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2015年的一段文字,翻将出来,作了这篇美篇的开篇语。时间逝去,心境变幻。或有感触,待之他日。)</h3><h3> 2017年1月18日</h3><h3><br></h3><h3><br></h3><h3> 2014年8月,我决定要系统临一遍欧阳询、欧阳通的存世诸碑。忙忙碌碌,停停走走,到12月底。先后临完了九成宫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h3><div> 临虞恭公碑,因工作忙,不时的间断,费去了三个多月的时光。又因为我选择的是岭南“潘氏海山仙馆藏本”,这是一个翻刻本。临到中途,觉得清人气息太浓,几欲作罢。后来想,凡事开了个好头,却没个结尾,心里总觉得欠着什么似的。即便是翻刻,也是古人精心而为,也有可取之处。于是临的时候,更多地注意把九成、化度的笔法气息与此碑相融,想着让临作更古朴一点。想是这样想,手不应心,功力未淳,做来效果却不是很好。</div><div> 专一与博取,永远是矛盾的。学习的每个阶段,专一还是博取,只能选其一。历史上,诸体皆能者,比比皆是,但更多的人,只擅长于某一种或两种书体。从学习来讲,常常有人自称,自己遍临百家而融会贯通。但你一看他写出来的字,又往往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div><div>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书法票友而言,随手翻阅,遍观百家,力所能及,也自得其乐。但遍临百家,则时间、精力与才力,皆不可行,唯一的办法,只有做老实人,下笨功夫,认真把欧阳询父子留在人间的帖子都临一临,至于效果怎么样,路能走多远,哪管得了那么多。我相信一个道理:功不唐捐。管他真假,全拿过来,一路只管临,只管埋头写,时间一久,如果你又还不算太笨,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的狐狸尾巴,终究会慢慢被揪出来。</div><div> 缘专一而求精深。以欧体为例,其实也不外乎四个字——上下求索。上者,由欧阳溯源,循北碑,追二王。下者,沿欧风一脉,顺流而下,举凡习欧有成者,如永瑆、林则徐、黄自元,及至当今的卢中南、田蕴章诸家,只要你看得顺眼,都看一看,写一写,不是坏事儿。</div><div>“上”也好,“下”也罢,如以欧阳为宗,当时时把“上”或“下”的元素拿来,时时与欧书印证,天长日久,会慢慢从古人的藩篱中走出来,会慢慢发现自己的面目与性情在哪里,会慢慢臻于化境。当然,也会慢慢地,觉得写字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儿,三天不写,心痒难熬!</div><div> 也许这会很难,但至少得明白,路得这么走。</div><div> 字,须用“心”来写。有心,就有静气,就有快乐,就能坚持。至于效果怎么样,路能走多远。不要想!也不宜想。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想起王阳明的几句话,心里便很有些安慰。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div><div> 很多时候,怎么做,我们管得了。做得怎么样,确实管不了。不去管的时候,说不定做得更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