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漫记(十六)——武侯祠前的沉思

青帝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文:青帝 诵:星辰的春天</font></h1>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p> <p class="ql-block">  游过锦里,我们便来到了与其一墙之隔的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在武侯祠的入口处,抬头可见大门上挂着的“汉昭烈庙”横匾。这说明,这里应该是祭祀刘备的庙宇,可是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p> <p class="ql-block">  史载,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迎柩葬于成都南郊,建“惠陵”和“先主庙”奉祀。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死后,蜀地百姓纷纷要求为他立祠纪念。由于后主刘禅的极力反对,终未实现。于是,百姓只好在野外阡陌私祭武侯。然而,终究民意难违,30多年后,朝廷终于允许在定军山建立第一座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至于成都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从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在唐代以前肯定就已经建立了。最初,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但却出现了武侯祠前香火旺盛,刘备庙前门庭冷落的局面。明初,蜀王朱椿前来祭拜时,见此情景,心中五味杂陈。于是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下令废除武侯祠,改在刘备殿侧附带祭祀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  但事与愿违,百姓反而把整座庙都称作武侯祠,香火更甚。直到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和庙,正名为汉昭烈庙,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称之为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清官谣》中有一句歌词说:“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由此可见,无论你是殿上君皇还是堂下臣子,只要心存百姓,百姓心中自会有你,秤砣永远都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曾以《枫桥夜泊》闻名的唐代诗人张继,在《咏武侯祠》中写道:“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想,百姓对于刘备,其实也应该是充满了敬意的,只不过是因“孔明治蜀,留有遗爱”,故“敬慕孔明反胜昭烈”,虽大门高悬“汉昭烈庙”,却仍以“武侯祠”称之。</p> <p class="ql-block">  在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刘备可谓是白手起家,最终能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这的确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精心辅佐是分不开的;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原本一介躬耕于南阳的布衣,若没有刘备的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也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所以,已故成都学者钟树梁在《成都武侯祠》文章里说:“人们说到武侯便自然忘不了三顾茅庐的刘备;说到刘备又必然要联系到鱼水君臣的武侯,刘备与诸葛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右侧的碑廊内,是最负盛名的唐碑,也被称为“三绝碑”。是由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所立。碑文为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撰写,碑文全称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文中极力称颂了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比作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此碑因裴度的文才、刘公绰的书法和鲁建的镌刻而被称为“三绝碑”。但我以为,称此碑为“四绝碑”更为恰当——诸葛亮的功业也应该算作“一绝”吧!</p> <h3>  前行,是武侯祠的二门。门额上悬挂着“明良千古”横匾。其中的“明”字左面是“目”字旁。据说是取“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识人、识势的意思。其整体寓意就是“明君良臣,千古垂范”之意。</h3> <h3>  穿过二门,在过道的墙壁上,可看到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但也有人说是明朝时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写的,只不过最后落的是岳飞的名字。不管何人所写,其书法的确是遒劲秀丽、自然流畅,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品。据说,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书法大加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h3> <h3>  上初中时,我们便在课本中学习过前《出师表》。但那时,于年少的我来说,对其理解还不太深刻。而此时此地,再读《出师表》,我不由得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报国之心所深深的感动。诸葛亮那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也在我的心中高高地树立起来。</h3><h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主张“亲贤臣,远小人……。”其用心之良苦,非一般人所能体会。一篇《出师表》,慷慨陈辞,痛表忧国忧民之心,充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赤胆与忠诚。</h3><h3> 与二门正对的便是汉昭烈庙,也称刘备殿。门额上书“业绍高光”,意为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帝业。殿内高大宏敞,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前置一铸工精细的明朝遗物“双龙抱口九龙铁鼎”。</h3> <h3>  殿的正中,供奉的是刘备塑像。刘备身穿黄袍,面部慈善,仪容丰满庄重,一双大耳几乎垂到肩部。见此,我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h3> <h3>  刘备,论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论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之外,还在于他爱民如子,为人宽厚,知人善任。“白帝城托孤”时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也算为数不多吧?</h3><h3> 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被封为北地王。他曾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魏国邓艾等来犯之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于是自杀而死。</h3> <h3>  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但由于他父业不保,投降魏国之后,乐不思蜀,在宋代的时候,其塑像就被毁掉,从此也就没有再立。当然,现在也有学者为刘禅翻案,说他的投降和乐不思蜀其实是务实之举,是为了不让人民遭受战火之灾等等。我则不敢苟同!其实,我以为,这些言论不过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纯属是“有奶便是娘”的汉奸哲学!</h3><h3> 出刘备殿,下台阶,就是过厅。过厅上方悬挂着“武侯祠”匾额,另外还有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和徐悲鸿等老一辈革命家撰写的匾额和对联。</h3> <h3>  继续前行,便来到诸葛亮殿,又叫“静远堂”。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系康熙十七子果亲王允礼题写。但“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概念,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意思。当时称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是赞扬诸葛亮名满天下之意。</h3> <h3>  两旁的对联:“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为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所书。对联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蜀汉政权和诸葛亮的成败得失,提醒后人在治蜀时需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而“攻心”和“审势”就是攻心待人,审势待事之意。</h3> <h3>  殿内正中诸葛亮的塑像流光溢彩,羽扇纶巾;长须抚风,身披金袍。一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态,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采;那儒雅潇洒、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肃然起敬。</h3> <h3>  此刻,我感觉,在我面前的,似乎不再是一尊冰冷的塑像。我仿佛看到,他正凭栏而坐,焚香弹琴,巧设“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我仿佛看到,他正镇定自若,同周瑜斗智斗谋,三天之内向曹操“草船借箭”十万支;我仿佛看到,他正站在七星坛上,“巧借东风”火烧曹营,完胜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h3><h3> 从前读《三国》时,多么希望诸葛亮能够按照刘备的遗言,取代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从而一统天下,做一个开创盛世的明君。但,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而英明的诸葛亮自己知道,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当五丈原的秋风吹灭了祈寿的长明灯时,他自知“吾命当绝”。这,或许是上帝有意安排的一幕最雄壮的历史悲剧吧。</h3><h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五丈原的秋风可以吹灭长明灯,但却吹不落一代代人放飞的孔明灯!也许,正是由于诸葛亮所谓的“愚忠”,才换来了他永世的英明,也换来了后代人们对他永生的怀念!</h3><h3> 出诸葛亮殿,前行就是三义庙。三义庙正殿内有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幅三国故事的石刻画,内容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以及关公刮骨疗毒等。</h3> <h3>  我们走出三义庙,来到后面的桃园。此时,园中草木繁茂,小桥流水,环境幽静。这里有记述桃园三结义的石刻,不过真正吸引我们的还是刘、关、张的石雕像,雕塑家巧妙地用不同颜色的石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及性格,中间白色的是刘备,用汉白玉雕成,红色的关羽、黑色的张飞位于两侧。同行的三位女士争相在此合影,也戏称“桃园三结义”。</h3> <h3>  从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穿过“中有汉家云”的月洞门,进入一红墙夹道。</h3> <h3>  此时,墙外的竹子葱笼翠绿、重重叠叠;墙内的小路弯弯绕绕、曲径通幽。我们就在这翠竹红墙夹着的青石板路上缓缓而行,恍惚间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穿越千年,蓦然来到了夹道尽处的刘备墓前。</h3> <h3>  与其他帝王陵墓不同的是,刘备墓是地上墓,而且规模也比较小。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h3> <h3>  我沿着周长180米的夹道绕陵墓转了一圈,心中默默地祭拜着这位仁德的君主。</h3> <h3>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由于当天展厅并未开放,所以我们只观看了外环境。其中有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明杨慎《临江仙》残壁石刻等。</h3> <h3>  走出武侯祠大门时,我再次回头凝望这座刚刚游历过的圣地,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h3>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一部三国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追求统一、为统一而战的历史。曹操、孙权、刘备以及一代贤相诸葛亮,他们朝思暮想、并为之奋斗的,始终是天下的统一。尽管他们在有生之年都没能实现,但这并不是他们自身能力的问题,而是时代注定的。在他们之后,三国归晋,也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所以,为总结百年来的战乱纷争,司马炎命陈寿撰写《三国志》警示后人:天下之事,和谐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刘禹锡有一首《西塞山怀古》,其中前四句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作者通过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的公元230年,孙权就派卫温率队南下前往夷州和亶州,其中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卫温是大陆政权触及台湾最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而蔡英文上台伊始,便发表“台独”言论。通过拒绝“九二共识”来否定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通过回归“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来贯彻“两国论”;通过在两岸关系上改变策略,易守为攻,用“中华民国”对抗“九二共识”。这是我们每一位爱国人士所不能答应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台湾当局能够及早认清历史,认清大陆及台湾民众反对“台独”的坚强民意,不要低估大陆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统一才是正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