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回忆

陶有文

<h3>  和战友一起回忆(随笔)</h3><div> </div><div> 这一阶段,老部队的老战友们不断在交流回顾部队时期的生活,非常投机,也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div><div> 我们这支老部队,经历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平时期建设和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涌现出不少先进模范。走出来不少师团干部。我们入伍的那个年代,部队确实艰苦,但很活泼,团结紧张,士气高昂。记得74年冬参军时,部队一直连续好几年,伙食费每人每天0.45元,施工再加0.1元,各个连队有个生产班,种些菜养几头猪。主粮是面粉、大米、粗粮(小米、玉米面等)各占三分之一。那时粗粮口感很差,辅食多为大白菜,大萝卜,土豆,肉类和油水很少。南方兵对发糕、窝窝头咽不下去,每次吃得少,或者把窝窝头发糕拧碎,用稀饭吞下,时间长了,容易得胃溃疡或者急性胃炎,不少战士经常胃痛,吐酸水。胃痛时,没有什么高招,卫生员多是开上阿托品止疼药或针灸。大概到了1977年,伙食费每天每人提高到0,49元,生活依然没有多大改观。直到83年后,干部收入和战士津贴以及伙食费增加幅度稍微大些,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在当时那样艰苦环境下,部队训练,学习,施工任务很繁重,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思想政治工作好,干战意志顽强。那时战士津贴第一年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第六年起20元。当时,我入伍下到老连队时,见到班长每月津贴是15元,羡慕死了(78年初我提排长,行政23级,每月52.5元,缴上15元伙食费和几毛钱党费后,那真是觉得收入非常可观)。那个时候,战士是扎帆布腰带,上衣是俩个兜,干部扎人造革腰带,着四个兜上衣。到了1978年春战士才换成人造革腰带,布衣陆续换成了的确良和迪卡外罩,感觉挺精神。</div><div> 76年春,组建军高炮团五七炮营时,我们一连、二连由泰安200师调来,三连由201师调来,四连由本团三七炮营高射机枪连改编的。当时团长是王佐文,他是全军模范连长,受到军区首长和毛主席接见。76年9月毛主席逝世时,全军进入一级战备,那次战备,是我到部队以来,第一次遇到最紧张的军事行动。连长,指导员和副连长那天去团里开会部署任务。平时活泼和蔼的副指导员陈春亮在连队负责值班,突然接到预先号令,立即转入一级战备,他沉着指挥,手拿指挥枪(火炮阵地指挥员枪支,可控制连队火炮射击),各班排全副武装,火炮就地放列,弹药按一个基数装载。不一会连长指导员回来,全连做好摩托化开进准备,去哪里不知道,但是按照战略预备队任务区分 我们知道肯定向北行军,对付苏军。</div><div> 1979年初春那次的临战训练情景还在眼前。当时我们67军高炮团200多名干部集中在礼堂,听取了军长陈新华(从青岛警备区司令员调到我们军)关于中越前线态势报告,他还说到了给军委总部和济南军区首长写了报告,请求全军将士去云南参战,后来军委和军区考虑我们军是战略预备队,主要作战对手是苏军,作战方向是华北的保定 石家庄 宣化和内蒙以及东北方向,所以没有批准我们军去参战,但是批准从全军抽调约3000名骨干补充到昆明军区。</div><div> 团,营 连立即准备,当时我任一连四排长近一年,排里4个班,每个骨干和战士基本情况和军事素质是熟悉的,连队确定我们排抽调一名战斗骨干去前线。各位班长副班长都报名了,有的还给连部递交了血书坚决要求参战。最后反复考虑,认真斟酌,经连队十几名排以上干部的党支部委员研究决定,让军事技术、政治表现、组织能力好的10班长孙春玉等数名骨干参战。孙班长是75年入伍的,山东金乡人,表现很好,态度坚决 ,走时我先和他谈话,接着王世福连长,牛培元指导员和他谈心,并为抽调的战斗骨干送行。当时世福老连长受团首长委托,专门乘军列送全军抽掉的战斗骨干。2月17日,对越作战打响,大家十分牵挂前方的战友。战斗间隙,孙春玉来信告诉我,他编在云南省独立师,加强昆明军区11军31师在金平县担任进攻战斗,部队一直打到越南境内二十多公里,他所在营担任师指挥所对空安全和对越军直瞄射击,消灭和重创了越军,荣立了战功。1980年,他退伍回到山东济宁市金乡县当大队支部书记。2001年他特来淄博,我们相聚聊了很久。通过这件事,我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好样的,有觉悟,真的不拍死。</div><div> 79年那年春天特别寒冷,连队全体干战在刺骨的寒风下临战训练,雷达开动,搜索敌情,部队全副武装,练习走 打 吃 住 藏和“三防”,时刻准备打仗的劲头很足。团首长和机关亲临作战单位检查指导,一环扣一环。2月中旬到三月中旬,对越作战期间,我们全团和76年那次毛主席逝世时那样,再次进入一级战备,而且连队携带了一个基数弹药和给养,随时准备向华北方向机动。朱新民团长 ,刘福全政委 王成明副团长 徐瑞盛参谋长在会议室及时给我们通报讲解广西 云南前线作战态势和进展,分析东北 华北 新疆方向苏军动态和情报,团作训股长丁芳聚(后任一营营长、团参谋长、团长,83年10月3号夜,在潍坊市执行战备任务中牺牲,时年35岁),作训参谋于永平不断在大比例军事地图上示意。记得当时总参通报说,苏军可能要在北部湾集中一批军舰对我实施舰炮射击,我华北 东北 新疆当面之敌约60多万苏军进入了一级战备,也许有不少军事行动,全军高度警惕,随时做好战略机动开进准备。那时候部队士气很高,当兵时间长了,不觉得害怕担心,觉得能赶上打仗值得。部队还反复组织政治动员工作,学习珍宝岛十大英雄事迹。</div><div> 接触较多,感受较深:军事上过硬的团老首长是朱新民,王成明,徐瑞盛,张朋,丁芳聚,程连振 孙来邦。当时营连干部中,李宏勤 彭福清 王光新 陆宗华 于永平 王世福 李遵和 盖孔建 罗金龙 姚玉庭 付鲁山等,政工干部中刘福全政委 陈才林 李传业 邢新建 魏居瑞 王建博 秦永明,还有胡云贵 陈光贤 代明利 丁兆玉等业务技能棒, 张元中 朱国华 梁卫东 张辉力 刘永庆 陈桂光 郭江陵 张宗田 刘同军 董永顺 姜学文 李跃春 沈国华 张永申 姜兴民 康同庆 刘忠华 邵俊磊 刘军 张秀岭 张玉成 张维营 张瑞新 胥飞 王金贵 高新民 从雷华等专业能力和带兵能力强,有的指导员文武兼备。如84年夏,指挥连邵俊磊指导员在朱连长不在位情况下,随团参加军组织的首长机关携分队向黄骅 河间 任丘 保定地区战略机动和反空降、抗敌登陆演习。开进途中,不论是铁路输送还是白天、夜间摩托化开进,随时开设指挥所和情况处置,老邵指挥到位。还有赵笑诗 应国强刻苦钻研,搞技术革新,他们负责的一营二营的炮场射击教练塔和司令部值班室、作战室建设及通讯保障等项目效果显著,还有许多战友值得我们学习和回忆。</div><div> 那个年代,全团文化体育活动很火,团篮球队闻名全军,打败了许多兄弟师团部队和地方县处级、大型企业球队。魏贵田副政委,团政治处领导和宣传股特别重视。张朋副团长领头经常上阵,李洪勤,孙乐荣,于永平,南同岩,许传亮,闫培友,闫景南,崔天峰,张元忠,王建博,于普选,张涛,张世廷,薛玉成等主力运动健将飞奔在球场上,投蓝准,打的顽强,经常引起阵阵喝彩掌声声。团宣传队精彩的节目至今难忘,朱国华,梁卫东等老战友多才多艺,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给部队带来了欢乐,鼓舞了士气。那时,天天有歌声,周周有比赛,季度有汇演。纪念红军长征40周年歌咏比赛,各营连和直属队,在炮兵射击靶场,在野外,在训练场,在教室的拉歌,合唱,领唱情景,尤为热闹,军歌嘹亮,如大海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过雪山草地,送别,四渡赤水出奇兵”等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歌曲歌词至今不忘,开心时唱一唱哼一哼。</div><div> 当初我们一连来淄博时,没有房子,住在孙家庄,在世福老连长指挥下搞营建,直到78年5月才搬进营房,毛瑞兴 蒋建清 余保林 戴贤友,詹明军 孙春玉 潘林 候瑞同 仇运科 解世坤 王明友等许多老班长骨干非常吃苦,不论是营建还是训练、学习、后勤炊事、军事演习,实弹射击,军民共建等活动都走在前面,确实是排头兵。许多战士形象都深深印在脑海里,齐军长给我们团授军旗那威武雄壮的情景依旧在眼前,军旗始终在眼前飘扬。战友们,我们一起向八一军徽,向军旗敬礼……</div> <h3>79年2月我团三连抽调的战斗骨干吴俊义等战友在云南前线</h3> <h3>1976年2月军高炮团扩编大会</h3> <h3>1985年四连五连在老山前线</h3> <h3>战友于淄博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