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纵深、文化视野和学术训练,区区三十万字篇幅,仅仅材料的取舍和五六代人、十几个核心人物故事的串写,就非一桩易事,更不用说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和余音绕梁。<br></h3><div> 极为庆幸的是,存在这样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巧合,作者兼具叶家女婿和美国著名汉学家的双重有利身份:前者,便于获取相对隐秘的家族史;后者,则有助于从“这一个”中洞悉和勾勒更加宏阔的时代背景,还原历史的一般规律。</div><div> 清末再次进入时代主流的叶家,起始于安徽的安庆。在国防军持续衰败无力抵御外侮,帝国风雨飘摇、朝廷几近不保的危难关头,以家族力量为核心的地方势力组建武装集团,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随着皖系的横空出世,叶家近代第一代代表人物叶坤厚,迅速接近历史舞台的中心,并且在儿子叶伯英官至陕西巡抚达到巅峰。</div><div> 第四代叶崇质完成了叶家由官而商(公安局长变身银行家)的转换,并且很快借助家族在官场的深厚人脉,再次跻身顶级“朋友圈”。叶崇质和袁世凯有深交,母亲又是安庆父子宰相张廷玉的后代,不高兴的时候,连袁世凯都敢骂。银行家叶崇质在天津的势力之大,巨大的宅院甚至有官方安排的警察站岗。</div><div> 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随着国运的兴衰而兴衰,叶崇质堪称最早代表。叶崇质突然死后,叶家众多子女从传统大家庭中分崩离析出来,被甩入波澜壮阔、大浪淘沙的现代革命史。家教方面,叶崇质堪称封建传统的坚定保守者。所幸的是,国门已经打开,得益于家庭雄厚的经济基础,叶家的男性几乎无一例外,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成为得时代风气之先的最早一批现代知识分子。</div><div> 叶家灿若繁星的第五代以群像的方式登台,故事愈发精彩,并且和今天读者的阅历产生交集。抗日救亡,国共内战,建国初期,目不暇接的历次政治运动,直至十年文革浩劫,从传统精英家庭走出来的叶家子弟,各自的个体经历,在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把握下,几乎拼凑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史。这部微型历史,在叶笃正从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最高科学奖证书时,达到高潮并基本结束。</div><div> 作者反复点明,第五代叶家子弟,无论是一开始就加入中共,还是先加入国民党后转入民盟,是抗日时期和美国军事专家合作,还是建国初期义无反顾地放弃美国优厚的条件回国,其贯穿始终的命题是救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士大夫的自觉。实际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作为中国精英家庭的叶家几代人共同的人生追求,我以为,更是中华文明血脉嬗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div><div> 作为遗绪的第六代,也就是和作者周锡瑞平辈的一代,非本书绍介的重点。但,作者指出了他们共同的职业特点,即全部在学界,没有一个从政,也鲜有经商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基因在叶家后代身上显然没有更不会消失,但或许已经改变了自我复制的方式,那就是甭管哪条路,先避开政治。</div><div> 考虑叶家所代表的传统精英家庭的典型性,更考虑传统大家庭解体后,家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现代核心家庭的规模局限性,这种看似集体无意识的选择,或许会提醒清醒的政治家,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宏大命题下,还应高度关注家庭文化的传承走向和代际选择的微妙变化。</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