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寄托着人们新的希望。 随着春节的临近,大红灯笼、中国结、对联等节日喜庆物品摆满了市场,中国红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新年味儿。</h3><h3><br></h3><h3> 春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 我们小时候过年时,年味活动很丰富。有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现在却很难见到。</div><div><br></div><div> 传统年俗里一些仪式化的东西虽然逐渐淡出,但与家人团圆时浓浓的亲情仍然是年味的核心。寒假期间,家长如果是有心人,还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感受到年味的温暖,让春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独特的记忆。</div><div><br></div><div>新的一年——鸡年就要来了! </div><div>新年正在向我们走来……</div><div><br></div><div><br></div><div>希望中国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2017…</div><div><br></div><div>......>>>我的春节 </div><div><br></div><div>我们可以晒年货、聊习俗、秀年味儿~~~</div><div><br></div> <h1><br> 一年又一年,日月轮流转。不论你喜欢不喜欢,不论你眷恋不眷恋,年都会悄然而至,轻轻地来到你的身边。</h1> <h3>BBC去年派了几个英国人</h3><div>来中国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节</div><div>拍了一部纪录片</div><div>《中国春节》</div><div>纪录片一共3集</div> <h3> </h3><div> </div><div> 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每年回家乡过年,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外,我还感受到了家乡浓浓的年味。</div><div> </div><div> 家乡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我老家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来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临近腊八时,千万别忘了泡腊八蒜。</div><div> </div><div> 从腊八开始,老家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上年货了,一溜街上,大小店铺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的齐齐全全的,生怕让别人抢了生意,不停地忙活,有上烟酒糖茶的,有上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看着店铺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年货了,满街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买点这个,到那个店铺买点那个,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上就开始喧哗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年”。过年是一个过程,等待、准备,是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有意思的。每天都在忙碌中期待,都在期待中而充实。</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 </div><div> 准备好了年货,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种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儿时的我觉得扫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便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梁、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清清洁洁迎大年。</div><div> </div><div>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是辞灶,有的地方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过了辞灶,离大年就不远了:“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默默地观察街坊邻里的祭神,很有意思:天刚一擦黑,人们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 等到除夕这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div><div> </div> <h3><br></h3><h3><br></h3><h3><br></h3><h3> 留心观察街坊邻里的祭神,很有意思:天刚一擦黑,人们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 等到除夕这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h3><div> </div><div>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街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说起贴春联来,我记忆最深。多年来,每次回到老家,大年三十这天,都是我忙着贴对联、贴福帖,挂年画等。每年我都在揣摩着对联应该怎样贴,福帖应该贴到什么位置,”福“字红纸、方形,尖角向上,还要考虑哪个位置应该贴几副,是否对称、醒目、粘得牢,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贴好了春联、福帖,还要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街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上方贴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样忘贴了,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所以,贴春联之类也是一门小学问,家乡的年俗给我留下了美好记忆。</div><div> </div><div> 腊月三十这天,上了年纪的老人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传下来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 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传下来的。</h3><div> </div><div>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不断,鞭炮声几乎绵绵不绝。一家人欢欢乐乐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祭祖、守岁。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除非远在外地或工作脱不开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没办法,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每年父母们都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圆圆,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互相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对老人,祝福身体健康,对年轻人则祝福事业成功,对小孩则祝愿他们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也过得文明时尚了,富有新意,有滋有味,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的味道。”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这是全家人营造的气氛,让人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新春佳节的钟声敲响,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奇妙无穷的除夕夜。</div><div> </div><div>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穿好了新买的衣服,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拜年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div> <h3><br></h3><div> </div><div> 正月初二这天,在农村属于最闲散的时候,有的就组织着跑高跷、舞狮子,到比较富裕、开明的人士家里,敲锣鼓、舞狮子,组织者说些恭喜祝贺一类的话,主人则照例送上数百元、数十元的钱,有的则递上一条”红塔山“、”哈德门“什么的,他们就舞着、跳着又到别人家里去了。</div><div> </div><div> 正月里还要听大戏。这时,天气渐渐地暖起来了,这时候大正月的,唱大戏也吉祥,也有个闲心,老家父老乡亲组织搭起了戏台子,吸引着周边的老百姓来听戏,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有的新媳妇的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觉得脸上有光。这样,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小媳妇、大闺女,花花绿绿,说说笑笑,戏没开始,人先陶醉。农村大多演的是”刘备招亲“、”王老虎抢亲“、”铡美案“什么的。</div><div><br></div><div>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正月过了一半,是春节过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这一天,观灯、猜灯谜、放礼花、吃元宵,非常热闹,红红火火,也特别好看。街道上有秧歌汇演,耍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还有可爱的大头娃娃。看秧歌的人是人山人海,有骑在爸爸脖子上的,有爬在树上的,有骑在墙头的。现在农村的元宵节就是吃元宵、观烟火,乡邻们三三两两的一起,观看着各家燃放烟火,有说有笑,在欢笑的气氛中度过了元宵节。</div><div> </div><div> 家乡的年味是一辈一辈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这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值得留恋,值得回味。</div> <h3><br></h3><div><br></div><div> 眼看就要过年了,在外漂泊的人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过年。</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年初,人们怀揣梦想上路;年底,人们带着梦想回家。人们坚信:有梦想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方向,有梦想就有力量。他们的梦,就像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新的原子一样“聚变”;又像一个原子分成两个新的原子一样“裂变”。</div><div><br></div><div> 时间和空间,就像梦想的两个坐标。如果说时间是纵坐标,那么空间就是横坐标。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空间,坐标就能吻合,梦想就能成真。</div><div><br></div><div>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寄托着人们新的希望。</div><div><br></div><div>→→→...看看哦...</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