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渡:大庆关

鲁安乐村淘体验店

<h3>  ……</h3><h3><br /></h3><div>  中国有成千上万条河流,黄河的脾性格外暴躁。这条浑浊多沙的河流,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过程中,创造了复杂的故道体系。追寻漫漫的故道,它有着怎样的曲折身世?茫茫沙土之下,又埋藏着多少曲折苍凉的故事?</div> <h1>蒲津关<br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br /><br />蒲津关,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置关于此,自河东而言叫蒲阪津,自关中而言叫夏阳津。武帝元封六年,立蒲津关,设关官。永熙三年,魏主修入长安,在蒲津西岸筑城。唐开元十九年,在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四个铁牛。开元中,改作蒲津桥,铸八个铁牛分列两岸,每牛有一人策之,其下熔铁为山,又为铁柱灌之,用以维持浮桥。宋大中祥符四年,行幸河中,祀汾阴,改为大庆关。</h1><h1></h1><h1><br /></h1><h1><br /></h1>蒲津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山河要隘,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上,北通今临猗诸县,东北通达省城太原,南过黄河,可达潼关,亦可抵西安。实为山河要津,故历代兵家在此争夺较多。<h1></h1><h1><br /></h1><h1><br /></h1>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有铁牛四尊,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br />……<div><br /></div> <h1><br /> 蒲津关、在平阳府蒲州西门外,黄河东岸。《宋志》:关在城西四里,西至陕西朝邑县三十五里。《唐志》蒲州治河东县,乾元初,以朝邑改置河西县。《里道记》:蒲关西去故河西县十四里。《左传》:文公二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此处也。又昭元年,秦公子针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也。<br /></h1><div><br /></div> <h1>唐代柳宗元的《站驿游壁记》一文,详尽的描绘出唐代驿站和税课之关的分布。现摘录于后:“恰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壁,毕出于邦畿之内。奉贡输赋,修之职于王都者,入于近关……出于甸服而后报行成列,以就诸侯之饭,故站驿之制。”<br />唐代以京都长安为中心,辐射值京畿四周的“近关”,四方驿站,以关布向。“自万年至于渭南,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自华而北,其蔽曰同州,其关曰蒲津。……"<br /></h1><div><br /></div> <h1>大庆关<br /><br /> 又称临晋关、蒲津关,位于距今大荔县城38公里的黄河右岸的今范家镇下辛村正东,与山西省永济市隔河相望,南北宽阔6公里。<br />民国21年(1932年)出版的《平民县志》载:“大庆关,春秋时为蒲关,战国时为临晋关,唐为蒲津关,宋改大庆关。”大庆渡口,“孟明焚舟以报晋,李闯渡河以亡明,盖秦晋交通之咽喉,关陕兵事之隧道也。”足见它是何等的重要。<br /><br /> 秦昭王二十年(前287年)始作浮桥于河。《史记·正义》载:“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在同州东渡河,即蒲津桥也。”<br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春正月,东魏寇龙门,屯兵蒲坂,造三道浮桥渡河。”<br />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桥自后魏讫唐初,皆横亘百丈,连舰千艘。”<br /><br /> 唐玄宗《早渡蒲关诗》有“地险关逾壮”,描述了当时大庆关的盛况。《平民县志》有段这样的描述:“唐之蒲津桥渡,密迩而京师,昼则船墙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全盛景象概可想见。今则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渚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br /><br />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修建蒲津舟桥,与河阳桥、太阳桥并称“黄河三桥”。<br /><br /> 宋太宗兴国六年(981年),黄河泛滥,洪水冲过堤坝溢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大庆关漫于河中,后来又移置新的关渡于黄河西岸。<br />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蒲津关为大庆关。<br />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秋,黄河大涨,冲毁蒲津桥。<br />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修在河西。到了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庆关以北的一段黄河改道偏西南流,直通朝邑县城,大庆关遂被隔在河东,1934年又回到河西。<br /><br /><br /><br /> 大庆关本属官渡,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飘没无存,关渡渐废,改为农渡。”<br /><br /> 建国后,重新改建渡口,先属平民县政府管辖。1950年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后,改为民用渡口。<br /> 后来随着黄河西移溃岸,渡口掩漫于河中,桥渡功能遂废。<br /></h1><div><br /></div> <h3>文章依据有关资料整理</h3><div><br /></div><div>感谢原文作者</div><div>发帖仅为交流,不作为商业用途。</div><div><br /></div><div>如有问题,请联络我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