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010101"> 历史的车轮匆匆从陕北大地碾过,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陕北大地平添了一份厚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北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上如今仍然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般有五人组成,经常活跃在陕北人家的"红事"和"白事"上,他们就是"陕北吹手"。</font> <font color="#010101" style=""> 流行于陕北大地上的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和陕北唢呐并称为"陕北三宝",其中陕北民歌这几年频频亮相于央视的各种娱乐节目,被全国广大观众所熟知,逐渐流行起来,几乎成了陕北的"代名词"。而陕北说书和陕北唢呐就显得"低调"了许多。我的家乡就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干着一样活计,那就是"种庄稼"。有些脑子活泛的人从小就想着学一门手艺,一来苦轻,二来还能挣一点小钱养家糊口。"吹手"在我们那里也叫"吹鼓手",是"十八般武艺"中地位较低的一种手艺。相传陕北唢呐在唐代由西域胡人传入,陕北有些地方把吹手鄙称为"龟兹",陕北骂人话中也有"龟兹兹"一说。传说归传说,陕北吹手在旧时不受待见是不争的事实,凡"红白事"应事时就在硷畔或者院墙跟处用木板支起个架子就算是"座椅"了,无论寒冬酷夏都在跟前用树根燃放一堆篝火,一班人围坐一起吹打。吃饭一般都不得上桌,端来就地用餐,即使偶尔坐桌子,人们大都不愿意与他们同桌吃饭。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吹手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如今,人们把吹手叫唢呐艺人。</font> <font color="#010101"> 以前,陕北吹手乐班一般由五人组成,被称作"老五班",也有叫"老五把"的。两个吹唢呐者,一个压上眼,在我们那里叫"靠字"的,一个压下眼,唤作"溜筒筒"的,其余三个分别是捣鼓的、拍镲镲的和敲老铜锣的,另带两杆长号。而现在的吹手乐班大都加入了大小铜号、管子、笙、架子鼓、电子琴、小锣等,由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时吹手乐班中吹奏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其他几样乐器(也叫打家具)的都是配角。靠字的吹高音并掌握曲调,溜筒筒的吹低音跟上辅助。开始演凑前一般"呜哇呜哇"几声定好音以后,捣鼓的"咚咚"几声落锤,就正式开始吹奏了。</font> <font color="#010101" style=""> 吹唢呐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不管光景过得怎么样,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过满月、办庙会等庆祝活动都要雇上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渲染气氛。若是红事则愈加红火热闹,喜上加乐;若是白事则更添悲凉凄酸。唢呐曲牌也是很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也叫《得胜令》)为主旋律,常用的调子有《大开门》、《得胜回营》、《大红袍》、《狮子令》、《下江南》、《闹天草》、《急毛猴》等经典传统曲牌,还可吹奏一些民歌以及欢快流行歌曲。白事则以《苦伶仃》为主旋律,常用的调子有《西风赞》(也叫《西方赞》)、《小拜母》、《撒白银》、《花道子》、《上南坡》、《散兵营》、《拜场》、《薛梅吊孝》、《哭长城》、《小寡妇上坟》等曲牌,也有吹手在白事上吹奏一些哀婉曲调的民歌。白事上吹手吹奏曲调是有很严格规制的,特别是旧时,丧事上吹手吹凑曲调一定要按照路数来吹,每个不同环节要吹奏相应的曲牌,万不可乱吹,否则事主会不满的,要是遇到难说话的事主,会让吹手们当场下不了台。</font> <font color="#010101" style=""> 陕北吹手中年纪较大的老牌艺人大都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他们经历坎坷,打小随师学艺,行走江湖,学成出师,立班行艺。这些老牌艺人们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多数虽目不识丁,也不懂乐理,却悟性极高,能够领悟到音乐节奏和节拍强弱的关系,体会出灌足气力或用控制气息来达到应表现的音乐情感,在没有谱曲的情况下接受师父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他们因功底深厚,曲调众多,为人谦和,吹奏技艺精湛而享誉陕北大地。他们既是庄稼人,又是艺人,忙时务农,闲时应事。他们用一杆杆大唢呐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曲调,那看似粗糙的手指在唢呐杆上八个音眼间灵巧地跳跃,显得异常灵活,吹出的曲子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哀怨委婉,时而明快欢乐,时而千回百转!他们在吹奏过程中,上手是组织者,以吹高音为主,掌握整套曲子的节奏,唢呐稍微抬的高一些,下手吹低音,起辅助衬托作用,唢呐则稍低垂一点,两个人配合默契的话就能吹出好的效果。观众越多他们吹的就越起劲,上手大多数都闭着眼睛,吹到高潮部分时有的轻摇着头,有的跟着节奏踮着脚,自顾陶醉其中,下手则目不斜视,默默的配合着上手的动作,吹奏出和谐优美的曲调。一班好的吹手在应事过程中总能用他们娴熟的技艺和优美的曲子征服观众,回报他们的则是热烈的掌声和喝彩,还能得到事主的优厚的款待。</font> <font color="#010101" style="">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唢呐也正经受着时代的考验。改革开放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到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影响,陕北唢呐的受众也在年轻化,新一代的唢呐艺人也跟随时代发展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吹唢呐的方式也在变化,传统曲牌吹的很少,大都吹奏一些民歌和流行歌曲。有的为了迎合观众要求,加之受到临近地域吹唢呐的影响,在吹奏过程中竟扭起了秧歌跳起了舞,更有甚者摆起了很大的阵仗,上窜下跳,花样百出!陕北唢呐传统曲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人中很少有人喜欢听传统曲牌的,年轻吹手更是为了生计,迎合市场,也不愿学习传统曲牌,传统曲牌面临失传的危险,好在国家层面非常重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陕北唢呐艺术还申报为国家非遗项目,在2016年中国艺术节上,陕北唢呐再次荣登国家大舞台,陕北知名唢呐世家"常家班"倾情演奏了《大开门》、《四合四》、《柳青娘》、《上天台》、《西方赞》、《粉红莲》等经典传统曲牌,唢呐声时而激越雄壮,时而悠扬缠绵,受到了一致好评。</font> <font color="#010101">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吹鼓手这个行业给予了认同和宽容,陕北吹手的地位逐渐提高。更有一些执着的吹手利用自家举办"红白事"而邀请志同道合的吹手们聚在一起探讨交流,吹奏献艺,共同提高。喜欢听唢呐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唢呐迷"通过社交软件相互转发陕北唢呐视频,有些则向各大网络媒体上传唢呐视频,使陕北唢呐越来越受欢迎,相信这一开在陕北大地上的民族艺术之花一定会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越开越旺盛。</font><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 style="">赵万斌初创于丙申年夏日</font></h3> <font color="#010101" style=""> 陕北子洲唢呐艺人高称平,被誉为“陕北第一吹”!演奏的《大摆队》高亢激昂,令人百听不厌!</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