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炮兵教员

蓝色海洋

<h3>郑新潮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的早期建设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事业的创始人。抗战时考入黄埔军校炮科,亲历黄埔学潮,面见蒋介石,因强谏抗战未果,奔赴延安,与毛泽东和朱德座谈。任延安抗大首席炮兵教官,创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沈阳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朱瑞等炮兵学校。八路军炮兵专家、军马行家,文人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文人。</h3> <h3>郑新潮-总走在历史新浪潮的前沿。赶超新潮。</h3> <h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郑新潮拒绝接受日军奴化教育,从沈阳到北平读书,1937年8月,北平失守后,郑南下至南京考入黄埔军校步兵科,毕业前,在黄埔军校学员中再次选拔考入高级炮兵学校第五期尉官总队观通系,毕业时,成为第十四期第一总队炮科学员。1939年,受到东北抗日救亡总会高崇民、于毅夫的启发,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引荐,带领五名黄埔军校同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筹备延安炮兵学校。随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东干队与张学思在一起学习工作。1941年,投身创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第3分校改建延安军事学院,郑到延安军事学院任首席炮兵教员。1945年春担任延安炮校教官。同年秋,为了实现毛主席提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随延安炮兵部队挺进东北战场,途中筹建宣化炮兵学校。1951年,调入北京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工作。并参加撰写了由朱德同志主持的编写我军炮兵军战史工作。1953年,随军委炮司马政局转入军委总后勤部马政局工作。1961年,转入地方工作。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受到冲击,经受了抄家、批斗、蹲牛棚、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劳动改造等。文革后平反,恢复军籍(主任研究员--部、军级文职)。1986年1月,病世,终年73岁。</h3> <h3>1938年,郑新潮随国民党黄埔高级炮校(南京高级炮校)到达贵州都匀,开始整训上课。</h3> <h3>重庆去面见蒋介石</h3> <h3>蒋介石在重庆曾家岩国防最高委员会接见了郑新潮和王其钢两名学生代表。</h3> <h3>东北籍郑新潮(邹作华的门徒)在黄埔军校高级炮校尉官总队,以学生代表身份面见蒋介石</h3> <h3>郭化若校长分派郑新潮负责提供和确认延安炮校校歌,郑新潮先是找到张志毅,经他推荐,才找到炮校教员李伟编写歌词歌曲,他们还找到郑新潮的邻居张寒晖,征求他的改编稿,张寒晖是抗战作曲家、《松花江上》作曲作者。</h3> <h3> 专职炮兵技术教员主要讲述: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军马马术训练等。 有关政治理论、战争形势、工兵、行军、宿营等等都是聘请各部队兼职人员或首长来讲课。</h3> <h3>延安炮兵学校,共1000名学员(其实960名,含炮团官兵在内)1945年8月1日开学典礼照片</h3> <h3>延安炮兵学校为我军培训了第一期1000名学员,分配到五个炮兵团担任各级骨干,担任炮兵学校机关和其他训练岗位。延安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h3> <h3>宣化炮校进行了几期培训班的教学课程。1946年由于东北战场的紧迫需要,部分教员奔赴东北战场。</h3> <h3>1947年2月,经朱瑞批准、炮兵党委决定,由原延安炮兵学校教员郑新潮等创建牡丹江军马场,该军马场隶属于东北军区炮校,任命郑新潮为场长,东北炮校的教员郑新潮、邵清廉等在牡丹江谢家沟日本兵营的废墟上开始创建</h3> <h3>在全国建立了36个军马配种和品质改良站,进行了三代改良。</h3> <h3>8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炮兵领导机关,郑新潮奉军委炮司之命进京筹建军委马政局工作。军委马政局的全称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马政局",隶属于军委炮兵司令部。</h3> <h3>1950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经郑新潮攥写、载涛先生提交的"改良马种,以利军用"政协提案得到批准,并被毛主席任命为军委马政局顾问</h3> <h3>1939年,郑新潮与张学思先后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与座谈,并鼓励团结东北籍爱国青年坚定抗战的信心。</h3> <h3>篮球场上龙腾虎跃,众师生们都会看到张学思与郑新潮两人围着篮球场边走边聊,年复一年的友情,留下了难忘的足迹和相伴的身影,凝塑着两人形影不离的形象。</h3> <h3>当年媒体报导成立大会和致蒋委员长电</h3> <h3>1983年邓小平采纳了以上黄埔师生纷纷提交的建议,于次年,1984年6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徐向前当选会长。聂荣臻、郭化若等为顾问,高存信为北京市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兼北京市黄埔同学会会长,郑新潮被列入黄埔同学会石家庄(河北省)分会会员,(只登记了其名)。</h3> <h3>郑新潮是延安黄埔同学会具体筹备人之一,也是亲历各阶段黄埔同学会的见证人之一。他从青年时期考入黄埔军校,为积极抗战掀起黄埔学潮,面见蒋介石,强谏抗战未果,在延安受到毛主席与朱德接见,提出筹建延安黄埔同学会的想法,改革开放后,为建议成立中国黄埔同学会奔走了5年头,最终于1984年6月16日在电视上看到了黄埔同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新闻。他流下了泪,岁月沧桑,路漫漫,回顾近50年黄埔历程,他走过了国民党黄埔、延安黄埔、现时期黄埔三个历史阶段。是亲历的见证人之一。郑新潮被编入石家庄黄埔同学会会员后,并令其子在黄埔同学会工作,形成两代人跨越两个时代共同&quot;发扬黄埔精神,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凝聚爱国力量&quot;,[3]从事黄埔同学会工作的典范,与众多的黄埔师生一样,两代人接力为黄埔默默奉献、不求名利,无官无职从事统战工作</h3> <h3>郑新潮虽军旅生涯,戎马一生,跨越了枪林弹雨,度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当革命胜利和事业成功的时候,他却厌烦追逐官吏中的功名利禄和炫耀荣耀,面对黄袍加身,他说我诚愿为民族的炮兵崛起甘当教员,郑新潮当了一辈子的教员,教员的身份伴随着他走过了曲折的一生。</h3> <h3>1939年至1944年间郑一边做炮兵教员,一边筹建延安炮校,他收集教具、编写教材和筹划建校方案。1945年延安炮校成立后,郑任延安炮校观测通迅系炮兵教员。</h3> <h3>郑新潮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他是无党派爱国人士,一心为抗战,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与千百万军人一样是个纯粹的民族爱国战士!</h3> <h3>郑新潮与妻儿</h3> <h3>炮兵是战争之神,炮校是炮兵之母,军马是炮兵之足的议案。1955年授军衔后,于1956年朱德发在向郑新潮颁发授勋章时说:当教员好!,你是八路军首席炮兵教员,也是思想(转化引导)教员,从抗战到解放一直当教员,还是当教员好哇!</h3> <h3>1978年,改革开放后,郑新潮恢复军籍,退休后,在家庭里甘当起家庭育子教员,在刚刚恢复高考后,其五个子女一起考上了大学,引起社会热议,各媒体纷纷报道了:《搏击逆浪的五兄妹》"五子登科"新闻。</h3> <h3>郑新潮是文人中的军人,也是军人中的文人。他自投笔从戎到辞行谢世,生前写了大量的文章、诗词和著作。他的作品曾受到高崇民、于毅夫、载涛、郭化若、朱瑞、张学思、张寒晖、李伟、郭沫若、李英儒等文人的鉴赏和评价。</h3> <h3>这些珍贵的作品在炮火连天的岁月和战火纷飞的行军中以及部队迁移中与&quot;文化大革命&quot;频繁抄家中,已被洗劫得残存无几。</h3> <h3>郑新潮从1939年至1945年,在延安抗大(军事学院)是八路军首任炮兵教官,与此同时,他继续着手筹建延安炮兵学校的具体工作,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八路军第一部《延安炮校教学方案与教材》。</h3> <h3>郑新潮在刚挂上牌子的门前留影(左通信员,右郑新潮)2016年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br /></h3><h3>郑新潮1950年在北京大方家胡同初始筹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马政局》任局长、载涛任顾问(由毛泽东与朱德任命)</h3> <h3>中国军网解放军报采访郑的后代</h3><h3><br /></h3><h3></h3> <h3>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5家电视台都进行了采访,在抗战70周年之际,在阅兵式前夕,全国近百家媒体播放了实况</h3> <h3>悠悠岁月,黄埔情怀。</h3><h3>历史难忘,抗战火海。</h3><h3>寸土江山,杀敌气概。</h3><h3>父辈先驱,后代敬拜!</h3> <h3>抗战先锋,</h3><h3>扑汤蹈火,</h3><h3>前仆后继,</h3><h3>战火雄英,</h3><h3>祖国尊严。</h3> <h3>向抗战老兵致敬!</h3> <h3>继承革命前辈遗志,代代相传</h3> <h3>崇高的敬礼!</h3><h3>热泪的军礼!</h3><h3>血染的军礼!</h3>