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映像

王康

<p>  海南中学,一个教书育人既神奇又普通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批批优秀青年聚集在这里畅谈理想、勤奋工作。在海中,他们度过多少不平凡的岁月,尝过多少甜酸苦辣,为琼岛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p><p> 他们的子女后来尊称他们为“海一代”,又自称为“海二代”。如今的“海二代”已像父辈希望的那样,在神州大地,大洋彼岸,都成为了栋梁之材……</p><p> “海二代”对 “海一代 ”平凡而高大的身影有着深深的敬仰,对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和昔日童年的小伙伴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眷恋。如今,他们欢聚一堂,想当年、忆往事、回忆着童年时那说不清的梦……</p><p><br></p> <h3>  建于1933年的琼海中学校门,已成为海南中学的标志性建筑。</h3><div> 曾经有位叫小敢的 “海二代” 歪着小脑袋提了一个谁都不会问的问题 : “ 这个琼海中学与琼海县的琼海中学有关系吗?" 有答道: "没有什么关系,琼海县没有琼海中学,只有加积中学。" 小敢眨巴着大眼睛 :"哦!怪不得文昌有文昌鸡,琼海没有琼海鸭,只有加积鸭 。"旁者大为惊叹 :"小脑瓜真好使!"</div> <h3>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的校门。</h3><div> 校门上的对联是: </div><div> 大破资本主义,大立共产主义。</div> <h3>  1957年</h3> <h3>  1963年</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font></h3> <h3>  1983年</h3> <h3>  对比之下,新校门宽大了,但顶不一样了,门上图案也有所差异!</h3><h3><br></h3><h3> 走进校门,有一棵枇杷树(榄仁树)像卫兵一样站立在一旁,她见证了海南中学的历史和发展!</h3><h3>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会看到一些退休的 “海一代" 聚集在这棵枇杷树下闲聊、观看过路的行人和车辆。</h3> <h3>  海南中学校徽,由 “海二代” 云建海(乳名:弟弟 didi )设计于1993年。</h3> <h3>  鳯棲堂——是目前除校门外唯一保留下来的老海中建筑物,是海南历史上第一间中学招待所。编者父亲1954年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来海中工作,第一天就住在鳯棲堂。</h3> <h3>  鳯棲堂建于1934年9月,是海南文昌籍华侨韩裕准、韩礼初两位先生捐资修建的,以其先人韩鳯棲之名命名。</h3> <h3>1935年的鳯棲堂</h3> <p>  鳯棲堂占地面积约275平方米,长八十英尺,阔四十四英尺,地基高三英尺,檐高十六英尺,脊高二十七英尺,四边走廊,各阔九英尺,上有天花板及瓦面两层,前阶一连,后阶二连,四周栏杆。堂之内部分为五间,中间三间,为宽准堂、裕准堂、恭准堂。东边一间为敬准堂,西边一间为拔廷堂,该建筑屋顶铺盖绿釉瓦,重檐,黄壁朱柱,仿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式样,内部水泥天花板及石拱门窗等仿西式建筑。其建筑融会中西建筑艺术特色,建筑形式独特精美。</p> <p>  下图是八十年代的鳯棲堂。</p><p> 鳯棲堂是"海二代"经常玩耍的地方。但笔者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前,有人告诉我一个秘密消息,海中的老师在凤栖堂免费为海中的历届学生上复习课,由于自己只有小学毕业,自知基础不行,得抓住这次机会不可,当时在海口罐头厂做临时工,下班后骑着自行车直奔海中,但也只能在鳯棲堂的窗外趴在窗边伸长了脖子听个十分钟。</p> <h3>  后经多次修缮,现在只能用 "旧貌换新颜" 来形容了!</h3> <h3>  “海二代" 的每个小朋友都爬过的鸡蛋花树。</h3> <h3>  经常爬鸡蛋花树玩耍的有这群小朋友,他们也喜欢吃 “日本豆" 和 “枇杷" 。</h3><h3> 海南中学(含海南师专)幼儿园小朋友合影,编者就是"毕业于"海南中学幼儿园。</h3> <h3>  牛蹄豆树,小时候大家不知其学名,只知道它是“日本豆树"或“刺树"。它的果实成熟后可食用,微甜,有点涩,果肉颜色非常漂亮,有桃红、粉红、还有白色的。树枝上长满刺,很少有人攀爬。</h3> <h3>  可怜的牛蹄豆树,不知啥原因,是台风?是病虫害?!许多主枝杆都被锯掉了,有的甚至拦腰砍掉!儿时那枝叶繁茂 、粉红的豆子挂满树的记忆已难寻。</h3> <h3>  "日本豆" 是我们 “海二代" 童年的免费零食。</h3> <h3>  可惜,不知啥原因,现在的“日本豆树"已经不长豆了。</h3> <h3>  正对鳯棲堂门的这棵牛蹄豆树,由于主杆下方有个大树叉,经常有"海二代"的小朋友在树叉上玩耍。</h3> <h3>  新工字楼的装修,参考了鳯棲堂的风格,古典和谐。</h3> <h3>  红棉花开了!</h3><h3> "海二代"旅美教授黎学锋博士回忆: 就是家门口的那棵红绵树,我曾经想爬上去,就是它的刺太扎人,没能上。</h3> <h3>  大 “枇杷树" 下,就是我们的幼儿园,也是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们,在夏日炎炎中的消暑乐园。记得树下有两条石头长凳,烈日下光膀子睡在上面,就是当年我们的冷气机啊!</h3> <h3>  榄仁果也是 “海二代" 的免费零食。当时大家都称之为枇杷,果子成熟后为橙黄色,香、微甜,但较涩,但核仁很好吃,只是太小。</h3><h3> 榄仁树的叶子宽大肥厚,枯叶是烧水煮饭的好燃料。所以枯叶早就被 "海二代" 拾走,用不着工友来打扫。</h3> <p class="ql-block">  原来一进校门,正对着的就是由钟衍林校长亲自设计施工的雨亭楼。雨亭楼后面是工字楼。两座楼之间是花园,还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长满金竹。花园里各种蝴蝶、小鸟飞来飞去,有一种叫" 刺心鸟仔" 的小鸟特别小,能站立在花朵上! 可能50后才有印象的雨亭楼,雨亭楼是由祖籍文昌的热心教育事业的华侨周雨亭先生独资建造。楼梯和楼板都是木结构的,二楼是各学科办公室,一楼也有少量教工宿舍。楼顶前方有一个大时钟,是当时海中一景。</p><p class="ql-block"> 陈多余在《钟衍林传略》中为人们描绘了当时琼海中学的容貌:位于学校中心的,是办公楼即雨亭楼。在办公楼的楼上设有会客室及教员住室,其楼顶天台,可望见大海。楼前设标准钟大如轮,五百步外,可辨时刻,这是府城历史上的第一座钟楼;图书馆分为上下两层,藏书约两万多册,是当时海南最大的图书馆;位于办公楼后面的华侨大厦(编者注: 工字楼),是当时海南最宏伟的教育建筑;礼堂分两层,上层为半楼式,全部可容纳千人,是当时海南最大的礼堂。</p><p class="ql-block"> 记得约三岁时,有一次潘云老师让我去雨亭楼前看几点钟了,我去了,但不懂看,只能在楼前等,问了过路的学生才返回告知。</p><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老海中建筑已经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的海南中学扩建中被先后拆除,即便鳯棲堂还有幸保留,却也因几次翻修而难寻昔日容貌。</p> <h3>  这棵大榕树旁有一口水井,是除手压机井外的唯一的水井。水井旁边建了一座6~7米高的方形水塔,定时抽水供给全校各生活区的蓄水池,每天两次,每次约一小时。</h3><h3> 后来,有了自来水,生活区的蓄水池也就废弃了。年纪稍小的"海二代"总是不明白,这些池子是作何用的。</h3> <p class="ql-block">  西区学生宿舍区,不知为啥,以前取名叫“西斋",现在是篮球场。以前"西斋"这个地方,有“两多”,老鼠多和蚊子多!近日编者去那儿逛了逛,发现蚊子还是很多!</p> <h3>  值得怀念的胡文虎体育馆,座南朝北。 </h3><h3> 1934年,胡文虎(万金油大王)应当时私立琼海中学校长钟衍林之邀,来到学校考察,随即慷慨捐资一万三千光洋,修建琼海中学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等,当年体育馆设计者许民辉曾赞之曰:“现广东未有如此规模之体育馆,有之乃自贵校始。”</h3> <h3>  左侧看台的位置是原胡文虎体育馆。</h3> <p>  操场东侧看台黄色部分的位置,以前有一小舞台。记得当年有位唱歌老师(以前音乐老师常被称为“唱歌老师”)站在小舞台上指挥全校师生高唱:“要古巴要古巴,不要美国佬……”。</p> <h3>  " 运动增强人民 " 六个字的位置就是下面老照片(胡文虎游泳池) 的位置。</h3> <h3>  胡文虎游泳池,是高出地面的游泳池。但记忆中从五十年代开始,池里从来就没有水! 更不用谈游泳了。由于墙体修得酷似古城墙,许多小朋友都称之为 “碉堡”。</h3> <h3>  现在 “胡文虎游泳池”六个大字已重写,字体似乎已改变,黑色粗字的下方镶嵌着一块石碑,刻有文字:“胡文虎游泳池旧址系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于1935年捐建给琼州教育事业的体育运动设施之一。为了弘扬胡文虎先生关心教育、热心公益、爱国为民的崇高品格,特立此牌,以示后人。落款为“海南师范学院立”。</h3> <h3>  新建的体育馆,座西向东。</h3> <h3>  新建的体育馆北面。</h3> <p>  1967年由 "海一代" 王时濯老师(编者父亲)栽下的木棉小苗,如今已是枝叶茂盛、高耸入云。2014年被标注上: 树龄 100年,并定义为“古树”,问了,说是砖家鉴定的!按二维码一扫描,大吃一惊,树龄: 108年!呵😜</p>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海南中学农场的地方,现在是海南中学初中部。当时的农场,每天下午都能看到许多学生在劳动,不少教师和家属也在边上开一小块"自留地" ,种些番薯和蔬菜。编者的奶奶就在这里开垦了一小块菜地,种了不少蔬菜。</p> <h3>  通往海中农场(现为海中初中部)的路。</h3> <h3>  海中初中部及东侧那块地方,是海中农场,甘庶园生产二队的农田,以及一个称为 “无线电监测站" 的神秘单位的地盘。这个神秘的单位,完全掩隐在一片树林里,周围有不少高耸入云的“天线”。‘’ 海二代‘’ 旅美数学家黎学锋博士回忆 : 小时候对这个单位充满好奇心,还在午休时间孤身进入一次,一个人也没遇上,就是简单的几栋房子,十分失望,但更加好奇,觉得真家伙都在地下室里!<br></h3><div> 这个神秘单位现在挂着国防科工委的“海南电波观测站"的牌子,好象位置向南挪了一些,天线更高了。</div><div> 二队的地现在仍是一片菜地。</div> <h3>  " 燕式平衡" 。1974年,符维宁代表海南少年体操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少年体操比赛。<br></h3> <p class="ql-block">  1998年,旅美 "海二代" 吴雷博士、吴蔓华博士兄妹回琼,邀请部分 “海一代" 和“海二代" 聚会。照片为:住在南边平房(即现在教工宿舍楼3栋的位置)的几个小伙伴。</p><p class="ql-block"> 海中南面的围墙之外,就是甘庶园生产二队的耕地,还有两个鱼塘。小伙伴们常到二队耕地捡番薯漏(类似拾麦穗),然后就地炮制烤地瓜。</p><p class="ql-block"> 当年靠东南角的围墙外,是二队的养奶牛的牛房。大家常买二队的鲜奶,有时需要爬梯子翻墙才能买到刚挤的鲜奶。买回的鲜奶,还要用纱布把牛毛过滤煮开后才能喝。不过,这可是一辈子喝过的最鲜最美味的牛奶。</p> <p>  著名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海二代”陈海教授应孙中山大元帅府之邀创作的油画《忠诚国父知》。主题取自于佑任先生给陈策将军的题字“忠诚國父知”,人物自左至右:蒋介石、孙中山、中山舰舰长冯肇宪、陈策。该油画现永久陈列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p> <h3>  状态 No.4 100×80cm 1996</h3> <h3>  陈海作品选</h3><h3> CHEN HAI HIS ART AND WORKS</h3><h3>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h3><h3> " 风景人体化与人体风景化 “ 是陈海教授的重要风格和技法待征之一。这种效果是奇特的,一种无法说清的视觉性感都异常强烈地呈现在画面上,让观众在观赏时,既无所适从,又无法逃离!</h3> <h3>  状态 No.123 100×80cm 2012</h3> <h3> 2003年由李朝、李木(李小木)、李紫祖孙三代海中人在海中80周年校庆晚会上朗诵,应景的诗句,特殊的身份,给现场的省、校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  从海中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海中报告大厅里的专家。著名主持人李成(李小木),小时候最乖乖的小朋友。</h3><div>  在传统媒体算不上景气的当下,一档名叫《百草园》,面向青少年的电台节目自1989年创办以来,却持续红火了28年,颇令人感叹。</div><div>  无论城镇乡村,问土生土长的70后、80后海南人,大多听过《百草园》,不少人甚至说“我是听着百草园长大的”,百草园几乎已成为那一代海南青少年的“青春记号”。</div><div> 《百草园》的创办人和主持人就是“海二代"李成(李小木)。</div><div> 2014年5月,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的李成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一位来自主持行业的获奖者。</div> <h3> 朗诵诗:你是一棵大树</h3><div> ——献给海南中学八十周年校庆</div><div> 李木</div><div>一、李紫朗诵</div><div> (孙女 海中初一新生)</div><div>你是一棵大树,</div><div>你的年纪就是我爷爷的年纪。</div><div>仰望你高大挺拔的身姿,</div><div>我心中充满 敬意!</div><div>你历尽沧桑而容颜不老,</div><div>你枝繁叶茂撑开一方美丽天地;</div><div>古铜色的躯干,翡翠般的绿叶,</div><div>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累累果实挂满树枝,</div><div>看,还有许多的鸟儿飞来了,</div><div>在你的树荫中欢歌起舞做游戏……</div><div>啊,这不是童话,你比童话更神奇!</div><div>“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div><div>这句话已在我和同学们心中铭记!</div><div><br></div><div>二、李木朗诵</div><div> (原海中老师,在省电台工作,李紫父亲)</div><div>你是一棵大树,</div><div>你的年纪就是我父亲的年纪。</div><div>八十载春夏秋冬,</div><div>走过多少辉煌,也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div><div>曾记否?</div><div>工字楼前,胡文虎体育馆里,</div><div>一群群带着红袖章的学生在批斗他们的老师,</div><div>那被五花大绑受尽凌辱的人中就有我的父亲,</div><div>而童年的我只能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div><div>夜声人静,悲哀与恐惧向我袭来,</div><div>我分明听到你也在伤心叹息!</div><div>噩梦醒来是早晨,</div><div>十一年后,风华正茂的我成为你麾下一名教师,</div><div>爱学生,爱讲台,爱校园,</div><div>我爱这块让我百感交集的土地!</div><div>时间又过去二十年,</div><div>如今我携着父亲、带着女儿来赴你的盛会,</div><div>祝贺你的华诞,说不尽千言万语。</div><div>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div><div>海南中学,我爱你!</div><div><br></div><div>三、李朝朗诵</div><div> (原海中教导主任、离休干部、李木父亲)</div><div>你是一棵大树,</div><div>你的年龄就是我的年龄。</div><div>与你称兄道弟我不敢当,</div><div>但我们确实是在八十年前一同来到这个世上。</div><div>伴着开国大典的礼炮,</div><div>我随解放大军从北国走到了海南,</div><div>于是有了一段与你朝夕相处的时光:</div><div>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酸甜苦辣都品尝。</div><div>在你的史册中,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标点;</div><div>在我的人生中,你却是一曲华彩的乐章!</div><div>八十岁的我,已人到老年;</div><div>而八十岁的你依然青春焕发,豪情万丈!</div><div>望着那一张张年青的脸庞,</div><div>看着这日新月异的校园,</div><div>听着一个个叫人振奋的喜讯,</div><div>我也心潮难平,老当益壮!</div><div>我要高声朗诵诗人何其芳的诗句:</div><div>“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div><div>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div><div><br></div><div>四、尾声:祖孙三代朗诵</div><div>你是一棵大树,</div><div>树上挂着八十颗明亮的星星,</div><div>树上挂着八十轮皎洁的月亮,</div><div>树上挂着八十个灿烂的太阳!</div><div>你的昨天,令人敬仰;</div><div>你的今天,令人欢畅;</div><div>你的明天,令人向往!</div><div>啊,点燃八十支红蜡烛,</div><div>唱起生日快乐歌,</div><div>把我们衷心的祝福献上:</div><div>祝你根深叶茂,永葆青春,</div><div>祝你鲜花盛开,桃李芬芳!</div> <h3>  2016年12月24曰,旅美 “海二代" 哈佛大学陈玲玲博士回琼,张俊(乳名: 九三)主持召开 "海二代” 欢迎会。会议选举符维宁(乳名:阿二)担任驻琼 “海二代" 秘书长。会议建议 "海二代" 们尽快加入由司徒力为群主的 "海二代" 微信群。<br></h3>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父亲被他的学生五花大绑、挂着大牌、戴着高帽,在海中校园中游街、关押牛栏……</p><p class="ql-block"> 刚过12岁生日的我,由于父亲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被剥夺了上中学的机会,被强迫独自下乡到大致坡公社,成为全国可能年龄最小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当时看到同龄的小朋友能在海中上学,自己心里只有羡慕和自卑!</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前有不少海南中学老三届学生找父亲指点,我当时不理解,老是想起文革时父亲被他的学生五花大绑戴高帽的情景。父亲却告诉我:"不要老想文革那点事,他们都是好学生,那时他们小不懂事。你要向他们学习,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 </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每个学生到我家时,都会深深向父亲鞠一躬!</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意识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道理,这时,父亲还会责怪他的儿女吗?!</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顺利考上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数学专业。那年,广东省包括本科、专科、中专在内,录取率仅为1.63%,可谓百里挑一。据说,我的高考作文还是海南第一名!而且数学考了满分!父亲那年参加了高考评卷,得到消息后骑自行车直奔我的工作单位海口罐头厂,那天是我多年来见到父亲最灿烂的笑容! </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我的同事说,他高考时读过的高考范文中就有我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还有幸成为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生校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校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师校徽</h3> <h3>  2004年春,北京一位首长为我写的一首诗。发表于《中国支付清算》和《檀歌诗集》。<br></h3>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的编者,其他(除右一海南体委教练王胜才外)是一起下乡的大哥哥,左一(谢安比)77级海南师专毕业后任海南中学老师。</p> <h3>  2013年11月1日,海南中学建校90周年之际,70届初中、72届高中部分"海一代"和部分“海二代"聚会留影。照片的学生中就有“海二代“ 张俊(九三)、邓向群(阿三)、陈玲玲、韩子劲、符维宁(阿二,客串)、符丹宁(三姩)。</h3><h3> 陈玲玲博士回忆: 那年校庆回海中到处转,路上遇上韩伟光老师聊起来,后有不少学生加入,我说韩老师是我初中班主任,韩老师则指着我告诉大家,陈玲玲的父亲陈新泰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学生们都惊讶不已。</h3> <h3>  在广州的部分 "海一代" 聚会照片</h3> <h3>  本美篇所用校园近期照片均为编者拍照,其他影照如历史图片和聚会合影等来自互联网和“海二代"提供。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