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向历史致敬!</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为执行抗击苏联入侵,“保卫北京、保卫首都、保卫华北、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任务,196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由福州军区秘密紧急调往北京军区,驻防山西省临汾。作战区域在大同至张家口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51团奉命进驻山西省新绛县。3营8连曾先后驻防新绛中学、窑头村、店头村、坡里村。1972年营房建成后,定居军营。曾担负战训、冬季长途野营拉炼、加强团实兵演练、国防施工、农场水稻种植、师部绿化等重大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保家卫国,全连指战员顽强拼搏,英勇战斗,流血流汗,付出了青春,甚至献出了年轻生命。在火热的军涯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和兄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69年到1976年部队改编,老8连存在了8年时间。这段历史永远载入史册,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连全体指战员结下的深厚友谊永存!祝战友们健康长寿!</b></p> <h3>古韵新风魅力新绛</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野战军步兵251团驻防地,第二故乡。对于生活战斗过的这片热土和一草一木,特别是对新绛县的乡亲们有着深情的眷恋,因为这一切已经溶化在我们流淌的血液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冬季部队长途野营拉练途中,251团8连全体指战员在山西文水县刘胡兰陵园参观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3年部队冬季长途野营拉练途中,251团8连全体指战员在全国农业红旗山西昔阳县大寨进行参观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汾河南绕绛城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首蹉跎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驰骋风云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昔日沙场草木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数行归雁横秋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带斜阳乱云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军营芳华何处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空余残垣话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重返山西新绛,在汾河边探访曾经投笔从戎、抛洒火红青春的土地。当年军营却已是断壁残垣,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峙峰2018年)</b></p> <p class="ql-block">驻防绛州退伍老兵聚会</p> <h1><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县(绛州)</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县古称绛州,为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县。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眉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至2014年,辖区国土总面积593.39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1个乡、1个区,户籍总人口33.66万人。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b></p> <h3>新绛县宣传片</h3> <h3>大美绛州</h3> <h3>绛州龙兴塔冒烟奇观</h3> <h3>绛州抒怀</h3> <p class="ql-block">山西电视台专辑栏目: 国家级文化古城绛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新绛,先说旧绛。一百年前,清王朝被革了命,新政府要取消州治,才把历史上的绛州改成现在这个县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绛州在历史上是个非常厉害地方,曾是春秋晋国的国都,有近三千年的故事,若从散落在地下的青铜与玉器,石器与贝钱,我觉得应该再追溯两千年也不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地方在晚晴与民国年间有过鼎盛繁华的地缘商贸,由于是交通枢纽,水旱码头,由于文化与人气,历史与机遇,新绛曾经是商贾云集,店铺琳琳,从事手工业生产约千余户,从业者万余人,手工业异常发达,是山西的“小温州”,是晋南的“小北京”,有“南绛北代”的誉名。民国二十八年,南同蒲铁路一修通,日本人再一祸害,新绛的热闹风水一下子就被搅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这个背景,也就注定了新绛人性格的复杂性,就像现在的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很难说清一个城市人的性格来。但新绛这个地方经过繁荣过后的近百年沉淀,也形成了自身的地域人的性格。这些性格来自于原住民的基因,来自于商业文化气息,来自于历史文化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的原住民大多是农耕人口,他们和所有农民一样,勤劳,节俭,容易知足,遵循乡规民约,随从乡间习俗,里外分明,彼此分清,你敬一尺,我回一丈,做人做事最讲究个和气,骨子里有手艺人的细心与细致,有经营询利的意识。《绛州志》曰:“绛人耕稼之余,多事副业”,如以前新绛的西韩、梁庄人善织绳。刘建庄与刘家庄人善编柳罐。西行庄人善编槎。北行庄北燕村人善制木器。宋温庄人会钉碗。史家庄人会做锡。王钦庄人会烧石灰。涧西村人会编驮笼。木赞村人会鞔鼓。龙香村人会织灯笼。王村人会塑像与凿井。周流村人会编苇箔。南苏村、下船头人会烧砖瓦。娄庄人会灌烛。磨头人会造木盘等等,这些体现了传统的新绛人不丢一亩三分地,不忘手艺可养家的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人比较务实,也比较实际,说力所能及的话,办力所能及的事,敢挣大钱,也看得上小钱,做事做人经营意识较强。有善于做事,巧于做事的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新绛人身上,常常细致认真,干事靠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绛人也许容易相对保守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人尚手艺,民间七十二行营生在一个县域现在能找到的最全的版本就在新绛。而新绛曾经的手艺行越百种,生产一千多种手工制品。至今新绛人善笔墨者众,会做花馍的女人多,云雕漆器,石刻木花,仍是新绛人难以割舍的手艺。很难想象,那些薪火相传,子承父业的看家行当对新绛人的性格影响是多么的深刻。换句话,工匠精神是新绛人血脉里的软基因,渗透着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这种精神,你就不难理解在新绛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的那些灿若星辰民族资本家,商贸大鳄,金融巨头,不难理解那些闪烁着恒信光芒的百年老字号,不难理解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至今仍流光溢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古以来,“好光景”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就拿文化来说,新绛人会做毛笔与绛墨,在民间翰墨飘香,其品质入贡朝廷。新绛人会做砚台,那方澄泥砚,青史留名,位尊华夏四大名砚之一。新绛人有自己的书法帖子“绛帖”,其弥足珍贵,芳容罕见。新绛人会雕刻印制木板年画,其工艺美奂绝伦,流彩万家,比天津的“杨柳青”要早一百多年。新绛有线装印书馆,有出版商,刊印的教化普本遍及秦晋豫。新绛有气象不凡的文庙,千百年春风化雨,是新绛人绵绵的文化气场。等等这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新绛人的血脉里或多或少地流淌着一种文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经典唐诗里,二十个字绝唱一楼的王之涣,就是新绛人;做为清以来民间教育的启蒙教材,《弟子规》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序善诱,其作者也是新绛人。撇开那些历史名人,就说当今,山西为数不多的解放军上将,新绛就有一位;中国作家很多,但作家省长恐怕只有新绛人了;在晋南,蒲剧旦角很多,但唱腔优美委婉,声情并茂,形成独特风格的“俊英“腔,也只有新绛人了;在山西,画家很多,但能扑下身子成就全国大师的漆画家,恐怕也只有新绛人了;.中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硕士学位获得者,把歌儿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也只有新绛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中学很有名气,创立于清末,近一百二十年校龄,沉甸甸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在晋南,在山西,如此老校实在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新绛人做基础教育的意识是山西最早的。她在全省的教育上很有分量,她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学以致用的行业专家,职业翘楚。天南地北新绛人,大多以学成名,以学取仕。一所中学成了一个县域人性中的一道绚烂的文化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说,从一个地方的餐饮水平,可以看到一个地方人更深层次的东西。 也就是说,哪个地方人就有钱,哪个地方人就会吃,这似乎是一条定律。比如“新绛火锅”,那可不容小看,那是晋南平民化的美味与川府火锅在市场上一争天下的叫板。新绛火锅之所以有名气,那是因为吃法讲究,做法才讲究。绛州火锅的主题食材是猪肉,其猪肉的烹饪技巧来自汉席。也就是说,新绛人在研究猪肉的吃法时,好多地方人仅仅维系的是一日三餐的口粮,对肉仅仅满足于水煮后的大快朵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地方人会吃,那叫饮食文化,新绛人嘴贵,但也朴实,一碗熬菜,一盘甄糕,出门买上两个锅盔子,塞上几片猪卷子,摊子上再要上一碗羊杂烂,肚子饱了,身子热乎了,干起活来一身力气。遇到东家娶,西家嫁,一席扣碗子吃得人嘴角流油,鼻子冒汗。男人几杯烧酒一喝,脸膛泛红,脖子变粗,说起话来丹田里裹着乡宁与侯马的口音,感觉很新绛男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晋南,新绛女人漂亮也是有了名的,以前不明白,如今究其原因,方知世代美女一般的流向是繁华之地,荣华之场,就像时下,哪的美女最多呢?肯定不是山村窝铺,贫瘠之乡,而是京沪杭,是大都市,是文化与商业的一线前沿。而新绛北枕九原,南襟峨嵋,姑射雄峙西北,汾浍二河穿境,曾是煌煌州府,锦衣之地,物畅通衢,河岸欣欣。观夫,青石街巷,店铺琳琳,两旁糖人瓷马,布虎泥狮,小吃兰肴丰列,宝肆衣坊集齐,白衣卿相,彬彬有礼,娇容夫人,似水温良。 黄昏,星嵌夜幕,街灯烁烁,教坊梨园传丝竹之声,华彩酒楼飘蕙肴之味。呼酒提壶,醉不胜扶。熙春莺语,娇若琴音。诚然,此有礼乐文贤,岂无粉黛嫣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女人不是花瓶,是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豁达女子,也是能过小日子,能做大事的女汉子。新绛女人比较实际,不夸夸其谈,不好高骛远,是比较本分,安宁的女人。但新绛女人的骨子里有蓬勃的种子,你试试洒几滴水,试试给一缕阳光,她将在绛州鼓乐的达阵中,展现出一种脱俗的惊艳与迷人的自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听,河上的大鼓敲响了,那是飘逝在星空里的绛州英魂迈来的轰然足音,是晋文公拓疆中势如破竹的霹雳之声,是秦王排山倒海的进军士气,是杨家将战马奔腾的朔风呼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华夏鼓都,中国绛州。三十年前,一群血气方刚的绛州汉子将经典剧目《秦王点兵》带到了首都的大舞台上,震动了北京,走向了世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绛州鼓乐既有飒爽英姿的新绛美女团队,也有生龙活虎的新绛后生,更有稚气十足的少年新人,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新绛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人,一方带着商业血脉,奇巧精工,温良智慧,又有着传承与觉悟,信念与恒心的北方人。</b></p> <h3>新绛风景土特产</h3> <h3>绛州店头村锣鼓队</h3> <h3>绛州窑头村一一结婚风俗</h3> <h3>治汾河湾</h3> <h1><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县十大旅游景点</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绛州文庙。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白胎寺 。又名普代寺。在山西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光马村西侧。创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金大定明昌间重建,元至正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两代又予补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碧落碑 。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新绛龙兴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绛龙兴寺新绛龙兴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新绛县县城北大街尽头高垣上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670年)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寓此,又改名龙兴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龙香关帝庙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香关帝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民国地址: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创建于宋,后历代予以重修。现仅存戏台、献殿、正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6.乔沟头玉皇庙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沟头玉皇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至清地址: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创建于唐,金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现存大殿、舞台、马王殿、献殿等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7.泉掌关帝庙 。位于古交镇泉掌村西北隅“灵公台”下,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八年(1495)创建。清顺治、乾隆重修。现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筒瓦顶,琉璃瓦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据寺内所存“尚书礼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赐名“福胜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9.新绛三官庙 。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韩家巷西口。占地面积113平方米,是我县现存唯一的道教宇观。因庙前原有一大型石葫芦,故又名“葫芦庙”。创建于元代,座东向西,现存献殿和正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0.白台寺 ,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b></p> <h3>新绛古城夜景</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县面积 598平方公里,人口32万,县0驻龙兴镇。新绛县辖8镇1乡1区:龙兴镇、三泉镇、泽掌镇、北张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泉掌镇、横桥乡、商贸经济开发区。共有220个行政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绛旧称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该县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浍河等,两岸为河谷平原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年均气温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天霜期 194天。该具现有耕地52.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加工、化肥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 973年营房建成前,八连官兵先后驻扎在新绛中学(196 9冬至1970年冬)、窖头村(1970年冬)、店头村(1971年)、坡里村(1972年)等老百姓家里,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坡里村在张庄西坡(八连1972年驻),凤凰岭侧翼,清咸丰年间遇旱,先后有张庄张家、南苏秦家及安泽县马家来此逃荒,形成新村,属张庄,初名张庄坡,1958年更名为坡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坡里村位于县城东北五公里汾河岸边的凤凰岭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260户,1270人,其中劳动力79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4139元,党员9人,耕地面积1174亩,村内群众除党员以外全部信奉天主教,是个典型的宗教村。全村主要以养殖、经商为主,现有中小型砖厂5个,铸造厂5个,机械加工配件厂3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庆、村委主任崔吉成的带领下,全村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队伍,并积极向其余的天主教徒传达党的各种精神。积极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实现了街巷硬化覆盖工程,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实现了全村的绿化、硬化、亮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本村的蛋鸡养殖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店头村(八连1971年驻),位于新绛县东北角,是原店头乡所在地,环乡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626户,2860人,其中劳动力2490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党员人数57人,耕地面积4800亩。全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尖椒为主导产业,村内现有企业7家,涉及机械、石材、砖机、云雕、仿古等6个行业,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为店头村的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来,全村支村委班子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增加村民的收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流转土地,建立连片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并成立了农盛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党的惠农政策,完成了高标准的硬化工程,修建了3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大型机灌站,发展看我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建设开拓了一片新天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窑头村(八连1969年冬驻新绛一中。1970年驻窑头)位于县城北边,与北关隔北环路相对,属城边村,西临临县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378户,1740口人,党员37名,有劳动力785人,其中男390人,女395人。其中,从事农业的有135人,从事工业的有450人,建筑业的有135人,从事交通运输的有50人,从事批发零售的1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新城区占地600余亩,园区占地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村内闲散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郭根全的带领下,全体支村委班子,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在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投资10余万元埋设管道5000米解决了群众的浇水问题,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新建沼气12个,大大提高了全村人的生活质量。</b></p> <h3>新绛三楼</h3> <h3>新绛古塔</h3> <h3>新绛古钟</h3> <h3>新绛龙兴寺</h3> <h3>新绛白台寺</h3> <h3>新绛卷子</h3> <h3>新绛羊杂烂</h3> <h3>新绛锅盔</h3> <h3>新绛牛肉</h3> <h3>新绛鸡蛋旋子</h3> <h3>新绛生炒面</h3> <h3>新绛铜火锅</h3> <h3>新绛泉掌豆腐</h3> <h3>新绛皮影</h3> <h3>新绛皮影</h3> <h3>绛州鼓乐</h3> <h3>绛州鼓乐</h3> <h3>绛州刺绣</h3> <h3>绛州刺绣</h3> <h3>绛州剪纸</h3> <h3>绛州剪纸</h3> <h3>绛州陶瓷</h3> <h3>绛州陶瓷</h3> <h3>绛州木板画</h3> <h3>绛州木板画</h3> <h3>绛州社火</h3> <h3>绛州社火</h3> <h3>绛州社火</h3> <h3>新绛老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