闹,稀里糊涂地包完了饺子,烧火的,加水的,满屋的人都在期盼着饺子出锅。每天的糜米饭就咸菜,饺子对我们来说真好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h1><h1></h1><h1>饺子熟了。你一碗,我一碗,他一碗;左一碗,右一碗,再来一碗。</h1><h1></h1><h1>风卷残云……</h1><h1><br></h1><h1>两大碗饺子下肚总算止住了饥馋,我心里默默地数着40个。知青组里有个男生叫赵彭,说:我一个大男人吃两碗,她们小丫头也吃两碗,不像话,我再吃一碗。于是,又盛了一碗并且数了数15个,大吃起来。 </h1><h1>我也不服气,说:小丫头怎么了,你能吃我也能吃。于是也添一碗15个。吃到12个时我撑的再也吃不下了,一共吃了52个。</h1><h1></h1><h1>赵彭吃完了那15个饺子,用筷子敲着饭碗庆祝胜利。</h1><h1>我输了,但虽败犹荣! </h1><h1><br></h1><h1>奇怪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想不起来那顿饺子到底是什么滋味儿。只知道当时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马肉馅儿饺子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一直弥漫在我的心里。</h1><h1>至今…… </h1><h1><br></h1><h1></h1><h1>这段关于饺子的故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每逢吃饺子它便成为家人的一段“佳话”津津乐道,成了节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h1><h1><br></h1><h1>52,这个令我难忘的数字。</h1><h1></h1><h1></h1><h1><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我2008年写的一篇回忆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刊录在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则,与大家同庆小年快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则,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农历腊月2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